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语境下地市报副刊的定位与突围

2014-12-12 17:37文/陆
中国记者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新闻性文学性副刊

□ 文/陆 辉

全媒体语境下地市报副刊的定位与突围

□ 文/陆 辉

在“办报难,难办报”的全媒体语境下,报纸副刊受到的挑战和冲击尤甚,“是去是留”的讨论已然出现。本文作者认为,作为地市级晚报都市报,应厘清思路转换观念,明确定位与时俱进,努力让副刊迎来柳暗花明的一方新天地。

副刊 新媒体 都市报 盐城晚报

一、定位——守正出新,与时俱进

报纸副刊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个特殊报业现象,它是区别于报纸新闻而相对独立存在的,传播文学、艺术、历史、技艺以及相关联的思想、文化和知识的报纸附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报纸副刊担负不同的责任。对于当下的报纸副刊来说,首先要守正,就是要守住其文学性、思想性,守住其人文品位与格调,保有一份雍容、一份大气。这是副刊得以安身立命的“魂”,无论何时都不能丧失。

莫言说,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的“没有用处”。面对太过实用的世界,有时需要做点“无用”功。今年3月起,《现代快报》每周推出一期4个版的副刊“行者”,似乎就是要做点这样的“无用”功——这是一个以文学为底色的文化板块,有其多维的广阔与纵深:谈天说地的“视点”, 念人忆事的“人间”,走南闯北的“乐游”;品读有“书房”,纪实有“脚印”,虚拟有“梦痕”,与读者互动有“回声”……相较于新闻的快速,“行者”定位于“慢摇”。这一副刊推出后,幽幽书香提升了报纸的“气质”,并迅速凝聚了一批作家作者群和精英读者群,成为报纸的一个新品牌。

报纸副刊要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做文章,在追求文学性与思想性,发挥其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不断提升新闻性和服务性,使副刊稿件成为“黏牢”读者注意力的一道道亮光。

对于报纸新闻来说,副刊在功能的延展性方面不啻是有力的臂膀。比如,对新闻版报道得不够深入的新闻稿件来说,副刊可以进行深度发掘和细节放大,实现报道内容的延展和深化;对于以消息、通讯和评论为主的新闻版面来说,副刊可以通过创意包装、烘托渲染、艺术加工等手法,实现新闻视觉张力的强化和彰显。

全媒体语境下,副刊在夹缝中艰难生存,但也面临一定的发展机遇。报纸副刊应紧紧抓住新阅读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尝试走出一条多介质表达、便利化互动的传播路径,从腹背受敌的阵痛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突围——锻造品牌,多元传播

品牌和多元,正成为新阅读时代的主流意识,副刊也应该主动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通过细分市场,锻造品牌,多元传播,强化互动,把自己“装扮”得摇曳多姿,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层次目标读者的需求。

1.细分市场,实施定向服务

《盐城晚报》注重对副刊受众群结构的分析和研究,按照年龄、职业、兴趣和阅报习惯等细分标准,作出目标市场区分,打造不同类型的副刊产品(稿件、栏目和版面)。仅从年龄这一类别出发,就定期推出“小记者”(中小学生习作)、“青春”(组建本报大学生通讯社,由驻盐高校学生供稿)和“老记者”(以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为主)等多种版面。每周一出版的“小记者”有5块版面,根据内容又分别设置了“百草园”“成长快乐”“名师点评”等子栏目,图文并茂,备受学生、家长和老师们的喜爱。经过努力,如今的“小记者”已发展成为一支5000多人的相对稳定的供稿队伍,他们纷纷主动订阅《盐城晚报》用于学习和收藏,成为本报最具活力、最有成长潜力的读者群和作者群。

一些报纸还针对不同受众,分别打造人文、情感、思潮以及“@生活”等品牌专副刊,因其内容擅长从微观、个体现象出发,捕捉时代变迁的细节和侧面,向世人传播有价值的情感和思想观念,同样受到目标读者青睐。

2.打造精品,才能青春常在

一提报纸副刊,人们就会想到《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等。这些品牌副刊,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找选题,在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里挖掘典型故事,凭借各自特色和风格,打破了同质化的尴尬。可见,一流的副刊必须拥有一流的作者队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盐城历来是个出作家的地方,为了找准自己的传媒“生态位”,打响地域文化品牌,走差异化的良性竞争之路,《盐城晚报》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密切关注本市中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精心打造“盐城作家”这一本土栏目,目前已推出70多期,在市内外读者中产生较大反响。不少在外地工作和生活的盐城籍知名作家闻讯,也主动联系副刊编辑,踊跃推荐自己的最新力作。深接地气的“盐城作家”品牌,产生的社会效果和辐射作用远超预期,有力地提升了本报副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3.深入挖掘,延展新闻功能

