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刚
北京时间2014年10月30日凌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宣布结束刺激经济计划,削减最后的购债规模150亿美元,并从11月起结束QE3。
此讯一出,当日纽约金价大幅跳水,跌穿每盎司1200美元重要关口。与此同时,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12月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也应声下跌26.30美元,跌幅为2.15%,报每盎司1198.60美元。
面对此情此景,纽交所交易员MarkOtto立即发布了一篇微博调侃:“黄金遭遇重创,中国Dama(大妈)去哪里呢了?她们一定是去买别的东西了。”最后,MarkOtto还在文章的末尾幽默地加了一个坏坏偷笑的表情。
谁是中国“Dama”?
“Dama”这个英文单词是美国《华尔街日报》的独创,是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抢购黄金而引起世界金价变动的中国中年女性。曾几何时,国内外各家媒体,尤其在网络上对“中国大妈”的种种言论铺天盖地。
“中国大妈”PK“华尔街大鳄”
这场吸引眼球的媒体大战起因是来自美国记者的一篇报道:在美联储的授意下华尔街大鳄密谋做空黄金以从中牟利。经过一年多联手造势,华尔街大鳄终于如愿以偿,做空黄金。2013年4月15日,国际黄金价格大幅下跌20%。正当华尔街大鳄额首称庆时,不料中国百姓闻讯而至,纷纷冲进各地的首饰店铺抢购黄金制品,抢购者中大部分是中年妇女,不少人一出手就买几公斤。瞬间,300吨黄金被一扫而空,中国大妈们果断出手, 1000多亿人民币倾囊而出,这种买黄金如同买白菜的狂热架势令人瞠目结舌。于是,这群在黄金市场抄底的中年女性就被国外记者戏称为“中国大妈”。
一场 “中国大妈”与“金融大鳄”之间的黄金阻击战,让久经沙场的华尔街金融家大跌眼镜,“中国大妈”满载而归,取得完胜。
尽管媒体和读者们津津乐道,但这场“中国大妈”PK“金融大鳄”的报道完全是一些媒体娱乐百姓博人眼球的恶作剧。美国银行证券公司(BOFA Securities)副总裁,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华尔街》的学术顾问陈思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把国际金价回升与抢购黄金混为一谈简直是笑话。首饰店内的黄金量和整个黄金市场相比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中国大妈”根本无法撼动整个国际黄金市场。
据媒体调查,“中国大妈”们到金店购买的多是黄金饰品。香港市场上即使报价最便宜的黄金首饰,在“暴跌”期间的价格也没有低于310元/克,而那些在广州“抄底”的“中国大妈”,黄金首饰的交易价格甚至高达385元/克。这些价格均比现今的市场现货金价要高。若从投资角度来看,“中国大妈”们抢购了如此多的黄金首饰,其实是被套牢了,损失幅度7%-25%不等,如果算上旧金首饰回购的手续费(8-15元/克),其损失幅度更在28%之上。
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媒体上创造出“中国大妈”这个词,并且极力渲染,大造声势,从一开始就透着诡异的成分。首先,“中国大妈”作为一个社会阶层或社会群体的指代名词,人们根本就无从知道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大妈”到底指的是什么样的一群人?其年龄划分如何?是40-50岁还是包括60岁?其次,“中国大妈”的职业结构如何?是在职员工还是家庭妇女?再次,“中国大妈”的地区分布如何?是集中在一线城市,还是遍布全国各地?还有这些“中国大妈”个人收入到底有多少,其家庭可支配收入又是多少?最后,“中国大妈”的人数到底有没有量化标准?50万,还是500万,甚至是5000万等等。这一切统统都是未知数。不过,这些疑问挡不住媒体和网络的人云亦云,推波助澜。反正,造势者心知肚明,甭管是真是假,忽悠呗!
“中国大妈”难敌“印度大妈”
要说酷爱黄金,“印度大妈”绝对比“中国大妈”厉害!按照传统习俗,印度人将婚姻视为人生当中的头等大事。无论城乡,许多家庭在女儿刚一出生时就开始为她筹钱备财,准备嫁妆。如果女方在女儿出嫁时拿不出体面的嫁妆,嫁出去的女儿往往会遭到男方的歧视甚至虐待。印度著名学者曾经撰文指出:印度男人在向女人索取嫁妆方面几近疯狂,嫁妆竟然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手段。进入21世纪,印度的嫁妆市场行情大约在6万美元到13万美元之间。在印度,生女儿的父母是“建设银行”,而生男孩的家庭反倒成了“招商银行”。在印度话中骂一个男人最恶毒的莫过于“但愿你生个女儿”。
英国《每日电讯报》2010 年2月27日报道,印度国家犯罪统计局称,2010年因嫁妆不足,新娘被活活烧死的命案高达8391起,平均每隔90分钟,就有一个新娘被烧死。另外,有9万起案件涉及女性遭遇丈夫及全家谩骂殴打的家庭暴力,而案发的原因均为女方家境贫寒,给不起体面的嫁妆。
印度每年大约有1000万新娘出嫁,大部分印度人喜欢选择黄金饰品作为嫁妆,长期以来,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进口和消费大国。中国大陆加上香港、澳门及台湾的黄金消费总量与印度旗鼓相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消费国,印度的黄金需求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黄金进口一直被视为是造成印度巨额赤字的“罪魁祸首”。根据印度央行的统计,2013年约有80%的经常账赤字是源自黄金进口。
据统计,从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印度进口的黄金大致为7千吨,逼近美国的官方黄金储备,而印度民间的黄金储备更是高达1.5万吨,对此,著名投资大师罗杰斯感叹道:如果印度人民出售他们手中囤积的黄金的话,只有天知道金价会跌到哪里。
因此,就黄金购买力而言“中国大妈”与“印度大妈”PK绝对甘败下风,可为什么无人炒作“印度大妈”?说“中国大妈”的购买力让国际金价起死回生,也绝对夸大其词,问题是谁在炒作“中国大妈”?
