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以沈从文小说《三三》的英译文为例

2014-12-11 22:57:43◎孟
参花(上) 2014年8期
关键词:三三戴乃迭源语

◎孟 超

汉英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以沈从文小说《三三》的英译文为例

◎孟 超

文化负载词是文化中特有的词组和习语,很难出现在另一种文化中。东西方传统文化有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本文通过对沈从文《三三》英译本的探讨,总结其规律性。

《三三》 文化负载词 翻译研究

一、引言

文化负载词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缺少相应的认知环境,目的语读者很难理解,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描写出原文语境,又要明白无误地传达给读者。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候,必须具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在翻译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很大的文本时,更应该明确这一点,这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戴乃迭翻译《三三》英译本为例,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展开深入的探讨。

二、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

1.文化负载词的定义与分类

在涉及文化负载词的分析之前,都有必要先给出文化负载词的定义。文化负载词,不仅指日常生活中具体使用的词汇,还涉及了一些与文化、社会有关的意向。根据莫娜·贝克的观点,“具体”文化词汇定义如下:

源语可能表达目的语文化中完全不熟知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有一个是抽象还是具体的问题,它可能涉及宗教信仰、

社会习俗、食物种类等。这些概念通常被称为“文化具体化”(21,我的翻译)。

尤金·奈达,20世纪圣经翻译的先驱,并且率先提出翻译的动态对等理论,在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他对文化也进行了分类。在对《三三》的分析过程中,笔者选取了奈达对于文化的五类划分,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风俗文化能够恰如其分地分析本文。

2.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文化对于语言的影响也是内在的、不可避免的。翻译文化负载词能够很好地向目的语国家的读者传递源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生态文化和风俗文化。翻译是在不同文化间的双向交流活动,如果一个人没有听懂说者的意思,交流就失去了意义,这就是人们为什么需要翻译,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从事翻译的人员,为的就是交流要有意义。文化负载词反映人们的思想与观点,这些思想观点确保人们能够准确无误地交流沟通。翻译不仅仅是让人们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进一步理解他们所接受的另一种文化。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这从理论上替代了语言形式,因为在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文学的翻译需要更加复杂的转换。在《翻译、历史和文化》一书中,苏珊·巴内特和勒费弗尔指出文化差异意识可以被理解为“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

文化翻译概念的形成是极其复杂与微妙的,文学文本是文化翻译的最佳范例,翻译是信息的转换,而不是借助身份和相似性抽象出来的。在本质上,翻译在文化交流上是施动的。这与当代的写作是相呼应的。在《三三》里就有对下句的翻译:

往下看,夹溪有无数山田,如堆积蒸糕。

对该句中“蒸糕”就进行了准确翻译。在文化范畴里,有些东西很难阐述清楚,尤其是中国特有词的翻译,这里就涉及了文化负载词“蒸糕”的翻译,这种食物在西方国家并不多见,通过戴乃迭的翻译,英语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倘若兴趣被激发,他们会继续研究中国,有利于中国文化传播。

3.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

文化负载词首先让人们想到的问题是由于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文化是否可译。卡特福德指出源语文本的情景特点,源语中的情景很可能在目的语中出现完全缺失。然而,巴内特曾批评这种观点:“卡特福德从不同的假设出发,因为他对语言与文化的动态本质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所以他的文化不可译性概念就是不可行的。”

有时候源语言真是很难翻译,但是我们可以运用某种形式来替代,译者总是能够找到某种方式来翻译这些文化负载词,这里译者没有完全按照原文翻译,但是仍然传达出原文意义,这就是译者的技巧,也说明文化词的可译性。

结语

戴乃迭根据源语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内涵、色彩和功能,成功地将沈从文的《三三》翻译为英文,因此沈先生在母语为英语的国家中也享誉盛名,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将中国文化传向了世界,可谓文化词的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功不可没。

[1]陈君铭. 语义意义与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02:69-72.

[2]胡赛月,何漂飘.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文化负载词翻译[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04:155-157.

[3]王丽慧. 文化等值视角下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63-65.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 姜鹤)

猜你喜欢
三三戴乃迭源语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34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运用“三三”工作法激发支部工作活力
注重党员“三三”品牌建设 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报道看浙报集团媒体融合的“三三”路径
中国记者(2016年2期)2016-05-25 17:00:5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三三”法
发愤抒情,以情译诗——杨宪益、戴乃迭《楚辞选》英译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