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起来”与汉语中动结构的异同

2014-12-12 18:09姚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难易度谓语典型

姚媛

(暨南大学)

“V起来”与汉语中动结构的异同

姚媛

(暨南大学)

“V起来”是一类有明显特点的结构。本文基于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及其句法特征,采用语料分析法、句型互换法分析“V起来”结果与汉语中动结构的异同。首先,重新梳理前人关于“V起来”是否属于汉语中动结构的观点,按观点不同分出三种:肯定说、辩证说、否定说;第二,基于前人观点,提出个人观点,对“V起来”结构的中动性质加以界定,并得出结论:并非所有“V起来”都属于汉语中动结构。

V起来 汉语 中动结构 异同

一、前人研究

关于“V起来”是否属于汉语中动结构,前人的观点不一。总结前人的观点,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肯定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所有“V起来”格式的结构都是中动结构(Sung,1994)。但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V起来”都一样,即不是所有的“V起来”都是中动结构。比如,“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的“起来”表示的是“成长”这一动作的过程,这种情况中,并没有表示被动的含义。

第二,辩证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V起来”结构分为几种类型,其中只有某一种类型是属于中动结构的。Jixiaoling(1995:91)认为汉语中“V-起来”句不可删除型的才是真正的中动句。从转换的角度研究,古川裕(2005)认为“NP+V-起来+AP”格式有二重性,只有能够转化为“NP(受事)+A(形容词)+V”格式的“V-起来”结构才是典型中动结构。 在前人的基础上,余光武、司惠文(2008)根据“V-起来”结构的语义类型,将“NP+V-起来+AP”分为三种类型:第一,“NP主+/V-起来状+AP谓”;第二,“NP话题+/V-起来主+ AP谓”;第三,“NP主+/V-起来谓+AP补”。作者认为第三种才可能是中间结构 ,因为第二种类型中修饰语AP表达的是动词V隐含的内容,但这并不是动作的施事,而是感事。本文认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如下例:

(1)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

余光武、司惠文(2008)认为这一类中“轻松”指向的是“读”隐含的内容,即感事“谁”。但本文认为,“谁”不应理解为感事,“谁”是读的施事。当然,这也不能证明这个句子就能够转化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他们在文章中又指出,从英语中动结构的研究中发现真正的中动结构是不能够补出施事的,但Stroik(1992、 1995、1999、2006)在文章中已经说明在英语中动结构的表达中,是可以通过加“for-phrase”补出真正的施事的。所以他们的观点并不可靠。

第三,否定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V起来”结构不是中动结构。Chang(1994)认为这个格式不是中动结构,它是一种双小句(biclausal sentences)结构。殷树林(2006)认为“NP+(状)+V-起来+AP”格式并非中动句,而是汉语中常见的一般话题句。宋红梅(2008)认为“V-起来”句不是中动句,也不是一般话题句,而是由形态标记的话题句,其中“V-起来”中的“起来”是话题性语素。仅以片面的举例来证明,汉语“V起来”结构不是中动结构,这种说法不可尽信,应将“V起来”的语料详细观察后得出它与汉语中动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V起来”中动性质的界定

“V起来”结构形式复杂多样,这里我们只取“V起来”中与中动相关的形式加以说明,这样的“V起来”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特征:第一,句子为主动形式;第二,主语不是谓语动词的施事;第三,“V起来”之后跟的是副词性修饰成分。但符合这三点的“V起来”并不都是中动结构。

(一)非中动类

符合上述三个特征的句子有很多,但并不都属于中动结构。

(2)a.烤火鸡肉看起来很粗,但细细品尝,味道和国内的八珍烤鸡没有多大的区别。

b.狂草虽然看起来很豪放,但它也有规矩和标准的,绝不是糊涂乱写。

c.比赛的安全措施看起来很严,但并不十分安全。

例(2a)从表面上看,是属于中动结构的。句中的谓语动词“看”与主语“烤火鸡肉”之间是被动的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的受事。但我们认为在汉语典型中动结构中谓语动词反映的是事件的属性,而非事物本身的属性。这里的很粗并不是说看烤火鸡的过程,所以这个例子并不能转化为典型中动结构。相同的道理,(2b)中的“豪放”是指狂草这件事物本身,而非看狂草的过程很豪放;(3c)中的“严格的安全措施”并不是看措施的过程很严格。这样的句子是不能转换为中动结构的。

