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浅谈艺术设计课程基础课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李 莹
本文以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为切入点,阐述了艺术类高校学生在课程学习与实践环节的脱节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艺术设计教学课程必须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设计教学观念上进行根本性的转变。建立“以学生为本,实践第一”的教学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的最佳组合形式,逐步形成支撑和构成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框架。
艺术设计 课程教学 实践 改革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突飞猛进的进展,各大高校对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分类大致有两种类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以理论授课为主要授课形式,实践课主要是以实际操作为学习目的的课程。但目前这两种类型之间缺乏过渡与联系,出现专业教育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学生毕业后不能够直接适应实际工作环境。所以我们对艺术设计学生设计专业中的基础课与实践课之间的衔接做一些分析与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1.随着我国改革浪潮的深入,设计这一学科发展极其迅猛,但在多数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还在照搬美术教育的体系与模式,进行调子素描、色彩写生仍作为设计表现的基础课。这种侧重绘画类的基础课与后续的专业课不能很好地在理论和实践上紧密联系,学生学习缺少目标,头脑茫然。这些体系和模式不适应于我国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因此,我国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构建,要面向设计教育的实际,走出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和体系,从社会需求出发,走向设计产业市场;立足传统文化根基,放眼西方设计艺术视野,建立一个有地域特色的设计基础教学的模式和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形成一个研究与发展的主线,推动设计教育的发展。
2.缺乏对课程创新导致学生思想的匮乏。温家宝总理曾经在与来自科教文卫各界的代表座谈时谈到:“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针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这种功利的思想体现在对绘画技能、电脑技术等作为教学的主体而放松创新思维的训练,忽视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的综合素质训练。致使现今的学生出现设计思维保守、创新思维匮乏、逻辑思维混乱的现象。
1.科学合理地安排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并改进教学方法。在基础课方面全因素素描应缩短课时,着重训练学生结构素描,以加强学生对形体的分析能力、光影感知能力、色彩感受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学生专业兴趣和审美趣味的形成,从中挖掘学生的优势,找到适合他的发展方向。传统的写实性的造型基础课和针对于设计专业量身订造的“设计素描”与“设计色彩”不见得适合于此。我们必须跳出“技术培养”的框框,将临摹、写生、构思绘画、手工制作这四部曲按难易顺序进行,才有可能实现由技术训练向思维训练的过渡。我们可以从每年级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和培养能力做横向考虑,再以循序渐进的目的进行竖向联系,进而形成知识网格系统,最终达到技艺两全的目的。
具体方向的基础课应有一定的专业倾向,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方向的初步了解,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细心谨慎的素质养成。在专业的基础课中,不过分注重学生技术的娴熟,专业的素质养成是在对技术的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形成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运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在基础课程内容与方式上都应该有所改变,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专业素质是专业基础类课程最核心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2.在实践性教学中实施校企联合,打造双师素质团队。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考察企业的工作现场,通过企业中优秀的设计师的分析、讲解,增强对课堂设计由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向实践项目过渡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四个学年课程设置要保证在基础理论间有内在逻辑性,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实现教育最常见、最根本的传统手段。
综上所述,今天的艺术设计专业由于时代的变化面临多项挑战,在对基础课的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加强实践环节,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实验的精神激活学生的个性思想和创造力,从而构建一个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的结构与体系,促进教学的改革,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1]袁熙肠.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2]胡天君.谈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内容组合[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3]冯锦.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整合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8(1)
(作者单位:吉林建筑大学)
(责任编辑 冯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