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荆州

2014-12-12 12:20:33姜文君
参花(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江汉平原荆州

◎姜文君

舌尖上的荆州

◎姜文君

地理学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侧重在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荆州处在江汉平原腹地,其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久远,在地理环境的长期作用下,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本文浅析了地理环境对荆州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

饮食文化 荆州 地理

“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那么,“饮食文化”也包含有关饮食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林乃燊认为: 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的各生产领域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 以及反映这两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称。[2]

饮食文化形成的原因非常多,所以饮食文化涉及的学科也非常多,比如: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等。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饮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他们所处地理生态环境决定的,人类饮食文化差别就是适应这种地理环境的产物。虽然这种决定论有失偏颇,但是地理环境确实可以提供一种或多种影响饮食文化的因素。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同样创造了一方的饮食文化。荆州的人文地理因素在历史长期作用的过程中必定对荆州的饮食文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地理学的视角探讨荆州的饮食文化。

一、自然地理因素影响荆州饮食来源

1.地势。荆州处在由长江与汉江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腹地,位于长江中游。荆州地势低平,宽阔平坦,自然条件优越,是稻麦两熟的农业地区,是国家粮棉油生产基地,荆州居民以大米为主要食物,以面粉为辅。除此之外,饲养猪、牛、鸡、鸭等畜禽成为了荆州当地非常重要的副业。松滋鸡是荆州有名的美味,松滋市荆州的一个县级市,松滋鸡在荆州算的上名菜;2.气候。荆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宽阔平坦的江汉平原,年降水量1000—1200mm之间。[3]有足够的气候资源供农作物生长。气候湿润,夏季高温突出,所以,为了适应这种高温湿润的气候,南方人总结出了“春夏驱湿、盛夏散热、秋冬进补”的饮食规律,荆州也不例外;3.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荆州年降雨量充沛,并且有众多河流的滋养,所以荆州土壤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盛产水稻、小麦,蔬菜品种繁多。荆州粮食产量多,所以用米、麦粮酒的现象普遍存在。荆州的优质土壤使得荆州成为“湖广熟,天下足”的粮仓;4.水。人们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荆州境内,荆江、汉江、东荆河等90多个大小河流,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所以淡水鱼丰富,使得荆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说的也是荆州水产品资源丰富。荆州的鱼糕、鱼丸、鱼线,皮条鳝鱼、龙凤配、冬瓜鳖裙羹、洪湖莲子、潜江的大虾,等等都称得上是荆州独特的美味。

二、人文地理因素对荆州饮食习惯

1.烹饪方式多。荆州处在江汉平原腹地,具有丰富的水产资源,所以古人没有生存压力,有足够的精力来研究烹饪方式,所以荆州的烹饪方式比较多。荆州名菜主要采用“蒸、煨、炸、烧、炒”五种方式烹饪。“蒸”是将原料在锅或笼内,人的眼睛无法观察它的成熟度,全凭厨师的经验来控制火候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2.做工精细。作家周作人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3.重视“过早”。“过早”是荆州本地人说的早餐,“过早”在荆州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荆州这座城市,生活节奏比较慢,又有着天然的优越条件,荆州人早上有足够的时间品尝美食,所以,荆州的早点丰富多彩,品种繁多,美味无穷。荆州早点的馆子和摊点密密麻麻,多如牛毛,大街小巷无处不有。

三、长江流域群体互动对荆州饮食文化的影响

文化离不开人,“文化即人化”。饮食文化尤其离不开人,饮食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群体的选择,群体之间的互动,群体之间互相的影响。

荆州处在长江中游枢纽,是长江中游重要港口,物质、文化、信息、习俗等等交换的比其它地方要频繁得多。长江上游的许多地方由于处在高山峡谷,空气湿度大,所以那里的人们喜欢吃辣椒。长江下游的许多地方,喜欢将糯米制作成糕点,糕点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荆州人逐渐接受了长江上游的麻辣酸,创造了自己的荆沙豆瓣酱,也逐渐喜欢了长江下游的美味糕点。所以荆州的饮食文化是有很强的包容性的,饮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荆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饮食文化的丰富。

无论荆州的哪道名菜,怎样的烹饪方式,味道如何,我们吃的是美食,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荆州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我们对荆州的饮食文化拥有更多的感悟与思考。

[1]欧阳友权.文化产业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

[2]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

[3]纪道柱.江汉平原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影响的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责任编辑 张海涛)

猜你喜欢
江汉平原荆州
三国战争话荆州(下)
基于江汉平原货运铁路的运营管理模式研究
从互生到共兴:民国晚期江汉平原的垸与市镇——以湖北省松滋县为考察中心
古今农业(2019年1期)2019-05-11 09:17:30
崛起的荆州诗歌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21
小中见大尺水兴波(外一篇)——李白《秋下荆州》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9:10
荆州:湘鄂西苏区的中心地带
江汉平原地区草莓栽培技术研究
时代农机(2016年6期)2016-12-01 04:07:44
江汉平原辞
安徽文学(2015年8期)2015-09-10 07: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