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强
黑龙江,伟大祖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她碧波浩瀚,奔流不息;她九曲八弯,悠悠东去;她景色秀美,风光旖旎……她形如巨龙,在深山幽谷中神行游弋,于是,勾勒出大兴安岭江岸的山势险峻,群峰侧立,陡崖夹岸,天窄江曲;描绘成小兴安岭江畔的岸线柔美,浪缓涛息,渐去渐远,水天成趣。
公元1643年前,黑龙江流域并无外患惊扰,不昌盛却也安宁。然而,一纸耻辱的《瑷珲条约》,大片领土被沙俄强占,山河破碎,中国在血泪中呻吟……如今,黑龙江成了中俄界江,黑河与对岸的姊妹城隔江相望。
……
这条大江永远不动声色地流着,绕过大大小小无数个岛屿,穿过重重叠叠的兴安岭,用沉稳而低缓的呼唤,轻拂大地的梦境;
这块土地在风云变幻中书写着昨天,记录下一次又一次坎坷和创伤,用不屈不侮的抗争,告慰逝去的英灵;
这座城市始建于326年前的康熙年间,它三面环山,依江建城,满语称“安巴萨哈连”,它就是黑河古城。改革开放,如沐春风,奋发崛起,气势如虹,如今流金淌银,山水辉映。
脚下的黑龙江,浩瀚磅礴,荡气回肠;城里的卧牛湖,清秀脱俗,悠然致爽;民族风情园,风情万种,匠心独具;黑龙江公园,“三园”生辉,寓意绵长。登上大黑河岛,能够深刻体味边境贸易的商海波浪;漫步黑河街头,可以尽情领略浪漫的欧陆风情和迷人的北疆风光。锦河《闯关东》影视基地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上个世纪的艰难岁月;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民风质朴,风情浓郁,源远流长;孙吴胜山要塞告诫人们勿忘国耻;瑷珲历史陈列馆记录了那段往事的沧桑与悲壮。五大连池地质公园,“天然博物馆”、“打开的火山教科书”,石龙腾跃,石海翻浪,天地造化,万千气象;旅俄华侨纪念馆,见证了早期黑河“万国商埠”、“因侨而兴、因边而旺”,更能从中国革命史上“红色丝绸之路”引起无限遐想……
春天,这里山花烂漫,翠绿欲滴,映山红岭上争艳,黑河城百里飘香;盛夏,这里是避暑的天堂,苍茫千里林海,碧波万顷荡漾,三伏流火,而这儿却凉风送爽;金秋,漫山遍野五光十色,油画般的绚丽多彩令人神往;冬日黑河,冰雪之乡,赏不尽的冰霜妩媚,品不够的北国风光。
黑河,山影垂天;黑河,明月卷浪;黑河,人杰地灵;黑河,饱经沧桑;黑河,边贸名城;黑河,誉满北疆;黑河,日新月异;黑河,无限风光。
城市概况
黑河市地处黑龙江省东北部,位于北纬47°42'~51°03',东经124°45'~129°18',幅员66 803平方公里。东南与伊春市、绥化市接壤,西南与齐齐哈尔市毗邻,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隔嫩江相望,北部与大兴安岭地区相连,东北与俄阿穆尔州隔黑龙江相望。
黑河全市总人口1 739 727(市区人口14万),其中城镇63.4万、农村110.6万,分别占36.4%和63.6%,人口密度25.3人/平方公里。除汉族外,有满、鄂伦春、达斡尔、回等38个少数民族,人口7万,占总人口的4%。
黑河市辖“一区二市三县”(爱辉区、北安市、五大连池市、嫩江县、孙吴县、逊克县)。全市国土面积66 802.7平方公里。
