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遥
姚 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研究部主任,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
20世纪50年代,为了配合与美国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国由新闻媒体和民间团体所参与完成的公共外交承载了“舆论斗争”和“以斗促谈”的双重使命。今天,在国际格局深刻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面临着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历史性课题。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审视公共外交的特殊使命。与此同时,更好地思考、改善和发展今天依旧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军队南进作战,试图统一陷入南北分裂的朝鲜半岛。6月27日,美军出兵朝鲜半岛。9月,朝鲜军队遭遇重挫、连连撤退。不久,美军飞机开始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区实行轰炸,指挥作战的麦克阿瑟将军也屡屡发表强硬的对华言论——这使得中国领导人对于美国的战略意图深怀警惕。1950年10月3日,周恩来召见了记者出身的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请他通过印度政府向美国与国际社会传递重要的舆论信息:“美国军队正企图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请将此点报告贵国政府总理。”印度政府很快将周恩来的言论电告美国;然而,骄傲自大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却认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不过是在虚张声势。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同时,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社等中央媒体也分别派出了随军记者。不久,负责对外宣传的国际新闻局也召开了动员大会,一批精通外语的新闻工作者陆续抵达朝鲜半岛,其中包括了很多后来在中国外宣界鼎鼎有名的人物——沈建图、曾建徽、段连城、林戊荪等,在进行军事对抗的同时,中国做好了“舆论战”的充分准备。
1951年6月23日,苏联倡议中美双方在朝鲜半岛停火。很快,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附和苏联的提议;《人民日报》亦发表社论,表明中国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朝鲜问题。7月10日,交战双方开始在朝鲜开城举行停战谈判,中美之间的交锋也就此转入了新的战场——外交与外宣。
中国谈判代表团的负责人是两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李克农,时任外交部副部长,解放前他领导着“潜伏”在敌占区的大量地下党员;乔冠华,时任国际新闻局局长,解放前他是《新华日报》国际时评的执笔人。在他们领导下,中国组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新闻方面军”。
除了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大公报、国际新闻局、中央新影等各大媒体的50多位文字记者、30多位摄影记者和20多位电影记者以外,代表团还包括了两位来自西方的左翼记者——英国《工人日报》的阿兰·魏宁顿和法国《今晚报》的贝却敌——他们在随后的中美舆论战中屡立奇功。
战争期间,一位名叫迪安的美军师长被志愿军生擒。在乔冠华的策划下,围绕迪安的生死安危,中方对美国媒体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舆论战。
英国记者魏宁顿故意将迪安的近况透露给了一位美联社记者,使他发表了一篇轰动全美的新闻稿——“迪安活着”,还因此获得了3000美元的奖金,此后,他对中国的态度日趋友好。与此同时,对于某位惹是生非的合众社记者,中方记者团则守口如瓶,致使他屡屡错过重大新闻,最终因报道迟缓而被总部调离。
为了争取新调来的合众社记者,乔冠华指示法国记者贝却敌与其联系,将迪安在俘虏营中的照片供其发表。这张反映志愿军善待美军战俘的照片,很快便在美国各大报刊频频转载。不久,连美国军方主管的《星条旗报》也转载了这张照片。至此,美国的国内舆论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美国军方气急败坏,一怒之下撤换了《星条旗报》的主编,并开始对在朝鲜采访的美国记者大加限制。然而,此举进一步激化了美国军方和新闻媒体之间的固有矛盾。1951年9月,中国的分化策略收到效果,《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女记者玛格丽特·希金斯甚至开始“褒中贬美”:“共产党方面的会谈简报一向十分准确。到会谈的最后几天,共产党方面提供的资料比盟国在晚间举行的情况简介提供的信息更为丰富。”
在“舆论战役”中,中国打了大胜仗;不过,中央领导人还有更高的要求。1953年5月18日,周恩来致函李克农和乔冠华,对中国代表团的新闻稿提出批评:“我们的发言和新闻稿件中所用刺激性的词语如‘匪类’、‘帝国主义’、‘恶魔’、‘法西斯’等甚多,以致国外报刊和广播方面不易采用。各国友人对此均有反应。望指示记者和发言起草人注重简短扼要地揭发事实,申述理由,暴露和攻击敌人弱点,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句。”
