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祥
从2012年9月日本政府对钓鱼诸岛中的三个岛屿实行所谓的“国有化”以来,中日关系持续恶化,几乎走向全面对抗。双方不断强化在钓鱼岛海域的公务船巡逻以及相互驱赶,还进一步将这场对立和争端升级为钓鱼岛海域上空的对峙,即双方的军用飞机在各自划定但相互重叠的防空识别区内相互接近和监视,增加了擦枪走火的几率。
两国关系中相对发挥积极作用的经济领域也受到冲击,中日两国贸易近两年来连续下降,长期以来一直占据外国对华投资首位的日本对华投资也在大幅度下降,两国社会多次进行的民意调查都表明,两国的国民感情在急剧下降,对对方具有好感的民众差不多只占10%左右的比例。
中日关系的两个不同阶段
对于处于如此状态下的中日关系,基本的评价当然是负面的。但是,为什么中日关系走到了今天的这种状态,以及是否能够找到出路,这同样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从目前表面的情形来看,造成中日关系如此紧张和对立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中日钓鱼岛争端和历史认识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其实都不是新问题。中日钓鱼岛争端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并也曾由于中国民间保钓活动或日本右翼团体登岛活动,双方发生过多次外交摩擦。历史认识问题也同样在此期间多次出现,如1982年和1986年的两次“历史教科书问题”、1985年日本首相正式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等等。但是为什么这些问题在过去都没有成为大的问题,或者说至少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和影响当时两国友好合作的关系,而同样的问题在目前就似乎无法妥协,甚至还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呢?可见,造成目前中日关系如此对抗状态的,似乎不完全是钓鱼岛争端和历史认识问题,肯定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的四十多年时间里,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从1972年到约20世纪90年代中期,两国关系基本上以友好合作为主,主要体现在: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有着大致的共识;双方经济的互补性强,中国需要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援助,日本需要中国的能源和市场;民间交流规模和人员往来数量不断扩大;在历史问题上也比较能够相互体谅对方,即使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双方也能够尽量避免冲突并迅速解决和平息。
中日关系新的结构性变化
但是从冷战结束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日关系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其中既有国际形势变化所带来的变化,也有两国国内情况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变化,致使两国关系不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过去存在的旧问题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而且这些问题都成了双方关系恶化和走向对抗的导火索。
具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的中日关系,出现了以下一些结构性变化:
第一,两国共同安全利益下降。冷战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虽然也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但是过去作为中日双方共同安全威胁的苏联不再存在,导致中日之间的共同安全利益逐渐消失。反而,中国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潜在的政治对抗及东亚国际关系中缺乏多边安全合作的现实导致中日之间出现了在安全问题上相互不信任的“安全困境”,即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所进行的一系列核试验和在台湾海峡所进行的导弹试射,都被日本视为安全威胁。同时,日本强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并涉及台湾海峡在内的整个亚太地区,也被中国视为安全威胁。而且,安全关系开始逐渐左右中日两国关系。
第二,两国实力对比相对均衡。正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迅速成为了世界经济中的巨大经济体,其综合实力也迅速提升。而与此同时日本却在其泡沫经济崩溃之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状态,导致中日两国的实力差距迅速缩小,甚至在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超越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首次同时作为综合性的大国和强国出现在东亚,然而在一个缺乏地区多边合作习惯和框架的东亚地区,中日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局面。
第三,两国国家发展战略冲突。在经济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有所提升的情况下,中国先后提出了振兴中华或中国崛起的大国强国梦想,其中就包括要彻底摆脱近代殖民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一些屈辱以及恢复某些历史性权利,而日本同时却在追求彻底摆脱战败国地位而恢复作为一个所谓“普通国家”的权利。但是,中国在实现大国强国梦的过程中对某些历史性权利的恢复和日本在走向“普通国家”过程中对历史的某些修正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中日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发生碰撞,甚至冲突。彼此都担心对方在走向大国强国或普通国家的过程中会相应地削弱自己的实力和权力,损害自己的国家利益。
第四,两国国民感情恶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日本政治的右倾化导致日本社会更为频繁地出现否认或美化侵略战争历史的事件,日本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再为历史问题道歉,这一现象引起中国国民强烈的感情反弹和对日反感。在两国政治关系出现问题后中国国民对日感情更是急剧恶化,同时由于日本国民对华观的变化以及“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和影响,中国国内的贪污腐败、贫富差距、食品安全等问题的严重,在日华人犯罪等问题的出现,同样也引起了日本国民的对华厌恶感和对中国感情的恶化。在目前国民越来越关心和试图参与外交等国家大政方针的情况下,中日双方国民感情的恶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各自政府的政策。
正是在这些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之下,中日关系才出现了严重的倒退和摩擦,双方关系极度脆弱,经不起任何事件的冲击。在钓鱼岛争端再次出现之后,双方都毫不妥协退让并且不断升级,导致了中日关系僵局的出现。
合则两利,斗则两伤
但是,目前的时代毕竟已不是殖民主义弱肉强食的时代,而是进入了一个全球化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中日两国之间固然存在上述一些结构性矛盾,但并不意味着两国必然要走向冲突,尤其是军事冲突。作为大国的中国和日本,其实双方都难以承受全面冲突所付出的代价,何况中日两国之间并非完全是矛盾和冲突,两国仍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甚至在地区安全、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有着合作的可能性。所以,尽管中日关系目前处于对抗状态,但是似乎两国政府也一直在谋求避免冲突和寻找可能的妥协点。8月9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期间,中日两国外长终于在长达两年时间中断见面后实现了会晤。这次见面虽然并没能在中日关系的改善上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但是见面本身就说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愿望。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又在人民大会堂应约会见了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
中日首脑的会晤,至少可以暂时缓和现有中日关系,使之不再继续恶化。但是,要想真正从根本上改善中日关系,关键还取决于中日两国的政治家们自身转换观念并以此教育国民,即应该真正意识到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中日不论有什么矛盾,都不应该得出“中日必有一战”的结论,而应该得出“中日决不能再战”的结论,因为战争不可能最终解决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只会带来新的仇恨。
仇恨永远没有未来,和解才是唯一出路。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中日两国应该首先抑制危机,不再使其扩大,通过和平对话或其他和平方式解决彼此争端。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更多的现实利益,并增加更多的共同责任,逐步消除彼此的威胁感,增加信任,最终实现良性发展的中日关系。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