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琴
综观整个九年级化学,微观化学部分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习化学的分水岭,微观世界看不可见、摸不着,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成为学习化学的一座山。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深有感触,现把几年来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一、微观化学内容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版初中化学,微观部分主要集中于第三单元和第四单元的课题四,主要内容为:分子和原子、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元素名称及符号、化学式与化合价等。知识点环环相扣,每一部分知识的短缺,都会给后面的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
二、初中化学微观部分难学原因分析
1.微观化学看不见,摸不着
如原子的内部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体育场,原子核只相当于体育场中的一只蚂蚁,虽然比喻非常形象,学生由于想象力不够,仍然不能理解原子的结构。微观的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学生理解起来就较困难。
2.理论性较强,枯燥无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相对原子质量为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除以C-12的1/12,学生总会问为什么选C-12作标准?为什么是一个原子的实际质量除以C-12的1/12等,经过多次解释学生多数理解不了,由于知识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有难度,感觉枯燥无味。
3.抽象难以理解
化合价是重要的化学语言,化合价的定义为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示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时的数目。这一定义很抽象,老师无法给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化合价,怎样让学生理解?诸如此类的知识,还有电子层、核外电子排布等这些抽象的知识,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座山。
三、初中化学微观部分学习策略
1.使用模型法,探寻化学微观世界
在化学的微观世界中,模型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理解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实质时,可以用分子球棍模型增加直观性,先把两个水分子的球棍模型展示出来,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通电分解即把两个水分子分解成四个氢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构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分子,这即为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通过球棍模型可以非常直观地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让学生非常轻松地接受。
2.通过实验,探索化学微观世界
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实验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实质。
在学习分子运动时,可以用铁丝扎成一棵”铁树”,在”铁树”上固定一些沾有酚酞的棉球,用大烧杯盖住无现象,然后把盛有浓氨水的小烧杯放在大烧杯下,会看到”铁树”自下而上逐渐变红,甚为壮观,取出”红树”轻轻摇动,一会儿”红树”变成”白树”,再次放入大烧杯下,”白树”又会自下而上变成”红树”,可以反复多次实验。为什么树自下而上逐渐变红?从大烧杯中拿出后红色消失?这都为解释氨分子的运动提供了依据。
3.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化学微观世界
教育心理学认为,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从图、像、音、影、文字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微观教学。
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时,事先编好动画软件程序。讲课时,让学生操作按钮,模拟电子运动状态的画面一幅幅地展示,由少到多,由稀到密,最后得出电子区域运动的结论。动态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就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4.发挥想象力,勾勒化学微观世界
想象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牛顿的想象让他从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学家,蒸汽牵引机的发明者瓦特就是通过想象获取的灵感,想象的意义深远而深刻,作为当代的教育者,切不可忽视其意义,离开想象的教学可以说寸步难行,近年来,我国非常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想象力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一条捷径。
如:在学习完原子的结构后,给同学们布置一项作业《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勾勒出属于自己的原子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教学的目的。
5.反思小结,体验探究微观世界的成功
小结可对微观知识进行整合,找出它们的内部联系,还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进步和不足,发现知识的不足不处,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明确努力的方向,在学完本部分知识后,学生画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图,可以把散乱的知识点变成知识线甚至知识网络,达到对微观知识的巩固与提升。
总之,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一样真实而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样性的学习策略化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微观化学知识,达到我们所要的教学教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