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到经验的转化

2014-12-12 16:53谢宇松
江苏教育 2014年21期
关键词:转化经验

谢宇松

【摘 要】小学美术教材知识与学生美术经验在分类、分类界限、特点和存在形式等方面均有所区别。教材知识到美术经验的转化,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美术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定律型知识情境化、策略型知识明晰化、技能型知识情感化、同类知识序列化,从而实现知识到经验的转化。

【关键词】美术教材 经验 转化

一、知识与经验的阐释

本文中的知识主要是指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的概念、策略和技能。经验是指学生以美术教材为媒介进行美术学习的经历与获得的知识与习惯。知识与经验有区别也有联系,知识分为定律型知识、策略型知识、技能型知识,分类的界限比较清晰,具有定律型知识符号化、相对性,策略知识图像化、内隐性,技能型知识单一化、机械性等特点,且知识通常以静态形式存在;与知识不同,经验主要分为知觉经验、思维经验、实践经验、审美经验,分类界限比较模糊,经验具有丰厚性、情感性、意义化、生命化的特点,通常以动态的形式存在。

知识就像“地图”,它是前人根据经验整理、概括后的成果,它遮蔽了丰富的“探险”过程。知识替代不了经验,正如地图替代不了探险家的旅行。美术教学就是要设法将教材知识意义化、生命化,并引导学生卷入其中,使它们逐渐转化为学生个体经验的一部分。

二、知识到经验的转化

教材知识到美术经验的转化,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美术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一)定律型知识情境化:在经历中转化

美术教材中的定律具有符号化的特点,如“近大远小”“站七坐五盘三半”等。它们没有形成的背景与过程,缺乏真实与生动,容易造成知识与学生内在经验的脱离。同时这些定律又具有相对性,即定律往往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情境,如:“站七坐五盘三半”只能做参考,不能适用于所有人。定律的不“定”显然有悖于学生经验,对知识的转化会带来一定的难度。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之中,去经历定律的生动与丰富,从而认知定律、内化定律。下面笔者就结合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画人物》中关于“站七坐五盘三半”的教学片段来具体谈谈。

1.创设任务情境,认知定律。

创设任务情境,就是把静态的定律还原成动态的任务,让学生在练习中经历探究过程的复杂性,认识定律内涵的丰富性。

教学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站七坐五盘三半”,而是提供测量尺子,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人物比例。要求3人一组,由不同身高的男女生组成,一人做模特,一人测量、一人记录,如何测量可以三人商量,然后三人互换,轮流完成三人站、坐、盘三组数据。二十多分钟后,数据出炉了,结果各不相同:男生与女生不同,高的与矮的不同,同组3人的三组数据也不同,居然还有学生站与坐的比例是一样的。是什么原因?通过分析,发现有些数据误差是测量方法的不科学造成的。排除不科学的测量方法,协定一致用“先测量身高与头的高度,再计算它们的倍数”的方法。再次测量,期间有学生饶有兴致地测量了教师的比例,得出以下结论:除了站、坐、盘等姿势会造成人物比例变化外,身材的高矮也会造成比例的不同;12周岁左右的儿童站立时的身高大约5—6个头左右,坐着约4个头;“站七坐五盘三半”是指成人的比例。

这个任务综合性强、生活化程度高,学生喜欢。在探究中学生借助已有的数学经验与生活经验,相互合作,深入思考,使一个定律演化成三种认知。同时,复杂的探究过程也成为学生一笔丰厚的经验财富。

2.创设问题情境,内化定律。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提出现实性问题,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中学,去经历同化与顺应的过程,最终形成新的经验。

在学生熟悉“站七坐五盘三半”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猜想一下篮球明星姚明与喜剧明星潘长江的身体比例?”经过学生观测、对比、推演、讨论,发现姚明要高于这个比例,而潘长江则低于这个比例,最终得出结论:“站七坐五盘三半”在成人的世界中也不是绝对的,只能作为参考,具体要用自己的眼睛来研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站七坐五盘三半”的定律被打破,“身材的高矮会造成比例的不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并建立起新的认知平衡,形成新经验。