黑河地处大兴安岭东部,小兴安岭北部,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沟谷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总体为中、低山丘陵类型,其中山地44 225平方公里,占64.3%,海拔300~800米左右,平原24 051平方公里,占35%,海拔90~120米;洼地450平方公里,占1%,多为黑龙江、嫩江及主要支流地带。有火山群16座,占山地密集的1/4,海拔在400-600米之间,以五大连池火山群为最有特色,是全国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全区大体为“六山一水一草二分田”。
黑河距离冷空气发源地——西伯利亚大草原较近,境内又有小兴安岭山脉纵贯南北,使全市呈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横跨三、四、五、六4个积温带。春季高温多风,夏季雨热同现,秋季降温急骤,冬季寒冷干燥,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全市年均降雨量500~550毫米,有效积温1950~2300℃,日照时数2560~2700小时,无霜期90~120天,年均气温-1.3~0.4℃,日最高气温38.2℃,最低气温零下40℃,平均风速2~3.5米/秒。
黑龙江是世界第十大河流,满语称之为“萨哈连乌拉”。黑河因紧邻黑龙江而得名,源于满语“安巴萨哈连”。“安巴”是“大”的意思,“萨哈连”是“黑”的意思,合起来为大黑河。鄂温克人称之为“卡拉穆尔”,为“黑水”、“黑江”、“黑河”之意,俄罗斯人把黑龙江叫作“阿穆尔河”,把与黑河相邻的地区叫作“阿穆尔州”,就是由鄂温克人的“卡拉穆尔”一词音译而成。
沿革简述
黑河在历史上曾是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古发现,黑河市对岸今俄境布拉戈维申斯克(1858年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前为中国的海兰泡)附近坦布夫卡村、结雅河(中国称精奇里江)左岸的费里莫斯卡和上游的乌斯季图遗址出土的大量旧石器时代砾石工具,区内20多处遗址出土的砾石打制的石核、石锥、石锄等新石器时代工具,充分证明,从远古晚更新世时期起,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已劳动、生息、繁衍在黑龙江流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
部分古老的肃慎先民居住在黑龙江中、下游,属肃慎部。此时,肃慎先民已与中原地区发生了密切联系,《竹书纪年》有“帝舜二十五年(公元前2249年),息慎(肃慎)来朝贡弓矢”的记载。公元前16世纪,居住在今黑河市北部、嫩江流域的东胡、秽貊等族居民,同商王朝就有联系,曾有过“东胡黄罴,山戎戎荪”的贡纳关系。到西周初年,肃慎同其他诸候国一样从属于周王朝,称臣并贡“楛矢石砮”。公元前533年,周大夫詹桓伯对晋人申明:“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已把肃慎人所在地区列入周王朝所属。三国时期,这一地区属扶余。
唐朝,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属黑水靺鞨。公元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唐王朝为牵制渤海国,设立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为都督,唐王朝直接任命长史,派驻黑水都督府监领。公元792年,唐王朝为加强对室卫人居住地区的统治,又设立都督府。
