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担当的两个支点

2014-12-12 10:15
人民公仆 2014年6期
关键词:支点底线决策

■ 陈 晋

卷首语

敢于担当的两个支点

■ 陈 晋

敢于担当,从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鲜明品格。为了改变中国命运,无论经历任何风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沉甸甸的历史责任,牢牢扛在肩上。于是,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庄严提出“三个责任”: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历史的责任。何谓担当,莫过于此,这是一种大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国防外交和改革发展稳定各方面的实践决策和系列论述,所体现的使命大担当,所起到的凝心聚力之效,有目共睹。有人做过统计,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有近40次使用“担当”这个概念。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各级领导该怎样担当,或者说如何才能更好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概括起来,有两样东西很重要:进取精神和底线思维。它们恰如支点,撑起担当的事业天地。

讲进取精神,似乎是老生常谈。放到领导干部身上,却不乏现实意义。能当领导干部,总是一路进取而来。时间长了,会不会心生疲倦?看到前行路上的“天花板”,甚至发现再往前走会触动自己的“奶酪”,是不是能够依然昂扬进取?这是许多领导干部时刻需要回答的问题。特别是当前,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诸多矛盾横亘在面前,在做与不做、干与不干之间,一经权衡得失,不愿作为,不能尽责,不敢担当者,不算个别。或因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知难而进,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古人说,“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改革推进到今天,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底线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提法,意思是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个提法引起领导干部广泛共鸣,因为它道出了能够担当的底气所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召开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预言抗战胜利后我们将遇到十七种困难,诸如国民党占去我们几大块根据地等等,因此,思想上要“准备吃亏”,战略上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解放战争初期,我们遇到那样大的危机都能够扛下来,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底线思维。准备了最坏的,才更有利于争取最好的,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也是领导决策的辩证法。领导决策不可能总是万无一失,客观形势也不会一成不变,前进路上不可能没有风险挑战,如果有了底线思维,一旦有事,就会因为事前有底线准备而不至于惊慌失措,就能够担当起来,掌握应对的主动权;即使有所失误,也敢于承担责任,想出办法解决新的矛盾。 这样的担当,不仅最有勇气,也最符合道义。

(作者为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猜你喜欢
支点底线决策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真相与底线
女人啊,美是底线
戈恩被捕:底线不可碰
决策大数据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