(二)策略型知识明晰化:在读图中转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范图占有很大的比例,范图中隐含了画者的创作策略,让人在享受艺术美感的同时不由地赞叹画者的巧妙构思。美术教学就是要将隐藏在范图背后的创作策略显现出来。读图,是实现明晰化的最佳途径。我们可以通过择图、联图、读图三步进行有效阅读,从中汲取美术创作的智慧。

择图前首先要分析读图的重点。其次,要在大量的范图中把能充分反映重点的,值得读的图筛选出来。选择的范围不能拘泥于教材,可以从生活中、网络中选取,必要时也可以专门创作范图。然后是联图,根据学习重点,可以把一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范图分别聚合起来,形成若干组图,使有的组图能聚焦创作策略,有的组图能发散创作策略,便于学生阅读、比较、理解、明晰。最后是读图,围绕读图重点,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读图中之象,感图中之美,品图中之趣,究图中之意,化图中之策。例如在教学苏少版美术六年级下册《奇怪的图形》一课时,我就设计了数次读图。

1.在组图阅读中聚焦策略。

教师出示四幅“天鹅”图,如下:

师:设计师根据一只天鹅画了三张奇怪的画,奇怪在哪儿,一起看看。

生:天鹅的身体变成一把香蕉、一串散开的钥匙和一片树叶。

师:为什么选择香蕉、钥匙、树叶替代身体,它们之间有关联吗?

生:它们的形状与天鹅的身体相似。

师:如果换一样东西,你还会选择什么?

生:张开的手、展开的扇子、枫叶……

2.在组图阅读中发散策略。

教师出示一组以“树与人”为主题的图,如下:

图1 图2 图3

环节一:学着图1中人的样子演一演,体会一下树的感觉;讨论图2内蕴含的意思;“考眼力”,数数图3中隐藏了几个头像,然后想想设计师各自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环节二:选择类似的策略再设计出一棵不一样的树。

图1:在表演中学生体会了人树形态合一,读到了“形状相似”的趣味;图2:在讨论中学生发现“尽管这里的人不像树,却生动传达了“砍伐树木就等于砍伐自己的生命”的道理,由此读到了“意义相近”的震撼;图3:在“考眼力”的游戏中学生读到了“巧合”的神奇。在后续的自主设计中学生根据归纳出的思维脉络展开想象,设计出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树”。

组图让学生沉浸在同一个“主题圈”内,利于学生集中深入地读图,还能给予学生美术创作多样化的暗示,有助思维发散。看一看、比一比、演一演、论一论、数一数,再拓展性地想一想,多样化的读图形式能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驱动多重思维,明晰策略,转化知识。

(三)技能型知识情感化:在体验中转化

技能型知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媒材类,即美术媒材的使用技巧和制作过程;二是语言类,即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造型元素和对比、变化、统一、节奏、均衡等形式原理。在美术教材中关于技能知识的描述往往是以“技”论“技”,不仅单一而且机械。学习技能的作用不仅仅是掌握技巧、再现物象,更重要的是学会植入情感、传递情感。因此,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情感,着力于体验。

1.美术媒材——在体验中植入情感。

如:初学水墨画时,教师在学生熟悉执笔与蘸墨方法后布置三项体验任务:任务一,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大小、干湿、浓淡各不相同的墨点;任务二,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粗细、干湿、浓淡的线条;任务三,画不同形状的墨块,可用水或浓墨重复画,观察墨块的渗化变化,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任务除了让学生了解点、线、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用笔用墨的节奏,感受各种状态下水、墨、笔、纸相互交融的神奇,使学生对水墨工具产生情感,爱上水墨画。此外,在教学时使用一些童趣化语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洗笔时说:“让毛笔痛快地洗个澡吧!”画时说:“让毛笔在纸上跳一段舞,打几个滚。”搁笔时说:“把毛笔送回家吧。”