公元10世纪初,从鲜卑族分离出来的契丹人逐渐强大,建立了北部中国区域性政权(即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区境属辽东京道室韦王府管辖。此时,在区内黑龙江中、下游一带居住的肃慎后裔称为女真。
金朝,属上京路所辖蒲峪路。元朝属辽阳行省的开元路和水达达路。1409年(明永乐七年),明王朝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女真、契丹人均属之。为了便于管理和联系,奴儿干都司在东北地区设立“卫、所、站、面、寨”。黑河大部分地区属萨哈连地面,亦称黑龙江地面。
黑河最早的行政建制是1683年12月13日(清康熙二十三年十月),为了抵抗沙俄侵略者,清政府在黑龙江左旧瑷珲城设置了黑龙江衙门(同时设1名将军和2名副督统,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黑龙江将军衙门迁到黑龙江右新瑷珲,即今爱辉镇)。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衙门又移驻墨尔根(今嫩江县城),瑷珲副督统留守原城并从属黑龙江将军。
以后经历了瑷珲兵备道(迁至黑河改称黑河兵备道)、黑河观察使、黑河道、黑河市政筹备处。
1933年1月25日,日本侵略者占领黑河。于1934年成立伪黑河省。
1945年8月黑河解放,11月19日,成立了第一个人民民主政权黑河地区行政办事处。1947年2月后改为黑河专区、黑河地区,1993年3月改制为黑河市至今。
自然资源
土地和林草资源 全市现有可耕地1883万亩,占总面积的18.3%,农村人均耕地17.8亩,居全省首位,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地6210万亩,森林覆盖率58.5%,其中有林地4220万亩,占总面积的40.9%,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红松、樟子松等树种20余种,总畜积量达1.58亿立方米,是黑龙江省三大林区之一;草原1479万亩,其中宜牧草原782万亩,占8.1%,载畜量达120万羊单位,是国家重要的黄牛生产基地。
水能资源 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法别拉河、公别拉河、逊别拉河、库尔滨河等支流621条,流域面积750万亩,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4万千瓦,可建5万千瓦以上水电站43座。黑龙江干流中中游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00万千瓦,内河水力装机量75万千瓦。地表水总量108亿立方米,可开发利用7亿立方米。目前,已建成宝山、库尔滨、白石、西沟、象山、山口、乌(一)等水电站10座,总装机容量13.76万千瓦。在建金湾、乌(二)等水电站2座,装机容量4.8万千瓦。水利资源:境内有黑龙江、嫩江两大水系,自然水面6.4万公顷。人均占有水量为全省的3.6倍、全国的2.7倍。
野生动植物资源 辖区内有马鹿、驼鹿等珍奇保护动物51种,飞龙、野鸡、黑鹤等珍禽及鸟类200余种。有1500多种植物,人参、黄芪等野生中草药材350种,蕴藏量达15万公斤;有都柿(蓝莓)、榛子、猴头等野生浆坚果70多种,蕴藏量80万公斤。在江河湖泊中,生长着18科87种鱼,其中黑龙江特产的大马哈、鳇鱼、“三花五罗”、细鳞等”等名贵鱼种18类87种。
