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斌+刘秀华
摘要:20世纪社会主义从高潮到低潮的曲折发展过程中,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对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产生了直接影响。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促成了苏维埃俄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与斗争又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力量,与资本主义的共处和竞争激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将决定社会主义的命运。在新形势下,世界进入重大变革和调整时期,两制关系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点,深化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的认识,有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及时把握机遇,正确应对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D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4)11-0019-05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近一百年来,经历了从高潮到低潮的曲折发展过程,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无产阶级政党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对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产生了直接影响。回顾两制关系发展史,总结共产党人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经验教训,对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抓住机遇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从而实现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促成了社会主义的兴盛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以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①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不是也不可能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经济危机的出现。自英国1825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开始,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到垄断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每隔十年左右就爆发一次。
社会主义的产生与资本主义的危机及其恶化相伴而行。社会主义最早是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而产生的,无论是空想社会主义,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结果,即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建立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还提出,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所代替,“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政党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为己任,共产主义运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风起
云涌,给资本主义以极大的震撼。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资本主义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争夺殖民地,各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由此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使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空前激化,而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列宁审时度势,认为俄国革命时机已经成熟。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
革命成功后的任务是建设。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的建设实践中就处理两制关系提出了两条重要思想。其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必须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列宁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③其二,把和平共处作为苏维埃俄国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1921年起,苏维埃俄国和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利用租让制、合营公司、吸收外国贷款、接受技术援助、招聘外国技术人员等方式,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经贸关系,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促进了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次全球危机的结果。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严重削弱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苏联赢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则获得了空前发展,许多国家和民族赢得了独立和解放,中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等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十四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
二、与资本主义的对抗没能增强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战打破了由西方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德意日法西斯战败,英法两国被严重削弱,美国则一跃成为西方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苏联的国际声望空前提高。由于美国和苏联战略基础的变化和战略目标的不同,两国对战争结束后的一些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美苏关系由盟友转变为对手。为了遏制、对抗苏联和欧洲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4月,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资本主义阵营的形成。面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政治上的孤立和敌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于1955年5月在华沙签订了《友好互助合作条约》,同年6月条约生效时正式成立了军事政治同盟——华沙条约组织。至此,世界政治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阵营,出现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局面。
社会主义阵营在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中一开始是被动的,仅限于政治、军事层面,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普遍认为资本主义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社会主义将取得全面胜利,对世界大势和资本主义世界缺乏正确的判断,加上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把政治、军事对立扩大到经济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结果,单纯的对抗和斗争不仅没有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产生了消极影响。
从对资本主义阵营的认识看,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坚持资本主义总危机论,对抗和斗争是社会主义对待资本主义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式,片面夸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导致丧失机遇和发展迟滞。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乐观地提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危机将不断加深,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的日子不远了。斯大林甚至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曾使一个国家摆脱了资本主义的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建立了一个社会主义体系,而第三次世界大战将一劳永逸地埋葬帝国主义。”④受此思想的支配,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政治上主要表现为冷战;经济上是封锁、禁运与反封锁、禁运,“两个阵营形成了两个世界市场,两个世界市场又加剧了两个阵营政治上的对立”⑤;军事上遏制、对立和局部战争,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是其代表;意识形态上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矛盾与斗争。斯大林之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几代领导人对两制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并进行了不同的实践,但总体上是用对抗和斗争来对待资本主义。如,赫鲁晓夫认为社会主义体系必将在和资本主义体系的竞赛中取得胜利,勃列日涅夫则认为世界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在继续加深。结果,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苏联片面发展军事工业,造成国内经济比例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长期受到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两制关系方面提出过一些闪光的思想。为了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毛泽东提出:“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⑥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要“向外国学习”,认为“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⑦。但是,毛泽东对“向外国学习”的思想坚持得不够,过多地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资本主义很快就要灭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判断的共识,而过高估计社会主义发展程度和发展速度,甚至低估和完全否定资本主义,是那个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主流思想。虽然波兰和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曾提出了相对正确的、合乎实际的关于资本主义的认识,并尝试在建设中利用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些有益的东西,但很快就被所谓主流思想和苏联的干涉所淹没。与社会主义阵营的主观愿望相反,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出现了经济发展“黄金期”,经济快速增长,其间没有发生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视马克思主义如洪水猛兽,提出要消灭共产主义,但资本主义不拒绝学习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学习借鉴社会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如引入计划经济、社会福利制度等。而社会主义在封闭中生存,在与资本主义抗衡中缓慢前行,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主义国家不仅经济增长乏力,而且出现了相当严重的政治经济体制危机,社会主义进入了缓慢发展时期,甚至出现停滞和倒退。
三、与资本主义的共处与竞争