还有一些情况,从形式上看,甚至意义上都像中动结构,只有转换了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区别。

(3)a.这辆车开起来很快。(曹宏,2004:38)

b.这种自行车骑起来很轻松。(曹宏,2004:38)

曹宏(2004)认为这两个句子都是汉语中动结构。我们尝试将它们转变为典型中动结构的形式:

(3’)a.*这辆车很快开。

b.*这种自行车很轻松骑。

这样的转化得出的句子完全不合规矩,所以将这几个句子直接转化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过程是无法进行的。

(3’’)a.这辆车容易开。

b.这种自行车容易骑。

这样的两个句子是成立的,但意义与(3)中的两个句子已经有很大的出入了。说车容易开,是说车容易操作,可能是这种车很适合新手去开,但是容易与快不属于同一范畴的内容。同样情况,“自行车容易骑”是说操控这种自行车很容易,这可能是对于骑自行车不熟练的人来说的,即推荐这类人骑这种自行车,因为上手很快,但容易骑的自行车未必就骑起来很轻松。综上所述,(3’’)的两个句子在句法上和语义上都能够成立,但是其语义与例(3)已经不同,转换之后意义不对等,所以这些句子不能成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

这种情况的句子还有很多:

(4)a.原文抄起来麻烦,读者又未必对原文有兴趣,姑译之如下——

b.这个作品读起来亲切。

c.这个苹果吃起来脆脆的。

(4’)a.原文难抄。

b.这个作品好读。

c.这个苹果好吃

(4)的三个句子与(4’)的意义不对等,所以它们也不是汉语典型中动结构。

上述分析我们已经了解到“V起来”中有一些句子是不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而这一类句子有一个共同点:“V起来”后跟的修饰成分不是表示难易度的。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还有第三种不能转化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情况。

(5)a.你看起来好小好小。

b.他看起来非常平静且理性,这反倒令她不安起来。

c.西夏文看起来十分神秘。

(6)a.这名字听起来好奇怪。

b.他的词汇虽然听起来十分陌生,可是道理却讲得清楚明白。

c.这个问题听起来奇怪。

将这三个句子转化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

(5’)a.*你好小看。

b.*他非常平静且理性看。

c.*西夏文十分神秘看。

(6’)a.*这名字好奇怪听。

b.*他的词汇十分陌生听……

c.*这个问题奇怪听。

转化之后的三个句子不能成立,这种情况看似与前两种相同,它使用了与第一种情况相同的感官动词,同时使用了与第二种情况相同的非难易度修饰成分。我们尝试分析(2)与(5)的不同之处:

(2’)a.烤火鸡肉很粗,但细细品尝,味道和国内的八珍烤鸡没有多大的区别。

b.狂草虽然很豪放,但它也有规矩和标准的,绝不是糊涂乱写。

c.比赛的安全措施很严,但并不十分安全。

(5”)a.你好小好小。

b.他非常平静且理性,这反倒令她不安起来。

c.西夏文十分神秘。

(2’)的变化并没使得句子的语义发生改变,而(5’’)发生了语义上的变化。(5’’a)在语感上已经不能等同于(5a)了,如果没有上下文,“你好小好小”是无法解释清楚。(5b)说的是他看起来平静且理性,而究竟他是否平静且理性,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与(5b)不同,(5’’b)说他非常平静且理性,这说的是一个客观事实,所以二者意义不对等。至于(5’’c)的情况也是如此。就如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三种情况的共同点在于它使用了感官动词,“V起来”之后跟非难易度类的修饰成分。

据此我们推断,动词是“看”、“听”等感官动词的“V起来”句不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

综上所述,符合三个特征的“V起来”句不能转换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有三种情况:第一,谓语动词没有反应事件属性的;第二,修饰性成分不是表达“难易度”含义的;第三,动词是“看”、“听”等感官动词的。

(二)中动类

虽然“V起来”已经有三种情况是不能转化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但是除此之外还是有不少的“V起来”是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

(7)a.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b.这种游戏看起来容易,玩起来非常难。

c.这话听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可不那么简单!

