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小鹏 谢 闯 何军保 沈金荣
(宿迁市水务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江苏宿迁 223800)
泗洪县拦岗河疏浚工程中有一段1.2 km 河道为穿越两侧学校而采用了河底▽12.0 m~▽15.1 m 直立重力式挡土墙与▽17.0 m~▽18.0 m 土坡面连接的形式(如图1),在此范围内由于受地面场地附作物不同宽度的影响,形成挡土墙与土坡面夹角β不同,导致在运行期内出现了不同的滑动问题。根据测算,β 角分别为27.9°、22.5°、15.0°、11.7°几种形式,在放水运行期不到一个月即发现β 角段有约60 m 长的挡土墙发生了垂直和水平位移。经现场观测,β 角越大,产生滑动面越大,β 角越小则产生滑动面越小。
挡土墙所发生的位移量较大,是较典型的挡土墙抗滑不足而引起的技术问题。通过对1.2 km 挡土墙进行勘测,大部分挡墙较为安全,发生问题的挡墙主要是因挡墙与土坡面所形成的角度较大引起的,其他断面仅产生不同的垂直位移,且位移数值大小与β 系数大小成正比,一般在3~10 cm 之间。问题出现在运行期,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出现问题的坡面及其滑动原因进行定量分析。滑动面的测量数据见表1。
图1 结构连接形式示意图
主动土压力Ea=0.5×γ×H2×Ka,Ka 是关于α、β、φ、δ 的函数。
表1 挡土墙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量统计表
式中:
α—墙背与竖直线间的夹角,竖直线逆时针转俯斜墙背为正,反之顺时针转仰斜墙背为负,计算结果为24.8°,结合工程施工情况取20°;
β—填土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在水平面以上为正,反之为负;
φ—土的内摩擦角,取20°;
δ—墙背与填土的外摩擦角,墙背粗糙、排水良好,F 取10°。
其他参数:墙前水位与墙后水位视为同高▽14.64 m,抗滑安全系数[Kc]=1.3,土底抗滑系数μ=0.4。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抗滑移稳定性参照图2,按下列公式进行验算:
式中:
G—挡土墙每米自重,kN;
α0—挡土墙基底的倾角,°;
α—挡土墙墙背的倾角,°;
δ—土对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
μ—土对挡土墙基底的摩擦系数。
图2 抗滑移稳定计算示意图
根据不同的β 系数及产生土压力的不同,通过查表推算出相关的基本数据见表2 和表3。
根据上述计算成果得到Kc-β 关系曲线如图3 所示。
表2 完建期不同β 系数抗滑计算成果表
表3 运行期不同β 系数抗滑计算成果表
图3 抗滑系数Kc 与β 的关系曲线
(1)根据对不同β 系数情况下所形成滑动的分析,完建期与运行期Kc-β 曲线在β=17°时趋向重叠,对应Kc=1.2,则当[Kc]=1.3 时,对应的β=14°,故β 在14°~17°之间应为临界段。从实际情况看,β 在15°~11.7°之间未出现大的位移,经现场对该段进行监测,基本未发生位移变化。
(2)β 取17°~27°时,对应的Kc为1.2~0.8,运行期曲线与完建期曲线有一定量的分离。从该段实际情况看,较易产生滑动,尤其当墙前后水位发生较大变化时,形成的扬压力过大,易导致滑动。现场由于在石墙砌体上布置了排水孔,故可视为墙前后水位基本一致,实际β=22.5°,经沉降观测,垂直位移值已经产生变化,一般在10 cm 以上。
(3)当β>27°时,对应的Kc<0.8,无论在完建期或运行期,都有可能出现滑动问题,现场是在β=27.9°时发生问题的。运行期内,因疏于观测,尤其当时连续降雨,加之墙后有地面集水在该段汇入,使实际扬压力增大,引发并加速了位移的产生和增大,最大水平位移2.28 m,垂直位移39 cm,直接造成该断面基本被破坏。
根据计算结果所绘制的Kc-β 曲线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挡墙实际发生的垂直与水平位移与β 大小有关,说明β 越大,安全度越低。
(1)通过运算及分析可知,β 角涉及挡土墙与土坡的连接形式,在设计时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调整挡墙的高度,其β 角不应超过12°。
(2)挡墙前后应布置可通冒水孔,使之在运行时不会因水位差而产生过大的扬压力,确保墙身和土坡的安全。
(3)对低于5 m 的挡墙且部分与土坡连接时,设计部门应针对完建期和使用期分别进行运算,确定采取合适的断面形式。
(4)若受到挡墙与土坡连接及部分作物影响,可考虑取β=12°,留3 m左右位置采用打木桩的方法进行土体变坡,以起到阻滑和连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