激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两种制度国家间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在此背景下,发展乏力的多数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改革浪潮,并普遍采取了对西方国家开放政策,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发展经济。但是,好景不长,除了中国之外,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和困难,西方国家抓住时机加紧实施和平演变战略,而苏联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在困难面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步步退让,甚至全盘西化,加上失去民众的支持,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苏东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空前严重的打击,原有15个社会主义国家,剧变后仅存5个,即越南、古巴、老挝、朝鲜和中国。此后,国际形势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进入了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成为一种历史趋势;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仍是可能的,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在这种国际形势下,坚持正确发展方向的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基础上,成功应对了苏东剧变的冲击,逐渐调整经济体制和对外政策,把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调整为共处与竞争的关系,对西方国家的斗争更加灵活务实,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国家繁荣稳定,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同时,越南、古巴、老挝、朝鲜四国也调整了国内政策和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活力。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不再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独有特征,大多强调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再是不同制度国家间经济交往的障碍。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以后,逐渐改变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同程度肯定了市场的作用。中国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调整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和平利用资本主义。邓小平提出,“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⑧。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⑨。党的十四大后,中国致力于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了活力,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融为一体。越南把“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强调越南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的不同在于:它是以共产党为领导、遵循社会主义方向的,以社会主义公有成分占据主导地位,同时,越南的市场机制是在国家管理下的,而不是市场调节一切。⑩古巴一直坚持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但主张要“利用市场”。古巴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逐步加大市场因素在古巴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强调要把计划经济与利用市场因素有机结合。老挝提出要发展“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2001年老党七大再次重申必须向市场经济过渡,到2020年要形成国家管理的市场经济体系。朝鲜整体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其经济体制改革较为缓慢,但也在逐渐推行改革,如改革了价格体制和工资制度。2002年7月以来,朝鲜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管理改善措施,先后对工资、物价、汇率等进行了大幅调整,赋予企业更多自主经营权,并设立了开城工业区、金刚山旅游区等,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并使朝鲜经济在近几年始终保持恢复性增长。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的政策,不再把取代资本主义当作近期的目标。中国1978年底实行改革开放后,从世界全局观察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调整对外政策,认为与资本主义关系是共处、竞争的关系。江泽民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指出,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将越来越注重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将成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主导因素。1997年10月,江泽民应邀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两国领导人决定,为了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美两国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胡锦涛认为两制关系最大的特征是合作共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是对中国和世界关系的最为中肯的评价,也能从中折射出两制关系的轮廓。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化,尊重和维护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十七大报告与十八大报告正确表述了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中国道路与西方道路的关系问题,反映了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问题的基本思想。越南在1986年革新开放后制定了“广交友,少树敌”的外交总方针,1989年从柬埔寨撤军,1991年恢复与中国关系,1995年与美国关系正常化,此后,越南先后加入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中,为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扫清障碍,逐渐向更多的地区开放市场,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古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可以借鉴别国经验,但不能照抄。1995年卡斯特罗访问中国时提出:“古巴正在进行稳步的改革和开放,建设有古巴特色的社会主义。”古巴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政策,在自己难以单独发展的领域吸收外资,要求外国投资必须有资金、有技术、有市场,不允许只是为了赚古巴的钱搞投机。老挝“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点是引进外资,强调要不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与所有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广泛的、全方位的经济交流合作。朝鲜实行“有限度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发展特区经济。
从整体上看,社会主义国家调整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把两制关系看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两制斗争性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两制统一性上灵活务实,激发了社会主义自身应有的活力。当前,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四、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将决定社会主义的命运
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作为对立面的双方,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从历史上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息息相关,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点。社会主义发展的高潮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有关,而社会主义发展的低谷又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转机相对应。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下半叶走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同期,资本主义则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调整,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像列宁所描述的那样走向“垂死”“腐朽”,其生产关系尚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目前,中国的发展成就赢得了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赞誉,国际环境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而且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继续存在,力量也不可小视。但是,像资本主义全面代替封建主义一样,社会主义要真正引领世界潮流,大面积取代资本主义,必须全面赢得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为此,社会主义必须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继续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继续向资本主义学习。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经历过辉煌,也经历过曲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还很年轻,“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向历史学习,向资本主义学习,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目前,两制国家取代对方的战略目标虽未根本改变,但阶段性目标由零和并存转向共赢共存,斗争手段由以对抗为主转向以竞争为主;两制国家在共处中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仍将继续,竞争、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将不断拓展,双方互动、彼此牵制会日益突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握好与资本主义共处竞争的高超艺术,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要通过改革完善自己,不断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其生产力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表现为“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但是,由于社会主义没有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这些优越性在某些阶段有过显现,但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今后,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是,通过改革不断完善自己,充分地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的优越性和吸引力,实现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最终引领世界潮流。
第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漫长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代资本主义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做了很多调整,自身也在不断发展,但却无法根本改变自身的内部矛盾,其表现仍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如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其实质就是一次自我否定,最终将被更先进的制度所代替。尽管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危机,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一方面,资本主义自身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还没有足够的魅力让资本主义彻底否定自己。金融危机表明调整后的资本主义仍面临深刻矛盾,中国道路也彰显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但金融危机不会是资本主义的最后一次危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道路是漫长的。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错综复杂,正确地认识两制关系对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当共产党人对资本主义采取理性态度,承认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某些具体实践形式上存在共同点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能顺利前进;反之,当共产党人不能正确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步入误区。今后,共产党人是否对资本主义作出正确判断,是否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仍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注释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286页。③《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2页。④转引自姜长斌、左凤荣:《读懂斯大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221页。⑤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52页。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35页。⑦《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3页。⑧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0、373页。《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2页。⑩陈明凡:《越南的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中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比较》,《当代亚太》2005年第7期。赵明义:《当代社会主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8、200页。崔桂田:《越、老、朝、古四国经济改革比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4年第2期。《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20页。
责任编辑:浩淼思齐中州学刊2014年第11期新世纪以来中国反腐倡廉研究进展:议题与范式2014年11月中 州 学 刊Nov.,2014
第11期(总第215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