报纸是新闻纸,其副刊当然不应是“象牙塔”。报纸副刊应该以敏锐的新闻触角,通过艺术的手法,关注当下读者的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让硬新闻软着陆,以此体现副刊作品的时代感和新鲜度。

历史行进的每一步,都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真切的投影。《盐城晚报》在强化副刊新闻性的实践中,特别注重来自社会底层的真实声音,感受并传递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饱含浓浓的人情味。这样的作品,由于能让读者感同身受,也更容易打动人心,吸引读者。副刊编辑还能主动围绕和策应一段时间的新闻事件和热点话题,筹划组织专题版面或相关稿件,或全景透视,或纵深挖掘,或精心包装,或点染意境,使新闻在副刊上得以艺术地拓展和深化,新闻所蕴藏的内涵和精神得以升华,实现新闻和副刊的无缝对接,社会效果彰显。2013年《盐城晚报》创刊20周年,我们在副刊“登瀛”版上辟出“我与晚报20年”“难忘的采访”等专栏,分别以读者和编辑记者的角度,透过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新闻(采访)故事,以小见大,折射出盐城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字里行间洋溢家国情怀,这也让一张普通地市级晚报的生日有了别样的新闻内涵和社会价值。

4.多元传播,强化互联互动

多元传播,包括选题的多类型,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信息传递的多通道,要尽可能让各种不同的声音都得到表达和受关注的机会。当下,制约副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副刊的传播方式比较静态、单一。因此可以对副刊内容进行网络化的传播,一是通过即时内容分享软件进行副刊文学的即时更新,使副刊不拘于有限的版面,发挥出“无限”的传播效果;二是副刊受众直接通过登录互联网副刊的主页,浏览最新的副刊内容,或是直接参与副刊创作,发布自己的作品。在突出网络化传播的同时,亦可借助互联网等有效手段对副刊进行全方位的视听包装,树立副刊的网络品牌形象,对受众阅读起到引导和助推的作用。

微博微信的风生水起,也为丰富副刊传播提供可资借鉴之处。譬如,可以尝试把从名人到草根有关人生体验与感悟的微博微信精选到副刊上,既能增强副刊的时效性,也可吸引粉丝围观与点评,形成观点的碰撞、思想和情感的共鸣;设置主题,尝试“微博体”“微信体”创作,激发网友的想象力,丰富阅读的体验;还可用“微博体”“微信体”做文章导读,通过副刊编辑的精加工,吸引受众深阅读,等等。可通过报网、微博微信、手机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应用平台,开设副刊专栏,征集副刊题目和线索,快速推介副刊版面的重头文章;受众在阅读的同时,可以对文章进行评论分析,甚至还能在线参与作者讨论,从而让副刊稿件引起更广泛的关注。

三、误区——正确处理三种关系

1.文学性与新闻性

文学性是副刊的根本属性,是延续副刊生命的血液;新闻性则为副刊提供了选题的视角和关注的方向,体现的是对新闻背后的现象和本质的人文关照。提升副刊的新闻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抢快”,其目的说白了就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副刊须实现“文学性”与“新闻性”的有机融合,二者不可偏废。一味强调文学性而忽视新闻性,只会导致副刊的题材和内容脱离时代和现实,无力点燃社会议题,越来越变得小众和狭窄而最终丧失市场;反过来,一味强调新闻性而忽视文学性,将会把文学副刊办成纯粹的新闻或新闻的“变种”,副刊文字的文化性、审美性和闲适性日渐稀释,只会加速副刊的滑落。

2.多元与特色

一些报纸副刊盲目热衷于“大而全”,从文学到旅游,从房市到汽车,从时尚到休闲,从家庭到美食,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什么东西都往副刊这个筐里装,看似红火热闹,实则喧宾夺主,粗制滥造,丧失了特色和文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地市报的副刊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大部分内容只能靠转载,或一味仿效,互相克隆,无力唤起受众的阅读期待,直接影响了报纸的质量和竞争“软实力”。

3.品位与趣味

副刊作为报纸文化的制高点,虽然被誉为“一座城市的精神标杆”,起着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的作用,是当地读者憩息的“精神田园”,但绝非板着脸孔、不苟言笑的“教导主任”,在新媒介语境下,完全可以用更生动的方式来传播思想,以轻松幽默的文字讲述日常生活中的百姓趣事,给现代人减压,修复心灵的倦怠,提高自我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当然,我们提倡的趣味,绝非渲染生活隐私,玩庸俗、恶搞和低级趣味,这些是以传承先进文化为己任的报纸副刊绝对需要摒弃并加以批判的。

(作者是《盐城晚报》副总编、主任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qq.com

猜你喜欢
新闻性文学性副刊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报纸副刊,还有新空间吗
守正与出新——羊城晚报副刊的转型之路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