周恩来的来信表明:对于中国而言,“战争”并非目的;中国希望争取的,是一个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环境。恰如毛泽东对代表团和前线记者的指示所言:“谈还是要谈,打还是要打,和还是要和。”
正是抗美援朝的“斗”,最终促成了中美之间的“谈”。战争遗留的美军战俘问题迫使美国政府提出建议,与中国展开了直接对话的大使级谈判,也使中美关系在抗美援朝之后依然受到公共外交的深刻影响。
为了配合外交谈判,中国领导人指示新闻与文化团体积极活动,通过民间外交打开与美国交流的更多窗口。1955年,周恩来亲自组建了一个远赴西欧的中国艺术团,把这看作是与美国及西方缓和关系的重要一步。艺术团以京剧为主、辅以音乐歌舞节目,先后造访了法国、意大利、荷兰和比利时等国。
在西欧演出期间,中国艺术团的精湛表演引起了当地观众的轰动,更为重要的是,它为新中国结交了一批重要的西方朋友,据时任艺术团领队的赵沨回忆:“罗马派人来洽谈艺术团去意大利演出,伦敦BBC电视台要求签订拍摄电视片合同,巴西的演出经理人也远从里约热内卢到巴黎提出邀请;巴黎艺术界的名流如沙特、阿拉贡、柯克托等都要求与艺术团座谈。世界著名电影喜剧大师卓别林专门从瑞士赶到巴黎,盛赞我国在戏曲改革工作中的成就。”
更为难得的是,在法国演出期间,中国艺术团巧遇了同在巴黎演出的一家美国歌剧团。在艺术家的共同语言之下,双方惺惺相惜,中方立即邀请该团来华演出,并将其视作打开中美关系僵局的一把钥匙。然而,美国政府最终介入反对,这一计划不得不遗憾搁浅。
1955年11月,中国再次展现诚意。在举行美国作家惠特曼的名著《草叶集》问世100周年纪念活动时,中国作协特别邀请了美国文化界的6位知名人士参加。然而,这一颇具象征意义的邀请最终却因为美国政府拒发护照而落空。一个月后,毛泽东在会见泰国客人时,对于美国政府的顽固态度表达了不满:“美国同我们的别扭闹得最大,我们都还想同美国做朋友,就是美国它不干。我们想干,它不干,那有什么办法呢?只好等吧。”
在上述谈话中,毛泽东的无奈之情跃然纸上。尽管美国政府顽固不化,然而,中国的诚意却打动了很多普通的美国人民。1957年9月,一个来自民间的美国青年代表团突破重重封锁、辗转不同国家,终于抵达北京访问。代表团团长华伦·麦肯纳曾这样阐释中美民间交流的巨大潜力:“我们来自美国各地,具有不同的政治和社会观点,但是在一点上是一致的,就是尽量了解新中国,同时如果有机会的话,也向我们所遇到的人解释美国。”
中国领导人对于美国青年代表团的来访非常重视,9月7日,周恩来特别接见了代表团全体成员,并指出:“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不能单靠职业外交家去进行,更多地应该依赖两国人民直接来进行。”
美国青年代表团成功访华,坚定了中国领导人加强中美民间外交的决心。1957年10月中旬,在中美大使级会谈期间,王炳南大使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开放文化交流和人民往来”的草案,然而,这一提案又被美国政府予以拒绝。诚如王炳南回忆,50年代中美关系始终无法获得突破的责任应在美国政府:“人们可以知道,美国在这一段时间里是如何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文字上做戏,企图无限期地拖延会谈。他们对中美会谈的总方针是:拖而不断。”
1958年夏,美国又一次单方面停止了中美大使级谈判。8月23日,在毛泽东的亲自指挥下,解放军突袭式地对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队发动了榴弹炮突击。“8·23”炮战当晚,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并特别嘱咐新华社社长吴冷西前来列席,向吴交待了对外宣传的几个要点:“你的任务是要新华社迅速、广泛收集国际反应,重大反应要用电话传到北戴河来。报道和评论暂时不搞,观察几天再说,这是纪律。要告诉新华社、人民日报和广播电台的编辑部。服从命令听指挥,部队如此,新闻宣传单位亦如此。”
9月4日,炮击金门果然收到了效果:美国虽调集大量军舰到太平洋巡弋,但同时也提出在华沙恢复中美大使级谈判。毛泽东为此召开会议进一步出招:“我们还有一手,就是宣传斗争。现在要大张旗鼓地谴责美国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要求美国的军事力量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强调台是中国的领土,炮击金、马是惩罚蒋军,是中国内政,任何外国不得干涉。人民日报、新华社、广播电台是舆论机关,评论可以讲得激烈一点,当然也要适当,不要说过头话。”
炮打金门一个月后,美国人开始后撤了。据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回忆,中国的对外宣传的确影响了美国的外交决策:“共产党宣传的主题,已经使许多人和国家深信不疑了。因此蒋放弃武力进攻是既符合他的利益也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谈话,要求蒋介石从金、马撤军。10月3日,在政治局常委会上,毛泽东提出要警惕美国“以金、马换台、澎”的诡计。此后,为了分化美蒋,争取蒋介石共同守住“一个中国”的底线,毛泽东向前线解放军下达了一个令人费解的命令:逢单日打炮,逢双日不打炮。
金门炮战究竟是一场军事战、还是一场政治战,至此一目了然。然而,对于贵为美军五星上将的艾森豪威尔而言,猜测中国的战略意图使他心烦意乱:“中国共产党人现在突然宣布,他们将只在单日炮打国民党的船队,而允许中国国民党在双日补给沿海岛屿的驻军。我奇怪我们是不是在进行一场滑稽歌剧式的战争了。”
金门炮战是50年代中美军事对抗的高潮,也是新闻舆论承担特殊的公共外交功能的一次典型事件。对于中国而言,对抗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一是把美国拉回谈判桌,继续与美国政府保持通气;二是摸清美国台湾政策的底线,逼使美军放弃为台湾护航,明确两岸问题是中国内政;三是决定将金、马留给蒋介石,争取其共同防止“两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