其中的谓语动词都是感官类的动词,(7a、b)中的是“看”,(7c)中的是“听”,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认定使用感官类动词作谓语的“V起来”结构是不能转化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这样看来,我们是要修改之前的观点了。在这类“感官动词+起来”的句子中,“起来”之后使用表示难易度的修饰成分,如“容易”、“简单”等。其次修饰性成分所表达的难或者易是感觉主语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如(7a)中的简单,是“看这件事”的过程感觉到的。我们将例(7)变为典型中动结构的形式。

(7’)a.这件事容易看,不容易做。

b.这种游戏容易看,难玩。

c.这话容易听,不容易实践。

这样转换之后的语义与例 (7)并没有较大的出入,我们姑且存之,据此我们认为使用感官动词作谓语,“起来”之后跟难易度类的修饰成分,且其修饰成分是用来表达整个事件过程属性的“V起来”句,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范畴。

在“V起来”中,除了上述的情况,还有其他的句子也可以转换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

(8)a.米饭吃起来不香。

b.这种游戏玩起来好玩,写出来却不见得是篇好小说。

c.名称读起来拗口。

(9)a.这牛肉嚼起来很劲道。

b.这种塑料弯起来很轻松。

c.这种称很难看,但用起来很方便。

将上面两例转换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形式:

(8’)a.米饭不好吃。

b.这种游戏好玩,写出来却不见得是篇好小说。

c.名称难读。

(9’)a.这牛肉耐嚼。

b.这种塑料经得起弯。

c.这种称很难看,但实用。

这样转换后其中的语义没有发生大变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样的转换是合法的,这六个句子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其中例(8)的三个句子所蕴含的语义是“难易度”,例(9a)和(9b)的语义表现为 “持久度”,(9c)包含的语义是“有效度”。

上面六个句子中的谓语动词 “吃”、“玩”、“读”、“嚼”、“弯”、“用”都是行为动词,较之于感官动词,这类动词的动作性很强。

综上所述,能够转换为汉语典型中动结构的“V起来”有两种情况:第一,感官动词作谓语,“V起来”之后的修饰成分是难易度类的,表示整个事件的属性;第二,行为动词作谓语,“V起来”之后的修饰成分与谓语关系密切。

论述完“V起来”中哪些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哪些不属于之后,我们要回到最初的问题上:例(1)是否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我们将它转换为典型中动结构的形式:

(1’)*这本书很轻松读。

这样的句子和(3’)一样,是不合语法的。所以我们尝试做另外的转换:

(1”)这本书容易读。

这样就变成了和(3”)一样的情况,读起来轻松可以有两种解释,既可能是因为其中的内容很容易,所以读起来很轻松,也可能是因为内容是欢乐的,所以读起来很轻松。这样的转换导致了意义的不对等,所以转换是不合法的,即例(1)不属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

三、总结

本文在梳理前人观点的基础上,运用句型变换法和语料分析法,基于语义语法理论,对“V起来”句与汉语典型中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当谓语没有反应事件属性、修饰成分不是表达“难易度”含义或动词是“看”、“听”等感官动词的时候,“V起来”不能转换为典型中动结构;而当句中感官动词作谓语,修饰成分是表示整个事件难易度属性或行为动词作谓语,修饰成分与谓语关系密切时,“V起来”与典型中动结构对等。

[1]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

[2]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5).

[3]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 (2).

[4]宋红梅.“V起来”句作为有形态标记的话题句[J].外语研究,2008(5).

[5]余光武,司惠文.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AP”句式的分化[J].语言研究,2008(1).

[6]殷树林.“NP+(状)+V-起来+AP”格式与英语中动句的比较[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7]Chang,Shen-Min.V-qi-lai constructions in Mandarin Chinese:A study of their semantics and syntax.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M.A.Thesis,1994.

[8]Jixiaoling.The Middle Construc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MA thesi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995.

[9]Stroik,Thomas.Middles and Movement.Linguistic Inquiry, 1992(23):127-137.

[10]Stroik,Thomas.On Middle Formation:A Reply to Zribi-Hertz.Linguistic Inquiry,1995(26):165-171.

[11]Stroik,Thomas.Middles and Reflexivity.Linguistic Inquiry, 1999(30):119-131.

[12]Stroik,Thomas.“Arguments in Middles”in Solstad,ed.Demoting the Agent:Passive,Middle and Other Voice Phenomena,2006:301-326.

[13]Sung,Kuo-Ming.Case assignment under incorpor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1994.

猜你喜欢
难易度谓语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非谓语动词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非谓语动词
浅谈初中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关于课堂提问的再思考
数学课堂中如何把握提问的科学性
非谓语动词
韩国大学生汉语及其语法习得难易度分析——以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二、三年级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