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嵘
(上海东方海外永业房地产有限公司,上海 200020)
设计变更是指设计部门对原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中所表达的设计标准状态的改变和修改。它也关系到项目建设单位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所以加强设计变更的管理,对规范各参与单位的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控制工程造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管理过程模型仿真的技术正在被广泛地应用在企业的管理手段中,帮助企业管理实现信息化、知识化、规范化的目标,提供予管理者有关管理过程的运行时间、运行成本和资源利用率等信息,供管理者判断管理过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1]。
文中,将提出一种基于eEPC 过程建模理论的设计变更审核流程仿真模拟,讨论如何提高设计管理有关审核部门的效率,缩短过程持续时间,配合现场施工进度,以及能有效控制变更成本。
EPC(event-driven process chain)是20 世纪90 年代由德国学者Keller[2-3]等人提出的一种实例化过程动态建模语言,主要用于经营过程重组、工作流控制、活动成本分析等。EPC的主要元素是功能和事件[4]:功能是一个发生时间的过程,而事件则是过程的某一点(某一状态的改变)。事件触发功能,同时也是功能的输出结果。由功能和事件按一定逻辑关系连接而构成过程的控制流,控制流的分支选择、汇合连接及并发进行则通过逻辑操作符(与、或、异或)或更复杂的表达式来完成。
在EPC 中加入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及信息资源等),就构成了eEPC(extended event-driven process chain),它不仅支持EPC 的所有功能,而且将组织、物质、信息等单元依附于功能之中从而描述了人力、物质、信息流在不同企业和部门间的流转[5]。
在针对业务流程建模和分析时,eEPC 具有如下优势[6]:(1)图形化的描述,建模元素通过图形化的方式给出;(2)支持层次化的流程模型,对于复杂的业务流程,可先设计顶层模型,然后逐步细化到必要的流程环节;(3)属性、时延和随机性特征可在eEPC 模型中体现出来,事件、功能、资源等都被赋予了不同类型不同数目的属性,功能对象还可以以随机分布的方式给出该过程的持续时间;(4)组织结构和资源在业务流程中某功能中被“绑定”,又在其后的某个功能中被“释放”,从而实现对资源利用的描述。
以某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变更审核流程为例,采用eEPC 进行建模及分析。
某从事房地产开发的开发企业投资开发的某工程建设项目,与设计变更审核有关的单位及部门有建设单位(项目总经理、工程部、合约管理部、财务部、设计部)、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承包单位(施工企业)。设计变更发生的原因可能有工艺技术或材料改变、增减工程内容、设计或施工错漏、环境或勘探资料变化等,所以最初提出变更的单位可能是上述有关单位中的任何一家。为了便于管理,项目有关的设计变更都需要由项目工程部收集提议后发起,自此进入设计变更的正式审核阶段,最终仍需流转至项目工程部,由项目工程部记录后下发。
根据上述流程规定,可建立基于eEPC 理论的设计变更审核流程模型,如图1 所示。
该流程模型图已将所有功能及事件分别做了简述,并将耗时情况列出。为了审阅及操作者更好地理解流程图模型,还可以将功能、事件、选择规则等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宜以表格列出。
依据图1 的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果:(1)设计变更一次性顺利批准下发,最短需时10 个工作日,最长需时22 个工作日;(2)位于设计部Rule1 选择项,对设计变更审核流程周期影响最大,若审核设计变更有修改意见,反馈回设计单位修改,将大大延长设计变更审核流程周期;(3)各部门间流转文件传递时间耗时较长,达到4 个工作日。
由上述结果我们可得出改善流程效率的目标点,从而使管理改进工作更有的放矢。提高设计变更审核流程效率,缩短流程时间的措施可包括:(1)运用项目工作流软件、E-mail、电子签名等现代工具,缩短部门间流转文件传递时间;(2)加强设计部与设计单位间的沟通,在工程部发起变更前,设计部与设计单位间宜已初步达成意见一致,避免在设计部审核时提出过多修改意见,延长变更流转时间。
能够在绘制eEPC 模型的同时又可以对模型进行仿真运行的软件主要有IDS 公司的ARIS 软件和UGS 公司的Plant Simulation 软件。根据已建立的eEPC 模型,可利用软件对设计变更审核管理的流程分别进行多次仿真实验,仿真过程模拟运行次数宜在50 次以上,每次实验取数个观察值,根据置信度设置的情况下,分析实验结果。
根据模型仿真运行过程及数据的解读,一般可以得到以下结果:(1)流程的平均执行时间;(2)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影响整个流程执行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哪个分支,因此该分支上各个功能的执行效率应该是当前管理优化考虑的重点。当该分支的执行效率得到优化后,其他分支流程也可能成为新的关键线路,可以采用同样的仿真运行方式进行确定并给予效率优化;(3)在流程建模时,引入人员、系统资源等单元,收集相关有用信息,添加这些元素,通过仿真运行,分析人员和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对人员配置、资源优化提供判断标准。
根据上述建模过程和分析结果,可以得出:(1)采用eEPC方法对流程建模,简单易懂,易于利用技术软件辅助建模及分析,建模速度快,可读性强,可进行动态分析;(2)eEPC 方法在分析流程执行性能,从效率提高的角度优化流程方面独具优势,但由于其面向流程特性,不适合作为流程结构合理性分析的工具,但可作为结构优化是否合理的手段,提供不同流程结构执行性能的量化比较。
[1]刘艳梅,郑国君,祁国宁.基于扩展事件驱动过程链(eEPC)的企业业务过程模型的仿真[J].制造业自动化,2004(2).
[2]Van D A.Formalization and verification of event-driven process chains[J].Information and software Technology,1999(41).
[3]张劲松.基于过程链的产品开发过程建模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5(5).
[4]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5]姜晨,赵喜春,殷志祥.基于eEPC 的保障方案权衡建模仿真[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7(2).
[6]王璐娟,朱泽飞,李仁旺.eEPC 模型转换为工作流模型研究[J].机电工程,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