矿产资源 已发现矿藏资源93种,约占全国矿藏种类的57.5%,占全省的71%。矿产地达630处。已探明储量222处、56种,享有“地质摇蓝、矿产之乡”之美誉。铜、煤、金、石灰石、玛瑙石等15种矿产储量居全省之首,其理论储量分别为:煤11亿吨、金110吨、铜366万吨、钼21.7万吨、铁7620万吨、岩金130万吨、大理岩1.6亿吨、沸石0.7万吨、火山玄武岩200亿吨。其中大多宝山铜矿储量达327万吨,是东北地区最大的铜矿,在全国可供开采的铜矿中居第三位。被称为世界三大冷泉之一的五大连池矿泉水,储量1.5亿吨;五大连池矿泉水与法国维西矿泉、格鲁吉亚、高加索矿泉并称世界三大冷泉。
城市风情
饮食风情 黑河餐饮以东北风味为主,鲁、粤、京等各大菜系兼收并蓄。黑河菜式的特点是就地取材,选料珍奇;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咸鲜定味,油重色浓;盘大量多,丰富实惠。在烹调上以清煮、清炖、氽、炒、焖、生拌、凉拌为主,以“奇、鲜、清、补”见长。
俄式风味也有一席之地。由于与俄罗斯近在咫尺,黑河的俄式扒鸡、奶油牛肉饼、俄式肉排、沙士利、苏波汤等俄式菜肴保持了地道的俄罗斯风味,因此,俄式大菜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也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五大连池餐饮别具风格。例如,连池鱼、矿泉蛋,药泉豆腐农家饭等。五大连池的矿泉鱼是名贵的冷水鱼,肉质优良,味道鲜美;矿泉蛋是在矿泉湖水里长大的鸭子所产的蛋,蛋黄为红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味道与众不同;由矿泉水调制的大豆腐和干豆腐成为五大连池风味食品一绝,滑嫩可口,久炖不碎;农家饭庄的饭菜更是别有风味,地道的山野菜,矿泉畜禽肉,是纯粹的绿色食品。
购物风情 逛街购物已经成为黑河市的一道风景线。由于黑河市是边境开放城市,贸易繁荣、货物众多,黑河市民又有逛街的喜好,加之外来的人较多,因此,大小商店里总是熙熙攘攘。在这里俄罗斯的各种商品随处可见。在这些俄罗斯商品中,既有质地优良的大衣、鞋帽、裘皮,结实耐用的望远镜、照相机、电动剃须刀,还有玩具、邮票、餐具等简单而又有纪念意义的小商品。各种商品令人眼花缭乱,游客可以商量价格,随意选购。黑河市的山珍特产也非常多,有木耳、猴头、蕨菜、黄芪、贝母、刺五加等。五大连池的特产有五大连池矿泉水、药泉白酒等;工艺品有火山石盆景等。山野菜、鳇鱼、“三花五罗”、都柿糖酒、大马哈鱼、鲫鱼和鲤鱼等远近闻名。
节庆风情 国际火山旅游节:每年端午节,这里都要举行歌舞巡游、抢零点水、文艺演出、经贸洽谈、焰火晚会、火把庙会、泉湖灯会、游园踏青等民俗活动。
饮水节:五大连池饮水节是当地全年最隆重的节日,政府连续放假三天。端午节这天零点一过,围聚在饮泉旁的人们,便争相到环列的供水管中饮水,每个饮水者的脸上都显现着甜蜜的微笑,人们互相道福。传说端午节零点的水,是象征吉祥的“神水”、“圣水”,能治百病,喝到这个钟点的水,能免除全年灾难。
火山达子香艺术节:每年的初春,树木还没全绿,小草还没冒芽,深山里的积雪还没完全融化,这里的达子香早已含苞欲放。在龙门山的西侧,原始石塘上大约有两平方公里的达子香观光带,像一片片粉色云团,浩浩渺渺,远远飘浮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心醉。许多艺术家、摄影家、画家、作家在这里举办一年一度的“达子香艺术节”,大家在这里赏花、采风、捕捉灵感;融进花的湖、扑进香的海,真正领悟“野花”的魅力和神韵。
