生态文明视野下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2014-12-14 06:40占纪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年4期
关键词:宁德市耕地面积福建省

占纪文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福州 350002)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2012年12月15~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需求与耕地保护之间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协调城镇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学术界对城镇化与耕地资源数量变动关系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1-3]。

围绕福建省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学者们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唐南奇和邢世和[4]对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进行了研究。黄曦[5]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福建省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成因。范胜龙[6]等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以福建省为例,对《土地管理法》)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现行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研究。李名勇和晏路明[7]基于协整理论和前移回归模型对福建省耕地资源变动预测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陈爱贞[8]在城镇化动力演变规律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和福建省城镇化道路及其动力演变进程进行了比较分析。李航飞和汤小华[9]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研究。郭丽英等[10]分析了1996~2008年中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的基本态势、时空特征。并认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增长,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导致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可以看出,在以福建省为研究区域的文献中,较多是把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分别加以研究,而忽视了对两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研究。该文基于生态文明视角,探讨1978~2011年间福建省宁德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耕地数量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两者协调发展的情况,进一步丰富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同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 宁德市城镇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情况

1.1 城镇化水平的测度及其变化分析

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由于常住人口数据的缺失,采用综合指标法以便更准确、更全面反映城镇化水平[11]。综合指标C,C=C1×0.5+C2×0.5,其中,C1为非乡村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口的比例,C2为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运用特尔斐法分别赋予C1和C2各0.5的权重,进行加权后得到宁德市1978~2011年的城镇化水平 (图1)。可以看出,1997年以前,宁德市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仍处于城镇化初级阶段;1997年后,开始进入城镇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但最高也仅为2010年的40.9%。城镇化水平仍较低,还将迎来城镇化持续高速增长期。

图1 宁德市1978~2010年城镇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

1.2 宁德市耕地面积变化分析

统计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宁德市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数量的变化整体呈下降趋势 (见图1),耕地面积从1978年的14.625 4万 hm2减少到2010年的13.682 8万hm2,32年间共减少了9 426hm2,平均每年递减294.6hm2。其中,1978~1995年是缓慢减少期,17年净减耕地面积1 939hm2。这段时期主要是改革开放之后,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城乡建设力度,城镇用地和非农用地的占用加快了耕地的减少。在1996年出现短暂增加后,1997~2007年耕地面积出现了一个减少高峰期,这段时期主要是城镇化进程加快。2008~2010年耕地面积较稳定。全市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也较为明显,1978年人均耕地面积还有0.060 67hm2,到2010年只有0.048 67hm2。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0.053hm2的警戒线,宁德市城镇化水平还在持续提高,耕地保护任务还很艰巨。

2 宁德市城镇化水平、耕地面积变化协调性分析

2.1 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分析

事实上,城镇化与耕地保护之间是可以相互协调的。协调的本意为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良性相互关系。协调度就是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因此,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是衡量在一定的城镇化发展阶段,耕地资源与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耦合程度。借鉴刘耀彬和宋学锋[12]的研究成果,设定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模型为:

为消除量纲的影响,采用正规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得到x,y两列数据,其中,x表示标准化后城镇化水平,y表示标准化后耕地资源面积;Cxy表示城镇化水平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且-1.414≤Cxy≤1.414,随着Cxy值的增大,城镇化与耕地资源之间的协调性将逐步增强。

Cxy由x,y决定,当x,y均为正值且相等时,Cxy的值最大,为1.414;反之,若x,y均为负值且相等,则Cxy值最小,为-1.414;其他的任何情形介于二者之间。根据x,y的值的变化,协调度分为以下6种类型。I.较协调 (1.2≤C≤1.414);Ⅱ.基本协调 (1.0≤C <1.2);Ⅲ.调和 (0.8≤C <1.0);Ⅳ.基本调和 (0.5≤C <0.8);V.勉强调和 (0≤C <0.5);Ⅵ.不协调 (-1.414≤C≤0)。

根据协调度模型,测算出1978~2010年宁德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协调度,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宁德市1978~2010年耕地资源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度

2.2 协调度计算结果与分析

由表1数据可知,宁德市耕地资源与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度较低,其中1979~1990年间处于不协调阶段,而1991年开始到2001年的10年间进入协调阶段,尤其是1998、1999年的协调度均大于1,出现较协调的良好状态,但是2002~2009年间又出现不协调的状态。

