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理论思考

2014-12-13 10:01
人民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素质专业大学生

王 勇

(作者为中国民航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本文系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行业人才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研究”和天津市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民航人才培养中通用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分别为:CE2018,125z0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应该说,素质教育思想被逐渐引入高等教育已有20多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也已得到了初步整合。

但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人才的内涵、构成要素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此,与专业素质相对应的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内容的通用素质显示出了较强的适应性。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通用素质培养并实现与专业素质的均衡发展,越来越需要提到了素质教育的议事日程上。

何谓通用素质

何谓素质?素质通常指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教育等各种后天环境影响下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组织结构,及其所达到的水平。素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划分为多种类型。通用素质与专业素质是一对相对概念,是按照素质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进行划分的。其中,专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与之相对应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由此而内化的技术品质,是针对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而通用素质则不针对某一具体专业岗位,也不限于某个具体技术岗位,是某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在从业人员职业生涯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的、稳定的品质结构。

通用素质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从身体素质、心智水平、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等到性格、智商、情商、毅力、洞察力、忠诚度、信誉度、团队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诚信守法、批判创新等许多方面。这些内容虽然不具专业属性,但却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因素。它使我们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而且是在市场运行机制和现代组织模式下非凡的管理者,更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与文明的缔造者。

应该说,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它们加在一起就是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是通用素质的基础,正所谓就业的“敲门砖”;通用素质是专业素质的保障,良好的通用素质可使专业素质更充分地发挥,特别是当求职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不对口或不完全对口时,良好的通用素质是毕业生从容应对、并尽快胜任工作的重要保障。从目前教育教学现状来看,许多高校还未真正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素质教育理念,其素质教育理念还停留于通用素质培养是专业素质培养之余的锦上添花,从而导致通用素质教育在学校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弱势地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没有持续就业竞争力的。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建立一条与专业素质培养并重的通用素质培养主线。

通用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落实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一个“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和他同时代的康德也曾在《教育论》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教育的最终目的则是使人人都成为自身目的,都得到自我完成”。所以,只有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兼备的人,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全的人、全面发展的人。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通用素质的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通用素质在人们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扮演着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社会化大生产导致的分工协作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全球的社会专业化分工都在不断地细化、升级,对分工协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化分工越细越需要一个复杂的协作系统,因为只有通过协作才能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因此,高等教育在重视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通用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使其了解并掌握社会分工与协作的内在规律,使其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传统大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专业化和职业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体系的弊端不断显现。比如,在这种偏重专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下,学生往往只熟悉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了解,学生适应面较窄;再如,我国的很多高校还不允许学生跨专业学习,能够让学生完全按照自己兴趣爱好选修的课程也不多,未能做到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才能,但社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却早已从简单地要求专业对口提升到了要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层面。这就会造成高校培养的大学生素质状况与社会需求之间产生矛盾和差距。例如,对笔者所在高校部分学院学生用人单位进行访谈的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前三位素质依次是:工作的责任心、人际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对口。因此,只注重专业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忽视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却要求毕业生在求职时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是不现实的。

通用素质培养的内容与设计

加强对大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具体内容。总的来看,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内容涵盖非常广泛。笔者通过现场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针对企业管理者、一线员工和在校大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取样,根据大家比较关注的内容,筛选出大学生通用素质4大类、17项基本指标。

一是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较好的综合分析与认知能力、良好的解决问题和决断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要确保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进行系统思考,对出现的问题能够快速反应、灵活应对,还具有一定思考的前瞻性和进一步学习的可能。这些都是大学生在社会中成才、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基础。

二是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建设能力、自身的影响力和识人用人的协调能力等。这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和做事基础。要确保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不仅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说服力并乐于分享自身的收获,还能够做到有效倾听别人的想法、换位思考,具有团队精神和协调、激励他人发挥作用的能力。

三是个性品质。主要包括在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是否能够拥有正直、诚信、严守秘密的品德和很好的抗压性。这些是大学生做人的重要基础。诚实、守信,为人正直是任何一个专业的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同时在一个竞争性非常强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对待事业的持久耐力、面对困难的从容乐观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也是需要去不断培养的良好素质。

四是工作态度。主要包括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尤为被人所看重的责任心、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头脑中潜在的成就动机和服务意识。它要求我们今天的90后一样要做到严谨细致、脚踏实地,对他人要像父母对自己那样真诚体贴。而且比他们的前辈还要能够实现自我挑战,在服务上更具有亲和力和反映时代特征的人文关怀。

