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泉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方能创新,创新必先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谓质疑,就是学习者敢于独立思考,设疑问难,敢于大胆发言,激烈讨论,爱追根究底,敢于探索。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首先,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学生质疑的动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表现出好问、好看、好学、好做的突出特点,就容易获得成功。
1.创设情境,激学导思。我在课堂上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好的配乐朗诵,用录像机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含义。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有动,学生就会觉得很新奇,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解《中国石拱桥》之前,从网上事先下载了一系列赵州桥的图片制成幻灯片,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比较这组图片和书上的内容。学生立即被这一新颖的形式吸引住了,都觉得很好奇,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纷纷举手发问……另外,一个精心设计的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戏剧性的开端,常常使学生在45分钟里兴趣盎然。如以故事、名言、谜语等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增长了他们的知识。教师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因素。例如《看云识天气》有一些概括云和天气关系的谚语,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谈他们知道的这类谚语并解释意思,学课文时就很轻松。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这类创造性的因素,并通过课内的启发,延伸到课外。教师的点拨是很重要的,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假做困惑,或给出一些荒谬的解释,或设置悬念,使学生对知识有创新的发现,从而培养质疑能力。
2.变换角度,新旧贯穿。学习内容的新鲜感是引发学习兴趣的基础。学生不爱学习语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容不新颖。因此,教学内容要刻意求新。但这个“新”不是脱离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的“全新”,而是要突出那些学生似曾相识而又与原有知识很不相符的内容。当学生对教师讲的新课感到过于陌生而不能接受时,可以带着他们一起复习有关的旧知识,从而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一种既相识又新又陌生的新鲜感。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我就问他们,我们在初中学过鲁迅写的哪些文章?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争相回答:“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小说《社戏》。”“他在百草园的童年生活很快乐。”“我们小学时学过关于鲁迅读书时在桌上写‘早的文章,他家境突变,经常往返于当铺和学校之间。”“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有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变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觉得旧问题又有了新趣味。如每当学完新课后,总要布置作业,复习当天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变换出题的方式,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觉得还有课上没讲到的地方,留待自己去发现、探索,以形成他们对知识内部结构的兴趣,维持强烈的求知欲。
其次,多读、多思、多议,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根本。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爱读书,会读书,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己动脑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消除学生的依赖性,使课堂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基础上,把教师让学生学,变学生自己要学,把教师上课提问,学生答,变成学生问,学生答或教师答。这就需要学生多读、多想、多议。
1.多读
初读课文,可以整体感知;精读课文,一部分一部分地阅读理解,可以逐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回到整体,再读课文,可以使学生获得对整篇课文全面深刻的理解。读的形式也很多,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选读……学生可以在读书中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在多读的基础上多想
在想象中,学生可以对静物作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对抽象词作具体形象想象,对物作拟人想象,对无色的事物作有色的想象,对个别事物作概括的想象等。这样,学生便能逐渐掌握静观默想、浮想联翩的本领。
3.多议,多商量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评论性思维,其中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充分讨论,讨论方式有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同桌讨论等。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当“裁判员”,不越俎代庖,而要引导学生摆观点,讲道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要重视讨论的过程,而不仅是问题的答案。如教《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发挥群体优势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本课采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相互补充,弄清了各种说明方法的特点,在平等宽松的气氛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讨论表达中又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了整理,深化了思维训练,锻炼了归纳概括能力。
质疑能力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课堂是一块阵地,就让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及时雨吧!
(责任编辑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