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汇涓
贾政
——一个孤独的正统者
◎王汇涓
本文重新定位贾政在贾府中的坐标,重新解读贾政的文学形象:贾政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是一个孤独的正统者。
贾政 正统者 孤独 尴尬
长期以来,对贾政的评价十分两极化:赞扬者认为他是“忠臣、孝子、贵族大家庭的家长”(曹毓生)“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贾穗)[1]‘否定者认为他是“贾政者,假正也,假正经的意思”。[2]笔者认为这些都有失偏颇,他是真的正经,绝对不是“假正经”;他虽然是那个社会的正统者,但也同时是那个社会的尴尬者。贾政的身份很多,比如:皇帝的臣子、政府的官员,贾府的老爷等等,本文仅试着从“贾府的老爷”这个角度切入,结合《红楼梦》具体文本,突破学者们极端正面或负面的尴尬批评语境,重新定位贾政在贾府中的坐标,重新解读贾政的文学形象。
贾政曾经做过一个“砚台”的谜语,内中有句:“身自端方,体自坚硬。”(22回,下引《红楼梦》原文皆出自《红楼梦》庚辰本,不一一注明)《红楼梦》中的谜语往往“和人物形象相吻合”[3],在作者心目中,贾政就是如砚台般“端方”。他从小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儒家的科班教育,加之“来往诸客屏侍座陪者,悉皆才技之流”(18回),算得上是贾家“一个忠实正统主义者”[4],是一个最标准意义的读书人。在妹夫林如海眼中,“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 (3回),所以,当林如海想推荐女儿的老师贾雨村的时候,毫不犹豫迈过了地位更高、世袭荣国公的大舅兄贾赦,直接选择了他。贾政也果然不负所托,不仅为雨村推荐官职,而且就此和雨村结为好友,大观园题咏的时候,贾政是惦记着“将雨村请来,令他再拟”,希望雨村参加自己家的文章盛事,而恰恰就在这次游玩中,“有雨村处遣人来回话”(17回)窥一斑而见全豹,从一来一往中可见贾政与贾雨村平日里彼此看重,往来不绝。贾雨村是知名的才子,他与贾政的交好可以看做出于对贾政的了解和对林如海评价的认可。的确,和一味好道对家中大事都可以置若罔闻的贾敬相比,和 “作什么左一个小老婆右一个小老婆放在屋里”(46回)的贾赦相比,和“听见两个姨娘来了,便和贾珍一笑”(63回)内有无限隐情的贾蓉父子相比,和国丧家丧之中偷娶尤二姐的贾琏相比,甚至和 “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3回)的宝玉相比,贾政都更符合封建社会的规范,在贾府的这群老爷少爷中,他是一位难得的正统的儒家继承人。
贾政对贾家的这些男人们是颇有点规劝之意的,可惜有行动而无实际收获。贾珍为可卿丧礼用了豪华棺木,只有贾政规劝,可他的理智在和贾珍的对可卿情感的拉锯战中,自然出于下风。
他的亲兄长贾赦和他的思想更是格格不入的,面对贾环所做的诗词,贾政骂他 “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75回)。平日里不多言语的贾赦此时估计是多喝了几杯酒,否则也不会出言冒撞,惹得贾母疑心,不趁头讲出那个偏心的笑话了。贾赦公然与贾政唱起了对台戏,对他的所谓的“规矩”暗暗敲打:“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所以我爱他这诗,竟不失咱们侯门的气概。”借着贾环隔山打牛,讽刺贾政“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大约贾赦不会忘记贾政官职是靠着父亲上了遗本,皇帝体恤先臣而额外赐给的。在贾赦看来,这个和自己一样得了父母好处才做官的弟弟天天摆出标准读书人的款儿,天天谈什么“规矩准绳”,是相当可笑的,于是借薄醉微醺之机,嘲弄他就是那“多费了功夫”“弄出的书呆子”,甚至刻薄地说出贾政对贾环的批评失了“侯门的气概”。这看似玩笑的语言里实际上抒发了贾赦很多年来对贾政积蓄起来的不满,是二人关系的真正揭露,贾赦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贾政还要对兄长规劝,恐怕总是白费力气。
贾政在两个儿子面前,都是不可亲近的严父形象,宝玉对他是能躲则躲,走路都盘算着绕开他:“再或可巧遇见他父亲,更为不妥,宁可绕远路罢了。”(8回)听说贾政叫他,全家人都为宝玉捏了一把汗:“袭人正记挂着他去见贾政,不知是祸是福”“那林黛玉听见贾政叫了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26回)父子关系在他人眼中恶劣如此,可惊可叹。不仅宝玉如此,贾政的另一个儿子贾环也是如此,见了父亲,则是立刻“唬的骨软筋酥”(第33回),在别的事情上并不投缘的兄弟两个在对待父亲的态度上,却难得的一致,当然,这是令贾政最为尴尬的一种一致。继承了贾政这位读书人正宗衣钵的估计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的儿子贾珠,一个是贾珠的儿子他的孙子贾兰。可惜,贾珠早逝,贾政希望成空,贾兰尚小,尚不能成就气候,
在贾府中,正统主义者贾政尴尬孤独,寂寞独行。
[1]任明华﹒红楼男性[M]中华书局,2006, 41页
[2]俞平伯﹒读红楼梦随笔[M]香港大公报1954年1月1日至4月23日
[3]刘耕路﹒红楼梦诗词解析[M]吉林文史出版社,13页
[4]任明华﹒红楼男性[M]中华书局,2006, 57页
(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 姜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