针对以上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大一到大四的学习阶段,开展全方位的通用素质培养。大一通过进行适应性教育、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忠诚度;进行刻苦学习、按点守时、言行文明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设计和规划人生。

大二依托校内开设的相关课程,如《成功学》、《创新学》、《口才培养》、《领导力》、《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提升大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职业发展潜能。同时,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调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大三时,学校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情景模拟训练,让学生通过实践与实习等机会增长职业技能,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和发展趋势,丰富社会经验。另外,应开设大学生求职技巧、社交礼仪等培训课程,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逐步提升。

大四则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就业教育、职业认同教育和职场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学生把握整体就业形势,及早进行职业定位,明确自身职责;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掌握职业道德并尽早地接触和适应职场规则。当然,在整个四年的培养过程中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要根据每一年的培养要求设定一定的素质学分,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计入素质学分档案。而这个学分和专业学分一样,是学生完成学业必要的前提条件。

提升当代大学生通用素质的实施途径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教育引导学生认识通用素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通用素质培养氛围。首先,高校上下要在大学生的通用素质培养的问题上统一思想,各部门齐抓共管,携手共做。尤其是一线学生工作者,不仅要深入思考和挖掘通用素质的内涵,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通用素质的重要性。他们应成为指导者和引路人,能够制订出一系列活动开展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使通用素质教育具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操作路径,与专业教育一样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分割的环节。其次,要开展就业形势教育,使学生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明白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要有意识地将自己培养为专业素质和通用素质两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最后,建立良好的通用素质培养激励体制,将学生通用素质的评估与学生在校期间的评奖评优、入党推优等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参与通用素质培养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

制定培养原则和培养计划。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制定并坚持公平对待、同等考核、同等待遇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制定通用素质的培养计划。通常一个好的培养计划,要有具体的目标、严谨的逻辑、科学合理的阶段划分以及良好的可行性。制定通用素质培养计划也不例外,而且还要注重统筹兼顾。例如,将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与通用素质联系更为紧密的内容,纳入到通用素质培养计划的体系中来,一方面使专业素质培养计划的针对性更强;另一方面则丰富了通用素质培养计划。通用素质培养计划可包括健康教育、人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还可包括各种参与程度更高的游戏、竞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等。也就是说,凡有益于锻炼和提高学生通用素质的内容、组织形式都可以纳入其中。

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和体系。在通用素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要缩减或弱化课程中的理论部分,以体验式和实训式为主要的授课形式,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社会适用性。聘请有较为丰富社会经历的教师或企业领导担任课程主讲,让学生能更直观、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同时,将通用素质培养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在大学四年中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如一年级新生要抓适应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二、三年级是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在此关键时期要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发展学生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四年级则要抓职业教育,围绕就业创业问题,传授就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成功学等多方面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挫折承受力,使其能更快调整和适应社会需要。

注重教师的引领示范和网络媒体作用。“言传身教”,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任何阶段都不容忽视。高校教师除在专业方面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其言谈举止、处事理念等也具很强的示范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培养。所以,高校应建设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在优化教学过程的同时,以身教带言教,既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又能在与教师面对面的教与学过程中接受正面的教育和熏陶,坚定理想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大学生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另外,还要针对当今新兴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现状,积极探索并建立能够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通用素质教育新模式,发挥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知识学习、价值导向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积极的暗示作用。

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课外活动。除了在课堂教育中注重学生通用素质的培养外,还要通过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通用素质。例如,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和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等,吸引学生主动、广泛地参与其中,努力创设和营造生动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做好校园文化建设。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人文素质和心理素养;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人际关系处理、思维表达和运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同时,高校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如开展各类模型制作比赛、设计创新大赛、模拟法庭辩论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动手、表达等方面能力。

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新思路,把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训结合起来,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能够实现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训双重任务的育人基地。在帮助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的同时,锻炼他们的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力,为以后就业求职、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通用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实现从“成品包装”到“产品设计”的转变,即实现从较低层次的传授学生择业求职技巧向更高层次的指导学生自主科学地规划职业生涯和寻求职业发展的转变。不仅要开设基础性就业指导课程,还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开展各级各类有针对性的素质培养和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磨练学生勇敢、坚毅的意志品质。此外,还要做好毕业生的定期调研回访工作,收集、整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反馈和具体人才需求,以便及时调整通用素质培养的方向和内容。

猜你喜欢
素质专业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