2.美术语言——在体验中传递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美术二年级下《会变的花、树、叶》时,我设计了三个前后关联的情感化体验环节。

环节一:生情。我出示一片叶子(图4),让学生看看、摸摸后,猜猜这片叶子的性格如何,找找叶子与情感的相通之处。在猜猜中,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温柔的叶子。”理由是“它有圆圆的外形”;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活泼的叶子。”理由是“叶子的表面很光滑,它的叶脉从叶柄处逐渐向叶尖张开,像是要动起来”;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有点小纠结的叶子。”理由是“外形边缘有点锯齿状”。尽管学生观察视角不同导致叶子性格产生差异,但他们都找到了物与情相融通的元素。

图4 图5

环节二:融情。首先,我以叶子为原型画了一片更有规律更有节奏感的叶子纹样(图5),请学生对比后说说叶子的性格有没有发生新变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点、线、面组合能更生动地表现出叶子的内在性格。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如何使叶子变得刚强起来”,而后用“叶子变变变”的动画验证学生的想法。最后,我继续变化叶子,让学生再说说叶子现在的性格。通过一片叶子的三次变化,学生体会到了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是有情感的,不同的点、线、面组织形式可以融合不同的情感。

环节三:传情。我先出示一片代表“我”的叶子纹样,让学生说说老师是什么性格,接着我让学生以一片叶子为原型创作“属于你的叶子纹样”。此设计旨在以情感为纽带把叶子、语言、学生三者联结起来,以语言为媒介将学生的思维、想象与情感传递出来。

(四)同类知识序列化:在整体中建构

同类知识序列化,就是根据某一知识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对同类内容重新编排,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富有层次的教学序列。使学生在连续化的学习情境中整体建构知识,不断生长经验。序列形式可以阶梯式,也可以是辐射式。

1.阶梯式。

阶梯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编排的逐步递进的线性序列。如以《画人物》为开篇,将《水墨人物》《爸爸妈妈(一)(二)》《瞧这一家子》《人物装饰画》等重组串联,形成序列。学生通过渐进学习,全面认识人物比例。

2.辐射式。

辐射式是一种渐次扩散的网状序列。如以《奇怪的图形》为基点,展开《标志》《吸引人的招贴画》《重复的形》等教学。通过图形设计策略的不同应用,使经验结网。

总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知识学习中,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图1 图2 图3

环节一:学着图1中人的样子演一演,体会一下树的感觉;讨论图2内蕴含的意思;“考眼力”,数数图3中隐藏了几个头像,然后想想设计师各自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环节二:选择类似的策略再设计出一棵不一样的树。

图1:在表演中学生体会了人树形态合一,读到了“形状相似”的趣味;图2:在讨论中学生发现“尽管这里的人不像树,却生动传达了“砍伐树木就等于砍伐自己的生命”的道理,由此读到了“意义相近”的震撼;图3:在“考眼力”的游戏中学生读到了“巧合”的神奇。在后续的自主设计中学生根据归纳出的思维脉络展开想象,设计出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树”。

组图让学生沉浸在同一个“主题圈”内,利于学生集中深入地读图,还能给予学生美术创作多样化的暗示,有助思维发散。看一看、比一比、演一演、论一论、数一数,再拓展性地想一想,多样化的读图形式能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驱动多重思维,明晰策略,转化知识。

(三)技能型知识情感化:在体验中转化

技能型知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媒材类,即美术媒材的使用技巧和制作过程;二是语言类,即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造型元素和对比、变化、统一、节奏、均衡等形式原理。在美术教材中关于技能知识的描述往往是以“技”论“技”,不仅单一而且机械。学习技能的作用不仅仅是掌握技巧、再现物象,更重要的是学会植入情感、传递情感。因此,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情感,着力于体验。

