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议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

2014-12-13 11:31马玉荣吴思王艺璇
中国经济报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转基因粮食农业

马玉荣 吴思 王艺璇

2014年11月7日—8日,主题为以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此次峰会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国研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共同举办,来自国内外涉农涉粮的政界、商界、智库及学界代表约300余人参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参加峰会并做主旨演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等参加峰会。

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新常态”

1.中国粮食增产现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表示,当前中国粮食生产形势总体来说一直保持着较好势头,从2004年开始,中国粮食连续11年保持增产,预计2014年粮食总产量比2013年增产500万吨左右。2013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6亿吨,即12039亿斤,比11年前的2003年产量增加3425亿斤。这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过去十年,中国粮食生产战胜了灾害多发重发等多种挑战,实现了连年增产。这是中国粮食增产持续时间最长、增产产量最大的一个时期。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黄季焜在会议间隙接受《中国经济报告》记者专访时说,从现在起到未来20年内,中国可能要进入一个食物总量供给不足、结构明显短缺的时期。而且,这可能会成为“新常态”。我们要适应这个常态,从现在起,着眼长远,未雨绸缪,积极应对这一问题。

2.增产原因。余欣荣认为,中国之所以在高位上能够实现粮食的持续增长,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四补贴”政策和支持粮食生产的收储价、小麦和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补贴稳步提高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此提出质疑的是黄季焜,他说,过去30年,中国在食品安全保障领域是取得显著成就的。我们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很多人说,过去十几年间,都是因为政策有利。我认为这不是理由。从国际层面来说,中国农业增长的最大原因有四个。第一,早期是通过制度创新,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然后是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第三个是市场化改革。第四个是对农业的投资,这个投资主要是指基础设施投资。这“四个法宝”才是中国农业和食物安全能够得到保障的原因,而不是靠补贴。仅靠政策是无法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

3.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称,粮食安全有三大制约因素:耕地、水资源、气候变化。尽管从数量上看,中国粮食连年都是增产,但是因为耕地面积的减少、水资源的匮乏、粮食储藏运输的损耗、餐桌上的浪费等因素,粮食安全的弦一直都是紧绷着。中国现阶段面临的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是,无序排放的工农业污染物已经侵蚀了土壤健康,比如铬大米就是重金属污染土壤后出现的严峻问题。我们在坚守住18亿亩红线的同时,还要坚守住这18亿亩土地是可耕种土地的红线。

罗云波接着说,华北平原的宝贵地下水资源被过度推广的设施农业消耗得差不多了,现在只能说是“苟延残喘”。缺水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瓶颈。和被污染的土壤一样,被污染的水资源也是一个瓶颈。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粮食作物的光合作用。同时,施肥过多又导致土壤对农药的依赖性加强。而且,不合理地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它们进入土壤和水体后造成源头污染,严重影响粮食和食品安全。

云南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指出,还应与时俱进把握粮食内部结构的变化,水稻、大麦、马铃薯都在变化。果蔬在食品中的比重变化更大,随着居民膳食营养结构需求的变化,蔬果食物在餐桌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我认为要像重视粮食一样重视瓜果蔬菜,构建一个大粮食的概念,构建大食品概念。只有这样,粮食和食品安全才会真正得到保障。

中国农业和食品企业如何走出去

1.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经合组织农业局政策部主管弗兰克·范·汤格林(Frank Van Tongeren)表示,中国农业政策面临短期和长期两种挑战,短期方面的挑战是如何提升农业产量以及收益,解决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问题。长期方面的挑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力提升,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应该同步解决这两方面挑战,不能因为应对长期挑战而无视短期挑战。

黄季焜说:“中国政府引导企业走出去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非洲等发展中国家上。同时,中国政府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环境改善谈判,促进周边贸易自由化。”

黄季焜解释说,为什么我们的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它的生产力比粮食做得好?中国政府投钱最多的就是粮食生产,但是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还是比人家慢很多。为什么?因为蔬菜水果我们用的是其他国家的种子,我们的种子是竞争不过其他国家的。如果我们现在把国外的蔬菜水果种子赶出去,那么我们国家的水果蔬菜生产就会差很多。你限制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的发展就会慢很多。列在负面清单上的东西就发展慢,因为技术进不来,完全靠自己研究是很困难的。如果我们更多采用人家的技术,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2.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课题研究显示,中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参与全球农业市场竞争,提升中国农业企业的竞争力;第二是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范单纯的农产品进口带来的风险;第三是扩大农业技术输出,改善中国粮食安全的外部环境。

