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峰
农用地征地补偿的东莞探索
吴晓峰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带来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但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弊端,最主要的是在农地城镇化过程中造成了农民城镇化进程滞后,造成了大量伪“市民化”的农民。改革现行征地制度既是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城镇化质量、让农民共享城镇化成果的现实需要。
目前如留用地安置、土地入股分红安置、土地换社保、土地入市等征地补偿的模式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得以实践和应用,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江苏省在具体实施“土地换社保”这一政策时发现,征地涉及的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已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社保体系,这部分人员要求一次性发放现金的呼声很高;再如,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资金完全只能依靠地方政府财政解决,这对不发达地区的财政承受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在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土地入市等模式下,村民能获得收益的基础上也必须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留用地安置是按实际征地面积的10%至15%留出或划出土地给被征地集体,作为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发展用地,并负责留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所需的一切费用。这些返还用地规模偏小,分布零散,不能形成规模,造成招商引资准入门槛低,产业低端,对村集体收益的提高作用有限。
东莞在实践中采取了增加被征用土地引进项目投产所产生的税收进行返还的方式解决农用地征收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根据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的原则,提取一部分已征用农用地的企业的税款返还给被征地的村民,使村民切身享受到土地被征收后经过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收益。这样的做法可以使改革红利更加均等化,使土地收益在政府统筹的框架下实现持久性增长。税收返还的做法既保障了失地农民长期稳定的收入,又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征地过程中利益群体的摩擦和矛盾。从市、县统筹发展的角度来看,通过地方政府引入的企业符合产业规划,准入门槛高,可以有效避免留用地安置、土地入市等补偿方式带来的零散的低端产业的弊端,又可以避免土地征地补偿款增值保值难等经营风险。同时,相对于其他安置方法操作起来更为简单,可适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东莞市某村总面积共9045亩,下辖14个居民小组,现有户籍人口3626人,流动人口1650人。截止目前,征地面积共3125亩,剩余690亩,现有企业16家,其中,投资超千万美元的企业有7家,现有征地款总额为20897万元。很多地方通过委托信托公司进行理财,这确实是征地款保值增值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金融理财项目不容易找到,并且理财项目有一定期限,很难得到长期保证。比较之下,税收返还更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收益,更有利于地区土地资源的统筹利用。继续以该村为例,征用该村土地的企业2012年总税收为31122万元,如果每年返还村级5%税收,村级与村民每年则能得到1556万元的收入。目前该村所属的某镇制定了整合村级土地资源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凡是由村通过整合土地资源新引进符合镇村招商产业规划的项目,项目投产产生税收中当地镇的留成部分,按照50%的比例奖励给村。
这种税收返还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征地补偿中的种种矛盾,且激发了村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该镇的税收返还款项来源于地方留成部分,这是该镇在税收返还机制的一次尝试,有助于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税收返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村级与村民收入,让失地农民分享到被征土地升值的红利,从而破解了征地过程中利益群体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同时,税收返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真正体现了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原则。
我国城镇化正面临深入发展的历史机遇,城镇化不能脱离以人为本的原则,而应该是所有人的同步现代化。让失地农民有保障,让农民在城市发展中受益反哺,让农民和土地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价值同步。
(作者单位:东莞市麻涌镇人民政府)
责编/刘赫 美编/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