火山冰雪节:五大连池冬季的火山风光独具特色,冰雪资源十分丰富。五大连池风景区每年都举办火山冰雪节。从元旦前开幕直到农历二月二结束,节日期间有五大连池火山冰雪游、国际中俄冬泳邀请赛、火山冰雪园游览、滑雪、射猎、冬捕、冬垂等活动。
民俗风情
黑河鄂伦春族的民俗风情 鄂伦春族过去靠狩猎生活,其衣着、被褥、靴鞋都用各种兽皮制作,尤以狍皮为多。冬季服装有长皮袄(鄂伦春语称为“苏恩”,下同),分男皮袄(尼罗苏)和女皮袄(阿西苏)。女皮袄做工精细,并绣有花边,编结细辫。春季有皮衣(古拉米),是用夏季“红杠子”狍皮加工而成,还有用狍皮制作的各式冬、春、秋季穿的套裤;夏季衣服为短皮袄(卡里那),即用夏天狍皮制作,两面均可穿,毛向外用时可当雨具;手套分五指手套(沙拉也开依)和只分出大拇指的手闷子(瓦拉开依),都绣有花纹;鞋有冬季穿的其哈密(狍腿皮靴)。夏季穿的靴鞋(敖老其),是用狍皮或布做帮、野猪皮或熊皮做底;帽子是用狍皮制作,称为灭塔卡。四季皮制服装皆由妇女缝制。清末,布匹涌入区内后,族内才有少数上层人物始穿绸缎、布制服装,并且多是购买成衣。1953年定居后,由于和汉族友好相处,集居一地,服饰逐渐趋于汉化,只有在节庆日才着民族服饰。
定居前,食品以肉为主,其次是面食和野菜。经常食用的有狍子肉、鹿肉、犴肉、野猪肉、熊肉,其中以狍子肉为多。吃法有:煮肉(乌罗仁),一般带骨煮至八成熟即吃;烧肉(达拉嘎兰),一般是在出猎没有吊锅或没有时间时,将肉放在火上烧成八成熟即吃;烤肉(席拉兰),出猎时的一种简易吃法,把肉割成条,插在木棍上用火烤。此外,还有晒生肉干(乌立特)、晒熟肉干(库胡拉)、熬菜(西乐)、杂花肉(阿苏)等吃法。野菜主要有柳蒿菜、老山芹、黄花菜、野葱、野韭菜等。吃法有熬菜、和米一起熬饭。面食的吃法有面片(偏拉坦)、油炒面(阿拉)、油百片(图胡列)、饺子(谢好乌父)。因粮食较少,过去只有在吃完肉后才喝些粥,后来逐渐改为吃干饭及面食品。许多鄂伦春人喜欢吸烟和饮酒。现在的饮食与汉族已无大的区别。
17世纪中叶以前,鄂伦春人陆上交通以驯鹿(俗称“四不象”)为主要交通工具。驯鹿适于雪地行走,攀登山林,可以负重乘骑。后因疫病流行,驯鹿丧之殆尽,其交通工具逐渐改为马匹(即鄂伦春马)。这种马躯体小,有耐力,善于爬山越岭,穿越森林和沼泽地,猎人骑用从不摔倒。水上交通工具是桦皮船,长3米、宽1米,既可捕鱼又可乘坐。定居后,马匹和桦皮船只是渔猎工具,其它交通工具与当地汉族相同。住所一般为砖瓦结构,样式也与当地汉族相同。
解放前,鄂伦春族人只过春节。建国后,始过元旦、端午、中秋、国庆等节日。每逢节日家家都备以酒菜,尽情痛饮。其中,最受重视的节日是春节。节前,准备野猪肉、白面和烧酒等食品,还要做新衣服。临近除夕,出外打猎的人都要赶回家过春节。除夕晚上首要先给神烧香上供,然后给本家长辈磕头。初一早晨,给亲戚家的长辈磕头。初二、初三进行娱乐活动,有赛马、摔跤等项目。过了初五,就恢复了正常生活。
鄂伦春族人非常重视礼仪,讲究各种礼节,其最大特点是尊重老人。年轻人走路或出猎时,遇到长辈或亲友,在很远处下马,拉着马迎面到跟前请安问好,长辈让其上马后,才能骑马离去。过年时从外地赶回的晚辈,拜见长者要两次请安,一次是见面礼,一次是年礼。如长时间外出或打猎,出门前要给老人请安,老人要对出猎、出门的人作祷告,祝愿一路平安,多打猎物。老人去世,别人问时,要向问者磕头,认为是对死者的尊敬。另外,鄂伦春族还有互赠礼物的习惯,多表现在结婚时,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要给新人带些礼物,未婚男女之间要互赠荷包或手镯等饰物。
