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我们学校实施的“以教导学”框架下的多模式高效课堂,其核心是以教师为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施,学生的“学”要依靠教师的导来进行,既把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又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实现真正的务实高效的课堂。
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是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只有弄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论基础,才能增强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一原则的自觉性,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主导,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这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互相促进。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是充分发挥,就越能保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越是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越能体现教师
但是,就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说,教师的教只是外因,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善于学,才是内因。“教得好”这一外因,只有通过学生肯学、善学,也就是“学得好”这一内因,才能起作用。否则,只有教得好的一面,而无学得好的一面,教学仍不能奏效,从这个角度说,学生的学占着主体地位。教与学的理想结合,就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以教导学,夯实“四个基础”
(一)突出目标的整合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系统整合。前两类目标是显性目标,可以量化、具体化。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责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等。这类目标是隐性目标,是一个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全达成而需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同时,它必须渗透在前两类目标之中才能实现。其次,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整合。由于教学目标是师生立足于当下基础、依托于教学活动指向未来时空的一种结果,因而,它一方面是对学生未来成长情况的预设,另一方面,又给具体教学活动留有生成性空间。这是着眼于两类目标的生成性整合,强调的是生成性,亦即两类目标的整合必须置于教学活动之中才能完成。
(二)夯实“四个基础”
1.夯实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定律、公式、原理,学科知识的积累及学科素养;帮助学生寻求方法,实践归纳、概括、比较等方法,从中发现知识的形成规律和发展规律,总结特征,概括重点,形成知识网络;注重知识拓展性运用等。
2.夯实基本能力,一是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包括观察的仔细、注意的集中、记忆的切实、思维的活跃与想象的丰富;二是以操作能力为突破,包括动脑能力与动手能力;三是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统领,包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等。
3.夯实基本思想,指对所学学科思想的知晓、理解、掌握与运用。
4.夯实基本方法,包括一般性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笔记、听讲、思考、复习、实验、调查、作业、考试、自我监控等方法的科学与个性化;学科学习方法,例如物理学科从教材的编写,认知过程: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法→抽象出物理概念或归纳发现物理规律→导出物理量计算公式→规定物理量单位及其它单位→介绍物理量的测量→计算举例或分析、解答有关问题、现象→生活和技术上的应用。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1.课堂必须是多数学生甚至是所有学生参与的课堂。也就是说,大多数甚至所有的学生确确实实参与了活动。而不是整堂课只是几个性格外向思维活跃的优秀生配合老师,而其他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课堂的节奏疲于奔命或者干脆木然的坐在教室里,整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互动频繁,实际上是低效的,因为课堂里大多数学生无所得。有些课堂,在小组讨论中经常出现少数学生侃侃而谈,其他人无所事事,甚至说说闲话,这样的课堂看似体现合作探究的精神了,这堂课依然是低效课,因为它广度不够。课堂在学生参与的同时还要有参与的深度(学懂—掌握—迁移—探究—创新)即学生参与的程度。
2.教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对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爱好程度而表现出主动参与和被动参与。启发激趣,让课堂变得生动。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的问题没有任何兴趣,那他就不会有什么学习效率。有了兴趣,还会萌发创新意识,而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无穷无尽的兴趣,又再次促进创新。兴趣越浓,学习的效率就越高。其实从老师的角度看,激发兴趣的因素是很多的。如,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因素,课堂中插入电教媒体等手段,改变学习形式等,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让课堂变得高效。
(作者单位:辽宁锦州市第八中学)
(责任编校:周世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