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晓娟
王煜的画室位于黑桥艺术区C区。黑桥这个被铁路包围的村庄已经成为年轻艺术家的聚集地。相对宋庄的杂乱与喧嚣,798的喧嚣与杂乱,这里呈现出一种非常纯粹的原生态与艺术成长的勃勃生机。记者们往黑桥村跑的越来越勤了,很多的牛人艺术家都驻扎在此,这里正在成为一个卧虎藏龙之地。
王煜是最早入驻的艺术家,他参与的水墨艺术小组柒舍雅集也诞生在黑桥。在他画室附近的二道八号院,有一个他和其他柒舍成员的聚会地点,这几位70后艺术家经常在这里聚会。艺术给了这些年轻人一个现实之外的乌托邦,除了令人羡慕,更多是令人尊敬。
今天,我们只说王煜一个人。
艺术的初衷是真实
王煜是个实干家,从我见到他的第一面,到最后留给我的印象都是这样。
他身上有一股干劲儿,好像随身携带着一个能量场,走到哪里都会使人相信他的能力。事实确实是这样的。他的实干气质与那些还在玩味闲情雅趣的水墨画家区别开,拒绝小清新,他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人。
我们的采访也不是围绕水墨如何,更多探讨的是艺术创作的现实性、当代性,这也是他的创作所关注的焦点。
王煜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7年,他考入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那年鲁美国画系在全国只招6个人,王煜成为其中的一个。学国画与他的性格有关,他喜欢安静一些的东西,第一次接触国画感觉就非常好。小时候的美术老师也是鲁美毕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顺理成章考取了理想中的大学。
相对于南方院校,鲁美国画系更注重造型训练,王煜就得益于这种坚实的造型基础学习。大学四年,一改他之前画画比较随意的状态,进入到一种严谨慎密的笔墨造型体系。这种训练给他打下一个好基础。他的毕业创作《面孔》参加首届大学生优秀作品展,并获得优秀奖,之后这个作品还在《美苑》杂志上发表了。
在本科时期,他发现自己对画人物很感兴趣,希望自己再进一步深造。2001年,王煜考入鲁美中国画人物工作室,师从赵奇老师。
学画的人都知道,鲁美对研究生的要求是很高的,王煜当年是以专业课和文化课全部第一的成绩考进去的。
这也说明了他的实力,大学时他的笔墨基础是非常扎实的,不足之处是造型能力。好在,他遇到了赵奇。
著名画家赵奇是当今画坛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的画面坚凝、厚重、朴实,有着东北黑土地一样的质感。他所主持的人物画工作室注重写生,注重观察现实生活,他也将这种写实的能力传授给了他的学生。
王煜介绍:“赵奇老师每天都要画写生,当学生的也不敢怠慢,两年下来练就了超强的写实能力。一般的研究生都是半年才见一次导师,而赵奇老师每天都会来指导,老师会针对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我的特点是笔墨感觉比较好,但造型能力上还有不足,老师就纠正我的造型方法。真是获益良多啊!”
读研究生时期,王煜解决了语言上的所有问题,更使他认识到绘画这件事必须真实。所有的绘画语言都是为了发出声音,只要心里有声音,技术才会推着你不断往前走。而且,绘画最重要的不是技术如何,而是要把真实的内心寄托在技术之上,让画笔越过技术去呈现。
他感觉自己真得被老师点醒了,懂得了艺术中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什么。
艺术的归宿也是真实
2004年研究生毕業后,王煜来到北京,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的一名老师。
在王煜上大二时,全家就已经搬迁到北京,他毕业来北京也是为了和家人团聚。初到这个新城市,周围没有一个相熟的朋友,王煜第一次感受到生存的孤独。
学校分给王煜一间20平米左右的宿舍,位于朝阳区芍药居,这个小屋就是他第一间画室。从2004年到2007年,大概有三四年的时候,他都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只有绘画与他相伴。
这段时间,他画了一批色彩灰暗的作品,比如《水墨日记》、《浴》,这些作品正是他那个阶段的真实写照。周围环境一片陌生了无生气,城市中的人就像跌进一个失重的场,任凭这股失重之力将自己吞没。
他的这批作品一出手就很有力量,画得粗率、随意,用很多不规则的线块撑成画面结构。他说,“我始终认为绘画应该有草图感和书写性,这样才能显出画家你的存在。通过画者的情绪在作品中的迹化,见性见情,近而直指内心。”
正是在这种真实内心的驱使下,他画了一大批作品,这些成为他举办第一个展览的主要作品。
王煜这次个展其实是受到国家画院的梁占岩老师的支持。
在此之前,他只听说梁老师这个人的名字,从来没有真正接触过。后来,他的作品发表在画册上,梁老师发现并第一时间通过朋友找到他。当时真是受宠若惊。梁占岩老师肯定了他的语言方式,鼓励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出自己的风格。