鄂伦春族的禁忌多与打猎有关。打猎前禁止吵嘴、打架,否则会不顺利,打不到野兽;出猎时禁止在篝火上洒水,否则会触犯火神,打不到野兽;打到第一只猎物时,必须先祭当地的山神,否则人畜都会得病或再也打不到猎物;在打貂和黄鼬(黄鼠狼)等动物时,禁止烧长木头,否则被打的动物不会入洞;打猎时不能统计打到多少猎物,也不能打交配中的猎物,否则会打不到猎物;打到大的野兽开膛时,必须将猎物的心脏和舌头连在一起煮熟后再割断,否则对打猎不利;多子女的父母死后,子女不能都戴孝,只一个人带,认为带孝的人运气不好,打不到野兽。另外,猎人不能进产房,否则打不到野兽;妇女不能用男人打猎的工具;孕妇不准铺熊皮褥子,否则会流产。对野兽的称谓,也不能直呼其名,对熊要叫“阿玛哈”,即“伯父”之意;对虎要叫“木好义热格其”,即“长尾巴”之意;对貂叫“给列”,即“镜子”的意思,对狼叫“额古德阿木嘎其”,即“大嘴”的意思等等。
黑河满族的民俗风情 满族人最主要的节日是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筹备过年,各家都备年猪,包饺子、蒸豆包、做宴菜,然后冻起来,预备留到节日吃现成的。农历三十晚间,各家吃团圆饭,晚辈要给长辈叩头辞岁,长者给小孩压岁钱,午夜放鞭炮,吃饺子迎财神。从初一至初三,亲属、朋友间互相拜年,晚辈要向长辈叩头。
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吃饺子和元宵,扭秧歌、观花灯。正月十六是抹黑节,俗称“黑日子”,不分长幼相互追逐抹花脸,抹不着黑,便认为一年不吉利。二月初二为龙抬头,吃猪头、猪脚。大人孩子都在这一天剪头发,谓之剃龙头。五月初五端午节,天刚亮到野外采艾蒿插到门、窗和箱柜上,还要吃粽子。另外,清明节和农历七月十五称为鬼节,要到坟上烧纸。解放后,除对上述节日仍有保留外,还过“五·一”、“十·一”和元旦等节日。
满族禁食狗肉,禁带狗皮帽、穿狗皮衣。正室西炕不准服丧者、吃狗肉、穿狗皮者和妇女坐。闰月年份,不能盖正房,盖房上梁要选吉日。雨后不能让小孩指点虹,否则烂手指头。小孩不能站在门坎上,认为会不长个儿。小孩不能吃猪尾,认为吃了晚间身后会有声音等。解放后,一些陋习逐渐革除。
旧时满族人的婚姻,凭媒人说合。双方同意后,男方父母领着儿子到女方家,拜见女方父母及长辈,叫认亲。之后,选择吉日,媒人领着男方父母、儿子到女方家,送手饰、布匹、猪肉等物,并拜见女方长辈,为定亲。结婚前还要过礼,男方给女方家送布匹、猪肉、酒、钱,女方设宴招待男方。这一天还要请人动剪子(裁衣服)。结婚前一天,女方要往男方家送梳妆匣。结婚这一天,男方备喜车,车上所有用物全都披红挂绿。新姑爷骑马披红,同时有娶新奶奶、打灯笼、炮搭、赶车的等若干人(必须是单数,回来时双数)陪同。到女方家后,新郎要向女方家祖位磕头。娶亲车回婆家后,燃放鞭炮,新娘再由哥哥或叔叔抱下车,新郎、新娘拜天地,倒铺红毡进屋,跨马鞍子,新郎用秆杆挑盖头。进屋后,新娘子坐财(坐在炕上不动)。晚上,洞房内摆上小桌,桌上放着用红线绳拴着的两个酒壶,新郎、新娘由一男一女陪着,围桌子左转三圈、右转三圈,然后喝交杯酒。这时,窗外有人向窗口撒五谷杂粮,同时有唱喜歌的,叫“拉空吉”。过后,将新人推上炕。第二天设宴招待宾客,第三天新婚夫妇回到女方家,行回马礼,称为回礼。解放后,旧的陈规陋习已被废除,但有娱乐性的部分被保留下来。
