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荣敏
摘 要:教学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高校教师的角度,阐述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执行者,从选择合适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加强师生间的课后联系沟通、确定考核形式等方面着手,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71-02
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业务。教学是高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主渠道,是学生接受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成效直接影响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的认可度。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科研型大学转变的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一个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三方面的统一,其中教学过程质量包含了教学活动本身和学校教学管理两方面的运行质量[1]。高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本身的主要执行者,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方式等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纷繁多样的教材品种,选取合适的课程教材不仅仅是教材科(处)从事教材建设和管理工作者的主要工作,也是摆在任课教师、教研室、各学院(专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选取教材时,任课教师必须从课程类型、教材内容、讲授对象的层次、教学课时的长短、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出发提出合适的教材。任课教师提出合适教材后,教研室还需要共同讨论,严格把关,最后由学院(校)审核确定。这种严格的三级管理模式是保证课程教材选取质量的关键,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教材随意选取带来的种种弊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二、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所学课程内容陈旧,更新速度跟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所学与现实应用严重脱节,一直是被教育界专家学者、用人单位和广大学生所批评的重点。教材内容的理论性与实用性、时效性与先进性是选用教材所考虑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个学科总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伴随着学科的发展,教材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整个内容体系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有部分内容的补充和修订,出现了所谓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如果出现了最新版本,就必须按最新版本讲解和学习,避免课程内容陈旧落后。
选定教材后,一方面要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课堂讲授,另一方面需要突破教材内容的限制,灵活穿插和补充一些其他参考书或网络资源中比较好的部分[2]。有些学科的基本理论可能几十年没有很大的变化,但新技术和新方法却在不断涌现。课堂教学内容必须在讲授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补充与本学科相关的技术进展动态和趋势,使学生既能掌握基本理论与方法,又能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了解学科前沿,适应现实应用的要求。
对于一些工科课程,可能涉及标准、规范、规定等内容的更替变化。作为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及时了解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知识的更新。特别是教材中涉及设计规范部分的内容,可能在教材编写时采用的是当时运用的规范条文和技术标准。但在授课时现行的规范是新修订的。显然,授课时就不能再按旧的规范进行讲解。无论是教师或者是学生都必须养成按新规范进行设计、讲解和学习的习惯。
三、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掌握着课堂的节奏,引导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决定着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到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视频技术的应用,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着教学外部硬件条件和内部软环境的变化。
新技术的应用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方面给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诸多便利。诸如丰富的网络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也存在课件文字太多、页面转换太频繁、重点不突出、教学目标不明确等诸多弊端。课件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和工具,使课堂教学更加思路清晰明确,重点突出。但课件不是教师备课和教学的全部,重点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改变了而教学思想和理念仍停留在原来水平,两者之间自然会产生明显的沟壑,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突破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思想的约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锻炼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在新形势下对每一位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大多数情况下任课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教材的顺序和内容,平铺直叙地讲授。如果课程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较广而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自主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也就谈不上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此时任课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东西从专业角度引入和深入分析,从实际生活到专业理论再到工程实践应用。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枯燥的专业知识原来离现实生活这么近,自然激发他们深入了解和探究的兴趣和动力。
四、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
根据课程性质选取合适的课堂教学形式是任课教师面对的一大难题。对于教学人数比较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类的大型课堂,任课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梳理和融会贯通,使学生能理解和学会利用已有学科知识,搭建起自身的知识框架,使他们零散的知识结构逐渐系统化、完整化。对于教学人数比较少的专业选修课类的小型课堂,任课教师要注重和增加师生互动以及课后的交流沟通,投入更多的教学精力,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选课者学习的精力更加集中,学习效果更好。endprint
任课教师在授课时应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接受。在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明确,但大多属于被动学习类型。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出现了暂时的模糊性,甚至失去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且学习方式由被监督式学习变为自主探索式个性化学习。这种变化要靠互动式课堂教学来实现。
教学互动就是要让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师生主体的交互作用,实现师生之间知识和情感的顺畅交流[3]。课堂互动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任课教师。工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任课教师授课时如果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的满意度就会很低。这就要求理工类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适当加入互动环节,实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增加自身语言的幽默感知力、展现个人魅力外,授课技巧的运用、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引入合适的科研内容使之成为教学辅助案例等等,都是提高课堂听课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任课教师授课内容与方法的改进又直接取决于学生反馈机制是否健全。只有让教师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点、亮点、特点和弱点,才能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
课堂互动的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如果学生没有任何学习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即使教师再努力,也不可能把学生将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都教给他们。教与学只有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互促、互为欣赏与互为满足,才能产生理想效果。学生们习惯于听课,只是把自己放在听的地位,主动去参与的习惯很低甚至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对任课教师设置的互动性环节置若罔闻,没有任何回应,置任课教师于自问自答的境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需要不断培养,努力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公,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加强师生间的课后联系沟通
“上课就来,课后就走”的模式及有限次数的点名使很多教师和学生互不认识的现象司空见惯。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很少,仅仅只是某学期某门课程的一名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课后时间无限,应该加强师生间的课后联系沟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电子邮件、短信、飞信、微信、微博等形式是师生间联系沟通的重要途径。任课教师应尽可能跨越师道尊严的障碍,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成为他们成长路上重要的良师益友,解答他们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所有困惑。现在很多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这一措施能够很好地弥补师生间交流沟通少的不足,至少打开了一扇师生间沟通的窗户。网上教评也是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后联系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网上教评,任课教师可以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六、运用多样化的课程考核形式
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根本。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常用的课程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等形式。不管什么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课时逃课,寄希望于考前划重点、考前突击等对策对某些课程可能有用,但也都只是暂时的,最终糊弄的还是学生自己。
大多数课程的最终成绩由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一般要占到20%~30%的比例,包括作业情况、上课情况以及课堂表现等。很多课程存在平时成绩比重小、期末考试成绩比重大[4],平时成绩确定主观性强,难易定量化、不易操作等弊端。合理确定平时成绩需要任课教师和院系认真对待,寻找一个适当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珂慧,解川波.影响高校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J].时代教育,2014,(1).
[2]张子选.关于我国高校教材选取和更新的几点建议[J].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3,(11).
[3]林茂.加强高校课堂教学互动的探讨[J].高教论坛,
2010,(9).
[4]沈振华.关于高校学生成绩比重改革的几点建议[J].黑
龙江科技信息,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