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职业态度决定专业命运

2014-12-12 16:05杨一丹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师生数字

杨一丹

当教育跨入风起云涌的数字时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全新的互联网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资源、传播途径和教育方式。结合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热点。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不能袖手充当教育变革的旁观者,更不能再用“农业时代的时间表”“工业时代的流程和标准”去培养数字时代的学生。叩问职教人,我们该怀揣怎样的职业态度,该怎样掌控自己的专业命运,才能成为数字时代的弄潮儿呢?

一、光怪陆离的数字时代——教师专业成长之困惑

(一)当成长的步伐过于沉重——遗憾的集体无意识

数字时代的到来并未实现我们所翘首期待的“轻松”和“解放”,教师的工作压力并未减轻,反而需要疲于应付做不完的PPT和各种形式的信息化培训。科技的进步必须有教师素质的同步提升来匹配,否则再深的科学内涵、再高的科技含金量也是繁荣的假象。当职业教育也开始被对口单招升学率、专转本录取率、各类大赛奖牌数等数据所捆绑,可量化的教学质量成为教育的生命线的时候,这样的集体无意识给教师带来的不是理想中的“专业成长”,而是可怕的“专业萎缩”。

(二)当“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可怕的职业倦怠

很多教师也曾经胸怀激情,辛苦打拼,在积累了自认为丰硕的资历后,便开始缺乏新的憧憬和前进的动力,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故步自封、踟蹰不前。他们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面对鲜活的数字化教学变革表现出陌生和茫然、麻木和敷衍。如何激活陷入沉睡的追求和意志,引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再次“革命”成了克服职业倦怠的一大命题。

(三)当信息化培训成为“一头热”——尴尬的“被成长”

信息化培训在职业学校里遭遇“剃头担子一头热”的尴尬,丰富而密集的培训试图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安上助推器,结果却费时费力不讨好。原因在于一个“被成长”,只有外部力量,缺乏内部动因,无法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和生命潜能,反而成了沉甸甸的“额外负担”,使教师心生反感。“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只有将“被成长”演变为“主动成长”,教师才能产生足够强大的内心力量抵御功利主义职业心态的侵蚀。

(四)当雾霾迷茫了前行的方向——无奈的专业迷失

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信息畅通、资源广博的极大便利,同时也让很多教师被各种教育理论、教育时尚所困扰。海量的信息资源该如何甄别,专家不遗余力推销的教学模式该如何取舍,教师需要生就一双慧眼,择优存精,在繁芜丛杂的数字化海洋里找准专业成长的方向,才不至于陷入“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迷阵。

二、拨开云雾见月明——教师专业成长之落点

数字时代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成长的技术平台,只有以倾情付出的职业态度投入教育工作,才能掌舵自己的专业命运。

(一)在培训学习中积淀底蕴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数字时代的教育教学大变革中,作为参与和推动变革的主体,教师必须实现自身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发展观等的转变,达成这些转变的首选途径就是培训学习。当计算机和网络作为一种文化渗透到数字时代生活的各个角落时,我们要“善假于物”,通过在职培训、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学习等各类网络资源了解新动态、掌握新情况、吸收新知识、锤炼新技能、凝聚新智慧,也就是时下所倡导的教育要“与时俱进”。在数字时代,做“学习型教师”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目标。我们不能把教育工作仅仅当成“饭碗”简单地对待,而应该以孜孜不倦的“学习者”的自觉面对教学,真正把学习看成专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发展行为方式和活动安排,在学习中吸纳丰富营养,积淀专业底蕴,成为专业发展的主人。

(二)在实践探索中彰显个性

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思辨、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数字时代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教师在享用各类资源的同时,也有眼花缭乱、不知所措的困惑。如果过于依赖网络资源,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便有可能成为程序化的奴隶,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将被数字时代无情地淘汰。因为数字化的机器不会尊重数字化了的“人”。所以在这个专家群起、“理论泛滥”的时代里,教师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汲取他人的教育精髓,要博览、会鉴别、有取舍。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修改、完善,化外力为己用,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形成独特个性,方能解决好知识更新与个性创造之间的矛盾,“不畏浮云遮望眼”,最终实现“数字化生存”。

(三)在合作学习中实现共赢

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合作学习、同伴互助。传统的合作学习受限于时空,难以突破大范围、实时互助学习的瓶颈。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教师之间提供了分享数字化资源的途径,有效地解决了此问题。QQ群、博客等社会性软件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平等的交流学习环境,教师只要具备最基本的信息技术能力就可构建和应用此类合作学习和共同发展的平台,课堂教学、课程进度、课件制作、课改趋势都可以是其中的热聊话题。比如当前流行的教育博客,在教育博客聚合的环境中,教师可以记录教育故事、教后反思等和教育界同仁进行交流,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共鸣的方式相互促进,一起构建探讨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规律的人文网络环境,形成卓有成效的“学习共同体”。教师还可以共同搭建各类教育资源网站,以专业成长生态体、实践知识共享体和团队学习职能体的形式为合作学习建立更开放的沟通渠道,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

(四)在师生交流中融合鸿沟

在数字时代,只会靠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的教师已经“out”了。师生之间的交流途径不再局限于上课点名提问、下课促膝谈心。我们过多渲染了信息技术导致人际情感交流的匮乏,却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超越时空的隐性交流功能。师生之间非直接的、非面对面的情感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会更真实、更自如、更有价值。远离网络的教师无法理解职校生对上网的痴迷,听到学生之间流行的网络用语常常如同坠入云雾里,更无法体会学生们QQ聊天带来的交流上的满足。面对这一数字化鸿沟,教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跃过来,要么掉下去。笔者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师生真诚交流融合这一心理天堑。教师可以充分利用E-mail、QQ、MSN、BBS、Blog、Internet Phone等网络技术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引导学生汲取网络文化正能量,如设置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学习信息、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网页设计比赛、教会学生通过网络教育课程自主学习等等。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师生无障碍互动。

(五)在教学变革中华丽转身

数字时代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师要尽快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克服习惯性行为和思维路线,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用全新的数字化思维去应对日新月异的教育现状。在传统的知识传递结构中,教师处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地位,步入数字时代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悄然改变了知识传递和信息传播的方式,也动摇了教师解读知识时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是双向的、流动的、平等的,师生的观点皆可讨论、推敲并且经过平等的对话、协商后定论。因此教师要采用民主的教学模式,以宽广的教育情怀、开放的教育姿态实现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数字化师生数字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数字化起舞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答数字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数字看G20
麻辣师生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