能得到老师的认可,王煜变得自信起来,之前还一度怀疑自己的想法烟消云散。在梁老师的支持下,王煜在北京工业大学美术馆举办了第一次个展。当时,国画界画人物的大腕都来了,有比较传统的,也有非常前卫的画家。王煜没想到,这个画展的反响这么好,大家都对他的水墨作品给予了很高评价。
个展之后,王煜应邀去韩国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回国后,他就陆续收到北京、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各种水墨展览邀请,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2009年,王煜还参加了一个重要的展览,叫“四门阵——今派传承当代水墨主题展”。参展艺术家有中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天津美术学院李津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刘庆和教授和中央美术学院武艺教授,这四位都是当今水墨界公认的大家,另外还包括20位青年画家,王煜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展览在学术界的影响很大,陈丹青与四位国画家的对话“水墨五人谈”至今仍在微信圈传播,被认为是真正触及到水墨问题的一次展览。
王煜的水墨探索是被学术界认可的。他此时的作品,虽然语言上有些不成熟,但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化的东西。
鲁迅美术学院教授陈苏平的评价比较中肯,他说,“总的来看,王煜的画比较厚,比较拙,有一种生性的东西在里头,这自然是天赋的东西,是很难得的一个方面。”同时他认为,“王煜在严谨与客观的限制之内努力想抓住自己的感觉,尚没有落入套路的一途,也正因此,他的画更显出生气和活力,更真实一些。虽然,这是他的不成熟处,但我认为即使是成熟也该葆有生气的感觉才好”。
2014个展:视觉的阀
当时的水墨画还没有现在这么火,大家只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画下去。到了今天,新水墨已经被提出来成为一个话题,而当年坚持下去的年轻人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过程中,王煜找到自己的创作得以延续的生发点,那就是在日常质疑与内心感受之间寻找刺点。所谓刺点是双重意义上的,一是现实本身,刺点来源于对新闻事件的观看,这是原刺点;一是水墨的刺点,他认为“水墨语言的特质恰恰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片段,产生一种即时的水墨效应”。
搜寻水墨的刺点成为他水墨画创作的基点和动力源。
他的工作方法是,有效利用具有新闻属性的照片,剔除掉原新闻性刺点,从中提取有意义的刺点元素,如动作、姿态、表情、关系等,转换成新画面的刺点源,再加上其他图像资源的刺点依次叠加,随着种子般的刺点不断放大,由点及线到面,直到完成整个画面的意义空间。
这种方法论使他的水墨摆脱掉“意境论”、“笔墨论”,水墨直接作为一种理想的工具,进入到当代艺术语境的表达中。
作品的画面语言也立起来了,画面中既有坚实的结构支撑,用色也非常大胆自由,还有自己率性十足的笔性。他近几年的作品《碎念》、《与手有关》、《美丽背后》,都是在这条主线下延续下来的。这些作品呈现出一种直抵人心的真实,他把人们日常忽略不见的真实提炼出来,又赋予了它一种个人化與私密性的解读。
2012年,王煜与另外7位同样坚持水墨语言探索的艺术家组成小组——柒舍雅集,一经成立就成为中国水墨领域中坚力量的代表。作为柒舍雅集的成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体系,王煜的方法论在2014年又有了新方向。
这也是他将于10月19日在今日美术馆举办个展的主要作品。
在与青年策展人杭春晓的碰撞下,王煜的这次个展起名“视觉的阀”。“阀”字有控制也有打开的意思,这个容易使人想到水笼头的字眼,似乎与水墨画儿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它精准的指出了王煜新作品的意图。
这批作品呈现为几组绘画装置,意图是将过程性的绘画过程化,每组作品由三幅作品组成,第一张是原始图片,是王煜用作参考的新闻性图片;第二张提出他感兴趣的点,是一张分析稿;最后一张是水墨完成品,也就是最后形成的作品。这三张连在一起是一组完整的作品。
在这个过程中,他将绘画的过程呈现出来,我们平时看画展看到的是一幅画,这幅画是一个结果,王煜把这个结果论引向过程,将线性的观看变成空间的观看,打开了新的视觉的维度。
在这种方式下,王煜在创作上的想法更加畅行无阻,引领观众一起进入对于日常真实的探求。
在这次个展中,还有40多幅绘画作品同时展出,大部分都是没有展出也没有发表过的作品。届时,期待大家现场感受王煜的视觉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