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提问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素养

2014-12-12 17:03吴鸽
江苏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隐者克隆批判性

吴鸽

对于批判性思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最简洁的解释当数美国学者麦克派克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的倾向和技巧”。它是一种崇尚人类理性的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好奇、怀疑、审慎的心态,不轻信,不盲从,思想开放,多元价值取向兼容。

回顾小学六年发现:最会发问的往往是刚入学的孩子,他们想表达,也敢于表达,越到高年级,学生反而不愿说话。不得不承认,此时教者和学生离“思辨”是遥远的。事实上,面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不会直接回答,而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你怎么看?”“你是怎么想的?”……抓住学生提问的契机,激发学生真实的思考,这才是走向“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1.在释疑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寻隐者不遇》教学片段:

师:上堂课大家的讨论很热烈,事后老师也在想,寻隐者不遇,“隐者”真真实实的是一个存在的人吗?会不会有另一层含义?

生:这样的假设完全不成立。如果“隐者”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就不需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了,有具体的“童子”,具体的“师”,可想而知“隐者”应该是一个具体的人。

生:“隐者”肯定是一个具体的人,否则就不会写他上山采药了。

师:那么,你们能推断诗中的“隐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生:他应该是一个诗人,富有才华,人品高洁。

生:在我看来,这“隐者”就像是一个实葫芦,不能舀水。他隐居山中,不问政治,他只有自己。

生:课后我想,寻隐者不遇,会不会是贾岛故意不遇的?

(学生由问题又引发新的问题,这是真正思考的实质。)

生:“不遇”不是贾岛故意的,不然他干嘛要问童子呢?既然问了,就是一心来拜访“隐者”的。

生:“不遇”如果是他故意的,那么贾岛的心情就不会有起伏变化,所以……(该生还未说完,马上有人反驳他的意见)

生:诗人的心情变化是我们在读诗时揣摩的,不见得一定会这样变化。

这是我带着新的思考,再次走进课堂,和学生一起讨论《寻隐者不遇》时的片段。抛弃文本的既定价值观,站在新的角度思考了如下问题:(1)诗本身比较简单,内容只是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字词也简单,如此简单的诗歌,编者完全可以把它放在小学低段进行教学,为什么偏偏安排在五年级上册呢?(2)通常用来表达禅意诗境意象的词语在诗中也有体现,如:“云”“山”“松”“药”,据此进一步追问:“隐者”一定是具体的人吗?有没有另一层含义?(3)在中国古典哲学中,万物盈则亏,而不遇正是意兴而未尽的那种状态,正是诗家追求的那种虚静的状态。因此,可否认为不遇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是不唯信文本,是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这也是文学艺术的本质所在。

2.在激疑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狐狸和葡萄》一课前,手捧《伊索寓言》在读,一学生从身边走过不屑地说道:“这本书,我早看过了,里面的狐狸哪一只是好的?”他看似否定式的提问,激起了我的思考。于是,在课堂尾声,我和学生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同学们,狐狸酸溜溜说的话真是意义丰富,作者从中体会到狐狸因无能而无奈,可是如果我们尝试着换一种角度看这句话,狐狸的话语、做法难道真的没有一点儿可取之处吗?”

生:狐狸面对得不到的葡萄时,不是立刻放弃,而是想尽办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至少尽力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生:退一步海阔天空,狐狸舍得放弃,不斤斤计较,还用“葡萄是酸的”来自我安慰,这样心里就十分坦然。

生:我记得一位电影导演说过,他的最好作品永远是下一部。对这只狐狸来说,最甜的葡萄永远是下一个。因此,要一切向前看,不要患得患失。

…………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总是表现为意义认识的双向运动和交互作用。作品显示的意义,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态度,总要积极作用于读者。同时,读者要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价值标准出发,对作品给自己的影响做出能动的反应,这种能动反应的理性化,便是对作品的批判。以上这一课例,学生的回答是读者对作品中的狐狸做出的评价。寓言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寓理本身是创作者从自身的角度赋予的,并不具有权威性。

3.在质疑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有一篇课文《神奇的克隆》,属于介绍性说明文。布置课前预习时,有学生提问:“同样是写克隆,我读过很多其他文章,比课文有意思多了,可以带过来介绍给大家吗?”

学生的提问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将这一堂课分成了以下几个版块:

预习环节:(1)熟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知识点,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2)查阅和克隆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3)推荐读《不久就有两个我吗?》,从文体、内容、语言表达、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并做好相关批注。

上课环节:(1)交流课文中的知识点,用简练的语言分别进行概括。(2)小组合作,整合比较阅读成果,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大组交流。(3)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点评。

课后延伸:(1)采用课堂上的方法,对查阅的其他资料进行比较阅读。(2)在整合、比较的基础上,积累相关的克隆知识,以“克隆”为主题,完成一篇小练笔,文体不限。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这个课例中,要敏锐地发现教育的契机。“克隆”的概念属于生物科学范围,或许在教材编者看来它于学生而言是较为陌生的,其实不然。学生的提问激发了我的思考,我索性将课外文本补充到课堂里,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比较中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曾列出了智慧的学生的十大特点,其中包括:能够提出问题,表达有力的观点,能够概括抽象的东西,能运用知识,善于反思,这些也是批判性思维素养的最高表现。

批判性思维应该成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提问为教育契机,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策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隐者克隆批判性
《寻隐者不遇》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两个“隐者”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属于“我们”
属于“我们”
Cloning Pets克隆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