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表示,中国农业与食品企业走出去,一定要顺势而为。一方面,全球农业资源、水资源分布不平衡,从打造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未来农产品贸易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发展前景。另一方面,走出去后一定要互利双赢,把中国市场的发展机遇带给合作伙伴,同时把全球的供应网络引进中国。

国家发改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方言认为,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税收,同时也增加了国际市场粮食供给。目前农业企业走出去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东道国政策变化风险、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投资回收期长。对此,方言建议,走出去的企业应慎重选择东道国和生产方式,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三林表示,对投资国家和地区的选择应该优先考虑土地资源丰富、生产条件较好、粮食自给率较高的国家。对企业而言,必须选择适宜的模式,走出去的核心目的是掌控粮源。对政府而言,需要培育海外投资主体,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去,完善信息网络,构建海外服务链。

3.国际合作贸易的积极影响。 中国现在的粮食贸易还主要是局限在亚太地区,不管是从进口还是出口来说都是如此。鉴此,黄季焜认为,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也会有更强大的保障。区域贸易自由化条约或协议也是有强大的法律效力,制定下来就得执行。建成双边或多边自贸区后,大家以后生产、贸易方面都比较透明,都比较有规律,预见性也会增强。

黑龙江农垦总局副局长徐学阳介绍了黑龙江垦区走出去的运营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基于俄罗斯远东一带的土地开发,当地拥有大量荒废的农庄,土地集中,适合组织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进行承包、租赁和开发。第二种模式是科技开发,在俄罗斯、菲律宾建立杂交水稻和玉米种子育繁基地。第三种模式是经济贸易合作,依托商贸企业对外开展合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隆国强说,中国是全球农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对全球农产品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相信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会给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和农业企业、跨国公司带来更大的机遇。同时,中国政府也认识到农业政策特别是贸易政策的透明可预期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引领全球农产品供给增加,又能够减少其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冲击。我们希望我们的合作伙伴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它未来的方向。

隆国强还说,国际贸易和科技创新对于保障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中国希望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农业生产和贸易等领域的互利合作,为确保全球粮食和食品安全、增进人类福祉而共同努力。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新战略

1.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持续性的命题。中纺集团公司董事长赵博雅强调,粮食安全是一个全球性、持续性的命题。从全世界来看,时至今日,仍然不能说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有效的粮食安全解决方案。

国家食药品监管总局综合司司长孙梅君表示,讨论食品安全时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心态,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话题,中国总体上食品安全是有保障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深,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一是进口食品增加,输入性的食品安全风险增加;二是人们在吃饱以后对吃好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三是食品的供应链非常长;四是中国当前的食品产业基础还很薄弱。

孙梅君称,从促进产业发展、保障安全的角度出发,政府监管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对大宗食品、大型企业的风险管控;第二,要严防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的食品安全风险;第三,依靠科技,采取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第四,依靠社会共治,动员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一起来维护食品安全。

欧盟委员会农业与农村发展总司国际事务部主任约翰·克拉克(John Clarke)表示,中国和欧盟都已经从事了一万多年的农业,都要应对气候变化、土壤改变、城市化等问题。现在面对着共同的挑战,为我们的人口提供足够的粮食,以及到2050年为全球90亿人口提供足够粮食,所以,我们必须找到可持续的办法,提高农业生产力。我们要以可持续的方式来进行土地和资源管理;更好地利用科技和投资;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的市场管理经验,应对价格波动;同时,要减少在食物链上的粮食流失。

新西兰恒天然集团大中国区总裁尤汉·普里姆(Johan Priem)认为,通过整合供应链,分享技术和合作,提高产品的质量,才有利于保证粮食和食品安全。

2.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粮食安全战略。

陈锡文指出,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非常明确地提出要由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所以,农产品价格也主要应由市场形成。今年,我们开始对某些产品在局部地区开展了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从2004年开始,中国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形成,实际上采取了双轨的办法。一些最重要的产品,比如稻谷和小麦这两个产品,由政府每年公布最低收购价格,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格的时候,国有粮食部门出面按照政府规定的最低价格收购。对大豆、玉米、棉花这些品种,政府采用收购和储存价格,如果这些产品市场价格过低,由政府出面按照一定的价格收购入库。

陈锡文接着说,这个政策实行到今年是11年。一个农业政策能够有十年、八年的作用,已经很了不得了。所有的政策都应该是双刃剑,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有弊的方面,开始实行的时候是利大于弊,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弊端就慢慢扩大。针对这个情况,我们今年开始对新疆地区生产的棉花和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生产的大豆实行价格机制改革。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章良指出,下一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方面,我们的研究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检验检测技术研究,要以低成本、短时间、高准确度为研究目标,进一步强化对粮食和食品上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二是探索未知危害因子,主要是风险评估预警研究。三是评价已知问题的危害程度,主要是标准制修订研究。四是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追诉技术研究。重点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交换、通识通查的质量追诉系统,实现从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原料生产、收购、加工、包装、运输到销售全过程的信息记录与溯源,降低追诉标签标识成本,从而推进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

