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文
浅谈现实语境在交际中功能的实现
◎刘 文
语境就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它对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语义的理解以及交际的顺利进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境会面临是否被认知或者是否被准确认知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了现实语境的概念,并且论述了现实语境在交际中功能的实现与语境的显隐程度、言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各自的主观语境以及话题关联度有关。
现实语境 显性语境 隐性语境 主观语境 关联度
近20年来,语境研究作为语言学的热点之一,已经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语境就是语言交际的环境,它对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语义的理解以及交际的顺利进行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是否所有的可以作为语境考虑的要素都在起作用呢?
关于这一点,人们通常认为,只要这些语境存在,各种类型的语境就会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语义合成中,然后又自然而然地被综合到言语交际双方的表达和理解中去。但是从实际的言语考察来看,事实并非如此,这可以说是一种错误的感觉和认识,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真实存在的语境被认知与否的问题。
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真实存在语境没有被说话人或听话人意识到的情况。举例来说:
某君赴宴迟到。匆忙入座后,一眼就看见一盘烤乳猪在自己面前,于是大为高兴地说:“还算好,我坐在乳猪的旁边。”话已出口,才发现身旁一位胖女士怒目相视。他急忙陪着笑脸说:“对不起,我是说那只烧好了的。”
——转引自《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上述例子中,那位男士正是没意识到身旁胖女士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意识到语境的存在而闹了笑话。
(二)真实存在的语境被认知准确与否的问题。
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不仅存在没有被认知的情况,还存在认知准确与否的问题。比如有这样一则校园小幽默:
某晨,A君过女生宿舍。见一漂亮女生在窗前向自己一挥手,然后含羞转身而去。随后几日皆如此,A君窃喜,邀出女生:
“作为男生,我应该主动一些。”
“啥意思?”
“频频向我挥手暗示,我好感动。”
“哦!误解了,那是我向窗外扔梳头时梳下的碎发。”
“……”
——转引自《现代汉语语境研究》
在这则故事中,那位女生根本没注意到A君的存在,所以就这位女生来说,A君作为语境是没有被认知的,而A君之所以认为漂亮女生对他有意思,是因为他对那位女生动作的误解,也正是A君对语境的误解,制造了这则幽默的笑点。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可以知道,在具体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只有被意识到的语境才是真正起作用的,我们给其命名为现实语境。现实语境是人们在具体交际中意识到的语言环境,它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现的。这种语境也只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必须是交际双方意识到的语境内容。因为只有这种语境内容,才能现实地进入人类交际过程,其意义才能被综合表达和理解。在这里,聪明的人会意识到,当语境一旦被交际双方所意识成为现实语境时,语境本身就已经成为一种表达手段了,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达到交际目的的实现。那么既然语境如此复杂,那现实语境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又是如何被实现的呢?我们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条件有关:
(一)与语境的显隐程度有关。
真实存在的语境可能被认识到,也可能不被认识到,也就是说作为语境的各个要素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显性语境容易被认识到,容易被综合在语义中进行表达和理解。这是因为显性语境是指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语言环境,它客观上凸现了语境的作用。比如说:
在KTV唱歌,同学甲对负责点歌的同学乙说:“帮咱老师点一些经典老歌。”同学乙说:“好的。”并点了一首《康定情歌》。
在这里,同学乙之所以能准确无误地理解甲说的话,是因为甲明确地说出了“老师在”这个语境,客观上强调了这个语境的存在。
反之,隐性语境则不容易被察觉,因为隐性语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没有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它只是在客观上以其自然形式参与交际过程。所以在交际中也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说:
一次单位组织去法国旅游,我的同行者中有一位同事姓吕,在戴高乐机场,负责换登机牌的法国小姐看了护照以后很好奇:“先生,您真的姓LV吗?”
——摘自《读者》2010年第14期
在这个例子中,负责换登机牌的法国小姐并不知道中国“吕”这个姓翻译成英文正好就是“LV”,并且身处“LV”的故乡也使她的意识中只知道“LV”是一个奢侈品牌,这些隐性语境,促使她在接收信息时出现了误读。
(二)与言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各自主观语境的不同有关。
主观语境是交际者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内心经验,形成的一种观念形态上的语言环境,包括交际者的身份、地位、知识结构,世界观、人生观等。主观语境中有很多因素是可控的,交际者可以根据交际目的、交际客观环境的不同而对主观语境进行调节,尽量发挥它们的积极作用而减少消极作用,以期更好地促成交际的顺利进行。还有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同学家里做客,中国同学的父亲非常热情地接待这位外国友人,并热情地询问他:“今年多大了?”“你是哪个国家的?”“你父亲、母亲是干什么的?”这位外国留学生听了感到很不是滋味。
上述中国同学父亲的问话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是正常不过的,并且会欣然回答这位父亲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正体现了同学父亲的热情好客,而对于一位外国留学生来看,则会感到十分不悦,在他看来,这些问题可能已经侵犯了他的隐私。这正是由于不同国家人们文化心理的不同而造成的尴尬。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一位化学家与另外一个化学家的谈话中涉及到“钼”这个元素时,肯定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而如果是一位化学家与一个初中生的谈话涉及到“钼”这个元素时,就要解释半天。
(三)现实语境在交际中功能的实现还与语境的关联度有关。这也就是说交际内容与语境关联度越大,就越容易激发交际双方意识中对语境的认识,交流也会越顺畅。否则,会让交际双方感觉到不知所云。有这样一个例子:
太太在厨房里炒蛋,他丈夫突然冲进来。
“小心!”他大叫,“小心!你一下子煮太多东西了!赶快炒!快点!奶油要多加一点。蛋都快要粘锅了,小心点!现在再炒一次,小心点!快快快,你疯了,是不是?别忘了加盐,你每次都忘记!”
太太转身问:“你究竟发什么疯?”
先生心平气和地答道:“我想让你了解一下我开车时的感受。”
——摘自《读者》2010年第14期
例子中丈夫之所以在厨房指手画脚,是因为他将妻子炒菜与他开车关联起来,想让妻子了解他开车时妻子指手画脚的感受,而太太之所以骂他丈夫“你究竟发什么疯”,是因为她没有意识到这种关联性,丈夫的指手画脚也没有激发起妻子对这种关联性的认识,所以才会出现她这种不知所云的状况。
总之,要使现实语境在交际中得以实现,交际者就必须把语境凸显出来,使之成为显性语境,或者对自身的主观语境进行控制,以期达到交际的目的,或者是说话人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唤起听话人大脑中与谈话内容相关联的精神意识内容,建立起这种关联,交际也就能够顺利进行了。
[1]韩宝育.语言与人的意义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王建华、周明强、盛爱萍.现代汉语语境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李祥.语境中人的主观因素[J].文教资料,2010(10).
(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