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铎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及其工作体系完善探讨
张元铎
(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将蓬勃发展,社会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我国高校的就业方向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的内容,以及工作体系也亟待转变,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主要对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了重新阐述,并且针对指导内容的落实对工作体系的完善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高校就业指导 内容 体系完善
在新的形式下,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高校在就业指导内容以及工作体系上亟待调整,以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的有效就业。但是当前我国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对就业指导工作提高认识,促进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1)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将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列入公共必修课计划。同时加强就业指导系统化建设以及教育处罚,加强就业指导教研室的建设以及职业发展的研究,在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增强课程体系以及学科建设。
(2)基层就业的教育。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对就业形势形成正确认识,认真组织三支一扶、选调生、西部志愿者、大学生村官等面向迎接毕业生的基层就业项目。不断发挥其导向以及示范作用。
(3)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素质。高校要在实习实训、教学科研、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在沟通协调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的能力。营造一个活跃校园的创业气氛。并且积极同政府部门,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探索出一个企业孵化支持的有效流程。
(1)加强就业市场服务意识。首先,创新毕业生就业的市场模式,在有形和无形就业市场的结合下,大型和小型就业活动结合,并且定期不定期同就业市场的活动进行结合。其次,适应就业市场的新变化,不断完善并且改进校内毕业生在就业招聘中的形式的适应。再次,加强和用人单位主管部门合作。开拓出省内外联合的就业市场。最后,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就业指导办法,将毕业生跟踪调查以及就业市场分析有计划地开展。掌握详细的毕业生就业流向,对做出的社会评价进行及时回馈[1]。
(2)就业困难群体帮扶。高校应要对就业困难群体建立一个帮扶制度,制订出有效的帮扶计划,对于残疾、长线专业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加大扶持力度。
(3)职业测评服务。高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对积极引进“职业测评软件”,在使用定量和定性方法下,使得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并且确立一个正确的职业定位以及职业发扎规划发展,帮助学生对以后的就业发展进行有效规划。
(4)信息服务。就业工作信息化的建设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达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以及远程面试,就业的有效指导咨询结合,为毕业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高校就业指导中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在学生入学之日起,就针对企业的人才的需求供求进行“订单化”培养,与企业建立技术合作,长期交流合作,在学生时期期间能够有机会到企业顶岗实习,提前进入“就业的快车道”,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多赢”。
(1)建设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在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中,要具体根据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实际需要,加强工作职能细分,依照不同方向进行高素质、专业化指导服务人员的培养。主要是按照国家要求,也就是不低于1:500实际比例,来配置专职人员和应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比例。确保指导人员的数量和质量[2]。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专业人才的服务意识培养。高校的就业服务,只能在充分认识就业指导的服务中,才能实现服务意识践行。才能避免出现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曲高和寡的局面出现。切实为学生、以及用人单位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专业的就业服务。
(2)高效信息平台构建。信息化时代,信息是最重要价值资源。就业指导服务中,对于有效信息的发挥同样重要。一方面,要重新把就业工作信息开展定义,这其中不仅是岗位信息,还有学生的成长信息,以及职业的测评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等,只有在信息平台建设立体化建设的基础上,才能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增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互相了解。另外一方面,要主动获取信息,不能仅依靠被动接收,要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和调研。增强各方主体中详细情况的沟通。将最真实的就业信息,主动和各种社会组织开展联系,得到相关资料和信息。这其中扩大信息获取渠道和来源,是关键性工作[3]。只有这样,才能利于大学生和与就业部门交流互动。对就业信息及就业形势形成一个有效的认识,在自我不断的驱动下,实现自我价值的养成与实现。
(3)就业创业课程。就业创业课程不是一般的学术学科,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实践能力以及课程实用性的传授。在就业创业课程中需要采取特色化、个性化授课方式,例如,创业模型实践、实训基地学习、项目实践等。依照学生在个体中的不同差异,提供有效的个性化职业指导。
(4)人才的订单培养。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开展大胆的尝试,形成一个中长期人才需求的研究分析机制,对企业所需人才进行预测预报。根据企业需求对高校专业结构和招生规模进行调整,实现人才培养产销相宜、供求相适。在源头上得以化解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严格限制需求不旺的专业招生,使高校招生适应市场就业需求。
就业指导信息和服务工作在形式以及内容上的丰富程度,对高校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形式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就业部门一方面加大对于就业指导的内容认识,另外一方面要对既有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注意就业质量的提高。不断开创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新局面出现。
[1]李春灿.新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J].职业时空(综合版),2011,(4).
[2]洁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2).
[3]包慧珂,张金刚.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