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龙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的课堂演变成新闻发布会;有的课堂上成小品表演课;有的课堂一会儿是案例分析,一会儿是小小辩论会……这样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令人目不暇接。而深入探究这些形式背后,往往都是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安排被动“表演”,缺乏学生主观的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从中能够获得什么,这是每位教师应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认为,如今的课堂教学应着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切合他们实际的学习平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条件,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具体可努力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
无论运用哪种课堂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课堂教学目标,为高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因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同时,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并对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突显发展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点,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思想。
比如,学习“公民的政治生活”时,确定了以下课堂教学目标。(1)理解掌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知识,并将之与时政相结合,分析说明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2)在实际生活中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具体事例,从社会政治生活以及亲自参与政治生活的体验中,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能力。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中总结认识类、措施类题目的解答方法。(3)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使他们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中。在确定以上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收集公民依法行使权力的典型事例,并在课堂汇报;或通过视频播放公民维权的实例,并组织学生分析案例。这些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
二、教学设计要整合现有教材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仅起抛砖引玉的作用,要真正准确把握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就需要教师在遵循高中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教材,整合教学资源,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整合教学资源时,必须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教材和课外材料的关系,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增补或删减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选取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的课外学习材料。尽量运用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案例来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组织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并感悟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等。在活动设计时,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兴趣的激发,使教学设计富有个性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适时渗透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要从搭建师生互动的平台入手,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合作、互助来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过程,鼓励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同时,将“忆”“读”“思”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都围绕教师课前准备的教案展开,对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问题,教师往往置之不理。这样的教学设计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变化,缺乏灵活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很多情况是无法事先“设定”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都可能生成教育教学的新内容。对于课堂上出现的“意外问题”,教师应作出必要的解释,特别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新办法、新方案、新机智等,教师要充分给予表扬,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方案,教师要对课堂预设有充分的判断,并科学合理地处理课堂生成,这样既是有效的“教”,更能满足学生的“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不仅要体现新课程理念,更应该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注重“双基”教学,更要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维度,构建比较完整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责任编辑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