据世界黄金协会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受中国及印度市场强力推动,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黄金消费需求大幅攀升了53%,黄金消费需求创下5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中国市场金条和金币的需求量同比激增157%。日本媒体研究,欧美央行抛售的上千吨黄金,确实都流向了中国。根据香港当局发布的贸易统计数据,仅2013年1月至10月,经香港流入中国大陆的黄金累计达到1263吨,是上年同期的两倍。但这些黄金都是被“中国大妈”们买去的吗?
相比之下,还是日本人精明,并没有被媒体和网络所忽悠,他们质疑,一群缺少联络、没有协调、各自为战的“中国大妈”怎么会策划出手1000亿人民币,突然购买300吨黄金?而且,“中国大妈”购买黄金的时间既不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样的销售旺季, 也不符合中国消费市场“金九银十”的特征,其中迷雾重重,令人匪夷所思。他们发现,尽管大妈们在黄金卖场上“所向披靡”,给人以“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感觉,但她们并不是全球黄金交易市场的主角,这些黄金其实没有流向投资者和消费者手中,而是作为中国政府的库存不断累积!
“中国大妈”背后的“中国大爷”
据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12月19日报道:黄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投资机构之一贝莱德(BlackRock)自然资源股票(Natural Resources Equity)团队首席投资官韩艾飞(Evy Hambro)认为,中国政府或许是中国黄金进口量大增背后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国央行自2009年以来就未再公布过有关其黄金储备的最新数据,也不提供其黄金贸易数据,所以外界也就根本无从准确地获取到中国黄金储备的实际数量。在央行网站上,至今中国黄金储备仍然维持在1054吨,与2009年公布的黄金储备数据相比并未发生变化。显而易见,这个数据在这几年内没有被更新。因此,对于中国的黄金进出口规模及储量,各国金融分析师只能依靠其他管辖区的数据以及其他渠道收集的数据进行大致的推算。
根据中国黄金协会2014年2月10日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黄金消费量首次突破1千吨,达到1176.40吨,同比增长41.36%。其中金条用金同比增长接近六成,达375.73吨;首饰用金同比增长近五成,达716.50吨,刷新1949年以来历史纪录。与此同时,中国黄金产量也创下历史新高,同比增长6.23%,达到428.16吨,连续第七年位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中国由香港进口的黄金规模同比几乎翻倍,达1158吨。(注:此数据与香港发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有近百吨的偏差)需要提起注意的是,就在这一年中国经上海进口黄金数量并未公开。
仅以公开的数据推算,即使不算上经上海进口的黄金数量,中国2013年的黄金进口量和产量共计大约为1586.16吨。若减去官方所说的1176.4吨的消费,大概还有400多吨的黄金在中国境内。按照中国黄金协会的数据,这相差的400吨黄金没有消耗,可央行的数据告诉我们,官方储备也没有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官方黄金储备仍为1054吨,与2009年4月数据持平)。难道这400吨黄金真的不翼而飞吗?
《货币战争》的作者Jim Rickards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中国政府正在秘密地储存黄金。
Rickards称:我与全球最大黄金精炼厂的贵金属业务负责人会过面。获知近来,厂主扩充了工厂产能,在厂区开辟了一处全新的区域,进行高度自动化的黄金生产作业。此外,厂主还安排工人每天三班轮流赶工,24小时昼夜加班。据测算工厂每周能够制造20吨黄金,其中一半产量运往中国。换言之,一星期10吨,一年共约有500吨黄金卖给了北京政府。然而,这仅仅只是一间黄金精炼厂的产能,尚未涵盖其他的工厂。假若将全部黄金的产能加总起来,总量极为可观。工厂主直言不讳:“现在我正尽全力生产黄金,工厂每天24小时运作,所有的黄金运送至中国,一年共500吨,但这仍难以填补中国客户的胃口。”
Rickards之所以认定这些黄金是由中国政府购买,除去工厂主自己承认外,还有一个重要依据——就是黄金的精炼的规格。因为只有中国才会不按照伦敦黄金市场的标准而是按照自己的标准重新设立了新的精炼规格。现在伦敦金的金块标准是400盎司重,纯度为99%,而中国设定的金条新规格为1公斤重,纯度为99.99%。可以说,在全世界提出这样规格要求,中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