黑河达斡尔族的民俗风情 旧时达斡尔族多用兽皮制作服装,后改为用布料制作。男人的长袍用狍皮或棉布制作,下摆左右开叉,外罩皮坎肩,腰束布带。夏天用白布包头或戴草帽,冬天头戴用狍子或狐狸头部全毛皮制成的帽子,双耳挺立。每逢喜庆场面,兽皮帽子还用貂尾、灰鼠尾等装饰。冬季戴皮制手套,手背上配有吉祥结或云卷形图案,腕部配项链形或绳索形纹饰,手指关节处配菱形或桃形图饰,十分精美。冬天脚穿“其克密”(与满族相同),夏穿软皮或布料制的鞋;女人也穿长袍,多用蓝色棉布制作,袖口、领口、下摆边缘绣有花纹,两侧对称,不束腰带,只有年节时才穿绣花绸缎长袍。冬季亦穿“其克密”,夏天穿白布袜、绣花布鞋。自清朝后期开始,随着汉族人口不断增多,并与之长期相处,其服饰逐步汉族化。解放后,只有在节假、喜庆之日才穿本民族服饰。
达斡尔族喜欢吃糜子米、小米饭及荞麦面条、荞麦饼、燕麦米粥。蔬菜与满族基本相同。肉食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不习惯吃炒肉。另外,还喜欢吃野生的柳蒿菜和韭菜花等小菜。节日宴会喜吃“七碟八碗”。
达斡尔族人住宅有草房、土房,均建在依山傍水处,每家自成院落。院中比较宽敞,有栅栏或板墙。庭院中有影壁,在大门右侧篱笆上立索罗杆子。房子有正房、东西厢房之分,正房是住人的地方,有的五间、有的三间或二间。房屋南、西有宽大的窗户,窗户用格木制成,外面糊纸。室内西屋为上屋,东屋为下屋。住人的屋一般有北、南、西三面炕,居住习俗与满族相同,西炕为贵,北炕为长,南炕为少。冬季取暖主要靠火炕和泥烧制的火盆。室内陈设简单。睡小孩的摇篮象一叶扁舟,似二三尺的凹型小槽,吊在房梁上,俗称悠车子。摇篮底部有各式的兽骨、鱼骨,摇起来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响声。
旧时达斡尔族的婚姻是靠媒妁之言,由父母包办。定亲时要彩礼,女方家要一头牛或一匹马。同时,要吃“萨林”,即男方在定婚时给女方送上酒肉,请亲友们共饮祝贺。结婚前一天,由新郎骑马到女方家接新娘,次日由女方组织送亲人员带着陪送的衣服、箱柜等物(达斡尔族嫁女主张陪送)到男方家,新娘或坐轿或坐车。到婆家后,新郎、新娘首先在院中摆好的香案前跪拜,以示成婚。拜后用红毡铺地,导入室内。在门口,新郎用一把新筷子挑起新娘的盖头;过门时跨马鞍子,表示新婚“快子”、“安子”。进屋后静坐半小时或1小时,称之谓“坐财”。然后梳洗打扮下地,招待欢宴的亲友。宴前,新郎、新娘给亲族长辈跪拜,长者赏礼物。第二天新人到祖坟拜祀,第三天新娘由家人带领在屯内认门,新娘给长辈装烟。7天内回娘家。解放后,婚俗中的繁文缛节已被革除,其仪式与当地其它民族趋于相同。
黑河鄂温克族的民俗风情 鄂温克族的饮食习惯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在游猎时期,主要食用各种兽肉、鱼类和山野菜。定居后,由于长期与达斡尔族、满族居住在一起,其饮食结构逐渐随从达斡尔、满族。解放后,饮食习惯受汉族影响较大,主食为米面,食油为豆油,蔬菜为当地所产的白菜、土豆、黄瓜、西红柿等。
鄂温克族的婚姻有父母做主的包办婚姻,早婚现象较严重;有的则由青年人自己自由择偶,中意后再请媒人出面,以缔结婚约。结婚之日,新郎要在女方家村外一里处搭临时帐蓬,等待新娘。结婚仪式在江边举行,参加者围成半圈,载歌载舞,纵情欢乐。入夜,燃起篝火,尽兴而归。新婚之夜,新郎在女方家过夜。第二天清晨,新娘按日出方向绕房三周方才出发。新娘到婆家后,男方家大摆婚宴。席间先由长辈祝婚词,然后青年人尽情歌舞,以助婚庆。宴毕,娘家拿出陪送嫁妆,婆家回赠礼物。之后,新娘要在娘家人陪伴之下,见婆家长辈,并拜祀祖先之神,婚礼仪式方才结束。解放后,由于与汉族杂居,其婚俗逐渐趋于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