中国人保集团总裁王银成坦言,应该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杠杆作用,助力粮食生产和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方面应当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加大食品安全责任险等相关保险的推广力度。应该把保险的防范和补偿作用与食品安全结合起来。通过保险,让那些没有安全生产能力的食品加工厂快速改进和提高,继而形成生产、加工、监督、补偿的良性发展机制。

张玉明表示,云南省强调切实保证耕地红线。但关键是没有很好的机制保护耕地,能够代表农民守住这个红线的,应该是农业部。特别要把裁判员和运动员分开。

谈及粮食领域的法治建设,黄季焜认为,加强依法治国,可以使得我们的一些政策更长期化,更优良化,而不是今天出这个政策,明天出那个政策。政策如果老变,生意是很难做的。

科技创新推动粮食和食品安全  对转基因的诟病是子虚乌有

1.现在对转基因的很多诟病是子虚乌有。陈章良重点强调了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新技术。他说,现在对转基因的很多诟病都是子虚乌有,科协的态度是支持这个技术,但是,需要很多人一起,把真实的科学的信息传递出去,促进农业发展。如果转基因技术在中国获得应用,我们的农产品产量会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会减少农药的使用,从而促进粮食产量健康增长。

陈章良介绍,目前,世界各国对转基因的态度各异。欧洲绿色和平组织等几个组织提出抗议,认为人类在操作遗传物质。再加上贸易、宗教、政治家的参与,这个技术在欧洲成了一种大家很担心的技术。美国也有这个技术,但是在讨论了一段时间以后,美国政府决定对此要审批,而且要标识。最后,美国政府决定,标识可以自愿,可以不标识。因此,美国有70%左右的食品是转基因食品,没有几个美国人没吃过转基因食品。

他接着介绍,欧洲那边还顶着,顶着顶着这个技术就落后了。中国跟得很快,国家863计划资助相当多的钱让科学家研发这个技术,紧接着转基因专项作为中国的重要技术获得支持,支持力度非常大,中国大批植物科学家参与了转基因研究,研制出转基因的棉花。现在中国90%或者90%多一点的棉花是转基因产品。这个转基因的棉花能够杀虫,减少了百万吨的杀虫剂。

陈章良说,毋庸讳言,人们对转基因有认识上的误区:一是目前国内老百姓头脑里面一听转基因,就立即认为吃了转基因食品不会生小孩,这是最早传到中国的一个误解。第二个误解是说,东北人发现东北没有老鼠了,是因为我们一年进口五六千万吨的大豆。第三个传言是,美国和欧洲科学家发现,老鼠和兔子吃完转基因以后长肿瘤,推断人也会长肿瘤。这些传言导致转基因技术推广遇到严重困难。加上某些特别“爱国”的人士,把转基因作为一个美国对中国的阴谋,这使得我们做转基因研究的人也处在一种非常困难的状态,可以用冬天这个词来形容。但我自己在科协,我们科协的态度是清楚的,我们支持这个技术。

2.通过技术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研究局局长程国强指出,中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很多院士、教授的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到不了农户。

美国谷物协会主席朗·葛雷(Ron Gray)认为,应采用更新的农机、更好的农药和更高的生物技术,肯定能够增加全球的粮食供应。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它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提高了产量,把更多的生物质放回到土壤里,而且使土壤也变得更加肥沃和多产。

杜邦全球副总裁倪博(William S.Niebur)希望中国能够使农业现代化而不是西化,因此,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应用。中国有了一些科技,但有时并没有运用,这缺少的是一种专业精神。中国的农村地区,现在劳动力人口不足,都是一些老弱或者是女性,所以我们要改变商业模式来适应这样的环境,适应中国的土地改革和城市化进程。我们将更多投资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应对越来越少的劳动力人口。我们必须持续改善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必须不断改善农业环境,必须改善农业生产质量,并不断满足人们对量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尤其要遵守法律,保护知识产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张富锁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农民在地里用的是常规技术)能够使中国生产足够的粮食,而且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现在环境问题很严重,国家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式。在过去五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的153个试验里面实现了粮食增产30%,污染减少40%。研究和实验证明,完全可以运用用综合技术,包括田间综合管理技术,来生产足够多的粮食。如果政策对路,如果大家能够努力推动技术进步,不用转基因的技术,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技术也能保障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转基因粮食农业
探秘转基因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转基因,你吃了吗?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