1.美术媒材——在体验中植入情感。

如:初学水墨画时,教师在学生熟悉执笔与蘸墨方法后布置三项体验任务:任务一,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大小、干湿、浓淡各不相同的墨点;任务二,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粗细、干湿、浓淡的线条;任务三,画不同形状的墨块,可用水或浓墨重复画,观察墨块的渗化变化,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任务除了让学生了解点、线、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用笔用墨的节奏,感受各种状态下水、墨、笔、纸相互交融的神奇,使学生对水墨工具产生情感,爱上水墨画。此外,在教学时使用一些童趣化语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洗笔时说:“让毛笔痛快地洗个澡吧!”画时说:“让毛笔在纸上跳一段舞,打几个滚。”搁笔时说:“把毛笔送回家吧。”

2.美术语言——在体验中传递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美术二年级下《会变的花、树、叶》时,我设计了三个前后关联的情感化体验环节。

环节一:生情。我出示一片叶子(图4),让学生看看、摸摸后,猜猜这片叶子的性格如何,找找叶子与情感的相通之处。在猜猜中,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温柔的叶子。”理由是“它有圆圆的外形”;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活泼的叶子。”理由是“叶子的表面很光滑,它的叶脉从叶柄处逐渐向叶尖张开,像是要动起来”;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有点小纠结的叶子。”理由是“外形边缘有点锯齿状”。尽管学生观察视角不同导致叶子性格产生差异,但他们都找到了物与情相融通的元素。

图4 图5

环节二:融情。首先,我以叶子为原型画了一片更有规律更有节奏感的叶子纹样(图5),请学生对比后说说叶子的性格有没有发生新变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点、线、面组合能更生动地表现出叶子的内在性格。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如何使叶子变得刚强起来”,而后用“叶子变变变”的动画验证学生的想法。最后,我继续变化叶子,让学生再说说叶子现在的性格。通过一片叶子的三次变化,学生体会到了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是有情感的,不同的点、线、面组织形式可以融合不同的情感。

环节三:传情。我先出示一片代表“我”的叶子纹样,让学生说说老师是什么性格,接着我让学生以一片叶子为原型创作“属于你的叶子纹样”。此设计旨在以情感为纽带把叶子、语言、学生三者联结起来,以语言为媒介将学生的思维、想象与情感传递出来。

(四)同类知识序列化:在整体中建构

同类知识序列化,就是根据某一知识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对同类内容重新编排,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富有层次的教学序列。使学生在连续化的学习情境中整体建构知识,不断生长经验。序列形式可以阶梯式,也可以是辐射式。

1.阶梯式。

阶梯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编排的逐步递进的线性序列。如以《画人物》为开篇,将《水墨人物》《爸爸妈妈(一)(二)》《瞧这一家子》《人物装饰画》等重组串联,形成序列。学生通过渐进学习,全面认识人物比例。

2.辐射式。

辐射式是一种渐次扩散的网状序列。如以《奇怪的图形》为基点,展开《标志》《吸引人的招贴画》《重复的形》等教学。通过图形设计策略的不同应用,使经验结网。

总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知识学习中,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图1 图2 图3

环节一:学着图1中人的样子演一演,体会一下树的感觉;讨论图2内蕴含的意思;“考眼力”,数数图3中隐藏了几个头像,然后想想设计师各自的设计策略是什么?。

环节二:选择类似的策略再设计出一棵不一样的树。

图1:在表演中学生体会了人树形态合一,读到了“形状相似”的趣味;图2:在讨论中学生发现“尽管这里的人不像树,却生动传达了“砍伐树木就等于砍伐自己的生命”的道理,由此读到了“意义相近”的震撼;图3:在“考眼力”的游戏中学生读到了“巧合”的神奇。在后续的自主设计中学生根据归纳出的思维脉络展开想象,设计出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树”。

组图让学生沉浸在同一个“主题圈”内,利于学生集中深入地读图,还能给予学生美术创作多样化的暗示,有助思维发散。看一看、比一比、演一演、论一论、数一数,再拓展性地想一想,多样化的读图形式能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驱动多重思维,明晰策略,转化知识。