通过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宁德市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协调度在时序上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主要可以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不协调。这一时期宁德市城镇化与耕地资源保持在不协调状态,只有1978年处于勉强调和状态。这与80年代初农村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及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建设用地和工矿用地对耕地的侵占。同时这期间农业成本上升,利润降低,许多耕地被抛荒或转为其他用地。

第二阶段,1991~2001年,基本调和。在这个阶段协调度比较稳定,集中在 0.378 437 ~0.989 809,处于低水平调和状态,这是因为此时期的城镇化水平比较低,耕地面积减少缓慢。1996年,中共福建省第六次党代会指出,“搞好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提高城镇现代化水平”,由此福建省开始探索福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宁德市作为福建城镇体系的第二级,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此外,宁德市各级政府为遏制耕地减少做出了巨大努力,1992~1995年是耕地4个特大增加年,2000年则是一个特大减少年[13]。因此,1991~2001年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基本调和,耕地资源保持在承载力阀值内。

第三阶段,2002~2009年,不协调,2010勉强调和。在这期间,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农村人口不断流出,出现了“空心村”、“空心宅”的现象,而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流进城镇导致城镇建设用地日渐紧张而又占用其他耕地,土地利用十分不合理,这也凸显了城镇化建设与耕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同时,政府的政策也是导向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征收大量耕地。2003~2005年,宁德市多批次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另外,数量和规模无序扩张的开发区、房地产建设,以致大量农业土地资源闲置,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都导致城镇化与耕地资源的不协调。比较可喜的是,2010年,出现勉强调和状态,这与政策的调整、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密切相关。

3 宁德市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计量分析

3.1 两种曲线拟合

图2 年末耕地面积与城镇化水平关系

3.1.1 倒 S型曲线

从宁德市1997~2007年以来耕地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图 (图2)可直观看出,两者变动为倒S型曲线。因此,耕地资源数量与城市化水平的倒数为S型曲线,用Origin软件,采用逻辑斯蒂曲线方程拟合该S型曲线[14],拟合效果较好。最后代回原变量,得如下方程,其中x为城镇化水平 (%),y为耕地面积 (hm2):

这反映了耕地与城镇化水平的一种变化趋势。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阶段,耕地后备资源较为丰富,初期减少的速度较缓慢。之后,经济的发展,非农生产比重的加大,工业化、人口城市化的加快,非农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在城市化过程以外延扩张为主的时期,建设不断占用耕地,耕地损失在此阶段内呈现越来越严重趋势,耕地资源数量将加速减少。伴随着人口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发展方式从外延向内涵转变,注重城市内部土地的挖潜,以及土地开发、复垦技术的进步促进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耕地后备资源的开采,建设占用耕地现象将会缓和,耕地损失率逐渐减小,耕地资源数量又将缓慢稳定在一定水平。

3.1.2 倒 “U”曲线

倒S曲线、倒U曲线代表了两种发展趋势。如果能加强耕地保护,耕地水平或能维持现有水平,则符合倒S型曲线;反之,若出现加速下降,耕地面积减少,则呈现出倒U型曲线的右侧的情况。用耕地面积表示耕地资源数量与城市化水平,建立二次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得:

式中,y为耕地面积,x为城市化水平。从R2=0.934 3来看,拟合度也较高,代表着曲线具有倒U型的趋势,也就意味着耕地面积具有大面积加速减少的趋势,这是要极力避免的一种趋势。

3.3 基于VAR模型的动态计量分析

3.3.1 研究方法

1980年Sims提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该方法通过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利用VAR模型,还可以进行方差分解、及脉冲响应分析,以研究其动态特征[15]。

3.3.2 结果与分析

(1)数据平稳性检验。对城镇化水平、耕地面积两时间序列数据取自然对数,消去异方差,再做一阶差分,消除趋势性,记为DLN_UR、DLN_GD,对DLN_UR、DLN_GD两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它们的ADF统计量分别为-6.090,-5.742,均小于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序列已经平稳。

(2)VAR模型的建立。利用平稳后的序列DLN_UR、DLN_GD建立无约束VAR模型,当最大滞后阶数为6时,得出了最优阶数为4。模型的公式为:

(3)脉冲响应分析。模型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VAR模型全部特征根的模都小于1,说明模型是一个平稳系统,可进行脉冲响应和预测方差分析。图3、4给出了各变量对来自自身和其他内生变量冲击的响应,横轴代表追踪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各个变量的响应大小。

