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兰
《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类反思
◎杨桂兰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引领了美国文学创作方面的新潮流,被称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短篇小说集《九故事》是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后的又一力作,其中收录了作者创作的《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就在跟爱斯基摩人开战之前》《笑面人》《特迪》等九部短篇小说,被公认为世界当代经典短篇小说集之一。在小说集《九故事》中,作者运用其特有的文学语言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想象的刻画,尤其是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早熟、敏感的青少年形象。这些孩子拥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对于世界和人生也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对他们进行详尽、细腻的描述来向读者展示青少年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不同,从而对人类、人类成长与发展、社会发展、伦理道德进行深刻的反思。本文正是通过解读《九故事》中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探索作者对于人类、生命的等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突出作品的主题;通过对人物性格、行为等方面特点的描述来串联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早在其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的人物形象,并通过霍尔顿•考尔菲德这一人物形象来展现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在短篇小说集《九故事》中,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同样注重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希望可以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小说集《九故事》中,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还塑造了很多早熟的青少年的人物形象,每一个人物都因为所处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的不同而拥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常常会有一些不被人理解的,怪异的行为,而读者又恰恰是从这些行为中得到了重要的启示。
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集《九故事》并非只是九个短篇小说的单纯的集合,而是将九个短篇组成一个充满寓言性的整体。在小说集中,作者对小孩子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准确的塑造,从而将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进行对比,以此来揭露和批判成人世界的污秽不堪,同时阐述关于生命的人生哲理。例如,《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中,青年西摩最后自杀,其对于生命、生活的希望都与小女孩儿西比尔有关,西比尔就像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当西摩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纯净,并且无法继续容忍时,只能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希望以此来得到解脱。而在《特迪》中,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笔下的孩子却是因为拥有超于常人的智慧和领悟力,先于其他孩子看透了未来将要面对的成人的世界,而在最后选择接受自己所预见的死亡。
在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九故事》中,小孩子远比大人们要智慧,小孩子们的世界里存在着诸多的“可能性”,而成人的世界中却因为充斥了太多社会约定俗成的“伦理道德”而变得死气沉沉。评论家布拉德伯利所著《美国现代小说论》一书对《九故事》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作者)把儿童的世界看成是真实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则只是一个正从内部毁坏的、把人类之爱永远牺牲于卑劣的肮脏处所。”《九故事》中早慧的特迪也表示,“他们似乎无法按我们的本来面目来爱我们”。在《九故事》中,这些早熟又敏感的孩子在用他们的方式来逃避、排斥成长,他们因为成长而不安,成人的世界让他们内心充满恐慌。
综上所述,在小说集《九故事》中,作者杰罗姆•大卫•塞林格通过对小孩子的性格、行为等方面进行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作品中一系列早熟、敏感的青少年人物形象,并以此来突出作品的中心主旨,表达自己对于所谓的成人世界的不满和鄙夷。与此同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安排、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杰出表现也为我国文学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启示。
【参考资料】
[1]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九故事.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1
[2]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弗兰妮与祖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9
[3]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青岛出版社.2004.5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