(三)技能型知识情感化:在体验中转化

技能型知识,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媒材类,即美术媒材的使用技巧和制作过程;二是语言类,即线条、形状、色彩、空间等造型元素和对比、变化、统一、节奏、均衡等形式原理。在美术教材中关于技能知识的描述往往是以“技”论“技”,不仅单一而且机械。学习技能的作用不仅仅是掌握技巧、再现物象,更重要的是学会植入情感、传递情感。因此,在技能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情感,着力于体验。

1.美术媒材——在体验中植入情感。

如:初学水墨画时,教师在学生熟悉执笔与蘸墨方法后布置三项体验任务:任务一,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大小、干湿、浓淡各不相同的墨点;任务二,根据音乐的节奏画出粗细、干湿、浓淡的线条;任务三,画不同形状的墨块,可用水或浓墨重复画,观察墨块的渗化变化,想象一下它们像什么。任务除了让学生了解点、线、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用笔用墨的节奏,感受各种状态下水、墨、笔、纸相互交融的神奇,使学生对水墨工具产生情感,爱上水墨画。此外,在教学时使用一些童趣化语言,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洗笔时说:“让毛笔痛快地洗个澡吧!”画时说:“让毛笔在纸上跳一段舞,打几个滚。”搁笔时说:“把毛笔送回家吧。”

2.美术语言——在体验中传递情感。

在教学苏教版美术二年级下《会变的花、树、叶》时,我设计了三个前后关联的情感化体验环节。

环节一:生情。我出示一片叶子(图4),让学生看看、摸摸后,猜猜这片叶子的性格如何,找找叶子与情感的相通之处。在猜猜中,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温柔的叶子。”理由是“它有圆圆的外形”;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活泼的叶子。”理由是“叶子的表面很光滑,它的叶脉从叶柄处逐渐向叶尖张开,像是要动起来”;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片有点小纠结的叶子。”理由是“外形边缘有点锯齿状”。尽管学生观察视角不同导致叶子性格产生差异,但他们都找到了物与情相融通的元素。

图4 图5

环节二:融情。首先,我以叶子为原型画了一片更有规律更有节奏感的叶子纹样(图5),请学生对比后说说叶子的性格有没有发生新变化,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有规律的点、线、面组合能更生动地表现出叶子的内在性格。接着我让学生说说“如何使叶子变得刚强起来”,而后用“叶子变变变”的动画验证学生的想法。最后,我继续变化叶子,让学生再说说叶子现在的性格。通过一片叶子的三次变化,学生体会到了点、线、面等造型元素是有情感的,不同的点、线、面组织形式可以融合不同的情感。

环节三:传情。我先出示一片代表“我”的叶子纹样,让学生说说老师是什么性格,接着我让学生以一片叶子为原型创作“属于你的叶子纹样”。此设计旨在以情感为纽带把叶子、语言、学生三者联结起来,以语言为媒介将学生的思维、想象与情感传递出来。

(四)同类知识序列化:在整体中建构

同类知识序列化,就是根据某一知识的结构特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对同类内容重新编排,有机组合,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富有层次的教学序列。使学生在连续化的学习情境中整体建构知识,不断生长经验。序列形式可以阶梯式,也可以是辐射式。

1.阶梯式。

阶梯式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编排的逐步递进的线性序列。如以《画人物》为开篇,将《水墨人物》《爸爸妈妈(一)(二)》《瞧这一家子》《人物装饰画》等重组串联,形成序列。学生通过渐进学习,全面认识人物比例。

2.辐射式。

辐射式是一种渐次扩散的网状序列。如以《奇怪的图形》为基点,展开《标志》《吸引人的招贴画》《重复的形》等教学。通过图形设计策略的不同应用,使经验结网。

总之,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有意义的知识学习中,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经验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新区坊前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转化经验
张一鸣的9条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乐淘淘“先进”经验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浅谈学困生的转化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