图3 耕地面积对各变量单位冲击的响应曲线

图4 城镇化对各变量单位冲击的响应曲线

考察耕地面积对各变量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由图3可知,耕地面积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第1期达到0.008,之后缓慢下降并呈现向正向稳定效应收敛的迹象。耕地面积受自身前期发展的影响不大,后期的影响也很小。耕地面积对城镇化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在第1期为0,第2期为-0.001 267,在第9期仍保持为-0.000 177。耕地面积仍受自城镇化的影响。

考察城镇化对各变量的响应情况和响应路径由图4可知,城镇化对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最大,在第1期达到0.019 05,之后缓慢下降并呈现向正向稳定效应收敛的迹象。城镇化对耕地面积的一个标准差新息扰动的响应,在第1期为-0.006 561,第2期转为0.001 469,就在第10期仍有-0.000 393。城镇化仍受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

表2 DLN_GD方差分解

表3 DLN_UR方差分解

(4)方差分解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在不考虑DLN_GD自身变化贡献率的前提下,城镇化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作用逐期增大,从第4期开始稳定在5.2%左右。

从表3可以看出,在不考虑DLN_UR自身变化贡献率的前提下,耕地减少对城镇化发展影响逐渐变大,在第1期对城镇化发展影响为10.61%,到第10期达到20.43%。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主要结论

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要寻求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的机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协调度分析表明,宁德市1978~2011年的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面积的关系经历了不协调 (1978~1990年),基本调和 (1991~2001年),不协调 (2002~2010年,其中2010勉强调和)3个阶段。对耕地与城镇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拟合表明有代表两种发展趋势的倒S曲线、倒U曲线,要积极促使趋势向倒S演变,防止倒U曲线的发生;基于VAR模型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城镇化发展对耕地面积变化作用逐期增大,从第4期开始稳定在5.2%左右。耕地面积变化对城镇化发展影响逐渐变大,在第1期对城镇化发展影响为10.61%,到第10期达到 20.43%。

4.2 政策建议

城镇化与耕地保护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在发展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保护耕地,保护耕地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城镇的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土地普查要制度化、长期化,进一步推进土地整理工作[16];通过设置较高的人口密度低限,提高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以规模经营和技术进步促城郊农业土地的高效利用,提高城郊蔬菜单产,从而节省大量耕地,通过控制蔬菜面积保证粮食面积的稳定,以缓解耕地减少造成的损失。

(2)积极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作为耕地的精华,几乎承担着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是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安全底线,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首先要保数量,对已建成和新建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及时划界、设立标志、上图入库、实施永久保护。其次,要提升耕地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防灾抗灾能力。同时,根据平原、山地、围垦等不同类型土地的立地条件,采用科学方法提升土壤肥力水平,加快中低产田改造,进一步增强土地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强化环湾城市的中心地位,鼓励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形成环湾城市与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推进各类工业园区空间整合,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向工业集中区集聚,山区污染工业逐步得到置换,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1]盛婉玉,李飞虎.城市化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学刊,2011,31(2):206~209

[2]曲福田,吴丽梅.经济增长与耕地非农化的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及验证.资源科学,2004,26(5):61~67

[3]党国锋,赵军.兰州市城市化水平与耕地面积变化的定量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4):17~21

[4]唐南奇,邢世和.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4):20~24

[5]黄曦.福建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68~72

[6]范胜龙,邢世和,林翔程,等.从耕地资源价值论中国耕地征用补偿的完善——以福建省为例.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9(6):651~657

[7]李名勇,晏路明.基于协整理论和前移回归模型的福建省耕地资源变动预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0,(11):10~15

[8]陈爱贞.中国省区城镇化动力演进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和福建省比较分析为例.东南学术,2004,(4):45~55

[9]李航飞,汤小华.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3):87~91

[10]郭丽英,王道龙,王介勇.中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1):6~10

[11]梁普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殊性及测度方法研究.统计研究,2003,(4):9~15

[12]刘耀彬,宋学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分析.科技导报,2005,23(2):48~51

[13]吕淑华.宁德市耕地面积的历史变动及预测.福建地理,2004,19(4):15~19

[14]陈旭红.用Origin软件的线性拟合和非线性曲线拟合功能处理实验数据.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85~89

[15]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60~269

[16]沈勤鲁,黄锦东.实施土地整理 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4):14~17

猜你喜欢
宁德市耕地面积福建省
同享好时光
宁德市妇联举办“传承好家风·建设新宁德”主题活动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宁德市老促会深入老区基点村——西胜调研侧记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老区情深人未老——记宁德市蕉城区老促会会长叶协进
福建省巾帼馆开馆
家畜养殖生产的环境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