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军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而影响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高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此课程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系统知识的入门课程,是职高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施项目教学可以更好的学习计算机。
一、精选教学内容,夯实基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面很广,它包括计算机硬软件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网络知识、病毒防治等方面的内容。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一般先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最基本的Word与文字处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部分。学习Word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编排一个包含文字、图形、表格的文档的能力,重点介绍文字的录入和简单编辑、表格的插入与简单编辑、图形的插入与简单编辑以及页面的简单设置。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利用菜单上的“格式”和“表格”菜单项完成文字、段落、表格、版面设置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编排出精美的版面。学习Excel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设计制作出含公式运算的电子表格;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电子表格文字、数据的录入和编辑,运算公式的录入与运用,表格的编辑等内容,并通过与Word的表格制作与使用相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表格的基本使用方法。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挖掘潜力
1.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因教学手段落后,往往很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实验,大多数在现实环境很难实现或无法实现的实验项目,都可以用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形式,模拟实验全过程。借助有关的教学软件,学生也可以随时在电脑上“重温”实验过程。这样不但节省实验经费,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体性教育,是适应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被动视听功能与计算机主动交互功能有机结合,产生出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按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和教学模式。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导向、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3.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不同资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水平、知识能力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理解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必然的差异。传统的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全体学生采取一个标准、一种模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这一方面抑制学生的智力发展,另一方面使后进生学习感到吃力,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对教学信息进行组织管理,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
三、加强上机实践,提高探作能力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实验手段,加强学生的上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好途径。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利用计算机的硬件设备,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外部设备的连接,如果有条件可让学生动手进行硬件的连接实验,这比理论课上口头讲解要生动得多,学生也容易理解。对于软件的操作,可以设计一个小题目并演示最基本的操作方法,让学生自主发现使用其他的方法。在学习每一个软件的基本操作后,应根据这个软件的特点设计一个综合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操作技能。
四、完善测评方法,巩固教学效果
利用计算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科学评估,不但能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推动的作用,而且还与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相辅相成。多年来,对计算机基础教学都是以讲为主,以操作为辅;考试以笔试为主,其他考试为辅,这样的考试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
而采用“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为主、以讲为辅,以上机实验为主、上课辅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能大幅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考试过程中,尽量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操作中完成考试,真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这种考试方法对学生平时上机做实验起到了促进作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总之,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氛围,教师只起引导、启发的作用,不但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课时少、知识点多、实效差、与实践应用相脱离等问题,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力。它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补充,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