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莹郭霞
(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经过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和研究领域近三十年的讨论、研究和实践,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之一。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担负起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目前,从高职高专到本科,乃至研究生阶段,均出现了跨文化交际课程。经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14年4月,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课教材已出版超过50种。尽管这些教材各有不同,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均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大篇幅的讨论。可见这一课程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密切关系。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课中的具体课例为基础,探讨如何在协作学习模式下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敏感度和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这一概念从不同侧面进行了论述。Ruben(1976)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至少七项内容;Kim(1991)提出了一个以适应能力为核心的更为系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观。Dodd(1995)综合前人的观点列出了一个多达二十余项的单子;Perry和 Southwell指出(2011:455),许多学者都曾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术语下过定义,虽然没有一个定义被普遍接受,但是学者们所下的定义和所作的理论概括都承认跨文化能力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恰当地交往的能力。在跨文化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成分已达成一定共识。虽然措辞不一,但所包含的要素可归纳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 (技能)三个层面的能力(Imahori&Lanigan,1989;Byram,1997;Earley&Ang,2003;Lustig&Koester,2007;贾玉新,1997;毕继万,2005;张红玲,2007)。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逐渐成为我国英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和要求之一。这一趋势,在我国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和专业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中有明确体现。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提出了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有关英语专业规范的介绍也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与海内外人士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胡文仲教授(2013)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并非一门或几门课程就能完成,它必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外语专业的诸多课程都需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教”。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协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CL)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形式。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及相互合作的态度,对同一问题用各自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 Johnson et al.(Johnson,1999)将协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分为五个部分:(1)积极的互相依赖;(2)面对面互促交流 ;(3)个人与小组的职责;(4)人际与小组交流技能;(5)小组组织工作。
这种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践、个体责任、资源共享和社交技能等。协作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形成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培养良好沟通及对差异的包容能力。从某种程度说,协作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培养交际能力的途径,将其运用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可谓相得益彰。
如前文所提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包含的要素可归纳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三个层面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就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所必需的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技能)。
这里笔者以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几则课例为基础,探讨一下如何在协作学习模式下从认知(知识)、情感(态度)、行为(技能)三方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跨文化交际认知(知识)的培养
区别于英美文化概况等文化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的认知(知识)并不只局限在对异文化的政治经济状况、宗教传统、风俗习惯等知识的了解,也不仅限于让学生获得某一文化中的具体事例和具体的行为方式。而是让学生能学会从自己的文化视角观察、理解和分析任何一个新文化现象,培养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敏感性和理性的跨文化意识。正如许力生所说(2000),我们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和跨文化教育常常脱离中国文化的背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沟通需要交际双方都能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同时又能够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所以,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第一步。
基于这一理念,在讨论跨文化交际领域主要理论体系——各种文化价值观体系和行为模式体系的理论的章节中,笔者将学习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从自己的文化视角去观察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用这一认知框架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和分析。具体教学过程为: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共同讨论教材价值观理论内容,如Edward T.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high-low context cultures)、Hofstede 的文化维 度 (cultural dimensions)以及Kluchhohn的文化取向(cultural orientations)。在交流对理论理解的基础上,由教师提供一系列子主题:言语行为中体现的价值观差异、人际关系中体现的价值观差异、教育模式中的价值观差异、广告营销中的价值观差异、同一文化价值观的动态变化等。各小组选择一个子主题进行课外小组调查。借用互联网信息分享,小组成员通过内部分工完成相关视频、文本材料的搜集,分析显性现象下隐含的隐性价值观差异。并将各自的调查综合,用PPT形式在课上汇报。各小组互相就各自汇报内容做交流。
团队的合作使学生加深了对价值观差异的了解,增强了识别差异的意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对自身文化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同时在协作学习模式下,小组成员有各自明确的分工,又在此基础上相互积极地依赖,锻炼了合作技巧、沟通技能等。
2.跨文化交际情感(态度)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态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否愿意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仅仅愿意交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态度去交流。外语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态度是指对待持有与自己不同价值观念、遵守不同行为规范、采用不同意义系统的人们的态度。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现在的学生被大量西方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所包围。跨文化交际课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文化差异,还应引导学生持有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
出于这一目的,笔者在进行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刻板印象(stereotype)和偏见(prejudice)等概念教学时,也采用了协作学习的模式,引导学生审视自身的文化态度。具体教学过程为:将学生分小组,分别讨论上述概念的理解。并由各小组选取感兴趣的概念,针对这一概念设计问卷。各小组问卷由教师参与修改后,在课堂和学校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各组学生通过内部分工,完成问卷调查、结果统计、数据分析等环节。通过总结调查结果,审视自身和在校学生的文化态度,并做出分析和评论。
通过协作学习,各组成员在互相配合下完成了个人较难完成的问卷调查任务。这样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协作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合作技能。通过各组的实际调查和汇报交流,学生加深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认识到民族中心主义思想和成见的普遍存在,并从自身出发,意识到了正确跨文化交际态度在实际交际中的重要性。努力消除偏见,摆脱仰视和歧视任何一种文化的态度,培养文化相对论思想和跨文化意识。
3.跨文化交际行为(技能)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行为(技能)层面主要是指交际者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能力、非语言能力、变通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异文化环境中做事的能力等(胡,2013)。知识和态度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将它们转换成行为技能才具有实际意义。在以上提到的各种能力中,语言能力比较具体,可通过讲课等方式习得。传统的英语教学也一直以语言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学标准和目标。而其他一些能力的培养,很少在英语学习中谈及。除了传统教学注重听说读写技能的缘故,另一原因可能在于这些能力很难在课堂中教授,而主要是在实际生活和交际中培养。虽然课堂不能呈现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环境,我们可以将一些理论总结并结合大量案例阅读和分析,让学生获取二手经验,作为今后跨文化交际的行为指导或技能指导。课堂外也可鼓励学生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并分析总结交际心得。
笔者在关于与陌生人交际的焦虑/不确定因素管理(anxiety/uncertainty management)、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和逆向文化休克(reverse cultural shock)等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让学生走出课堂,以小组为单位,制定采访内容,寻找采访对象。面对面采访在中国学习、工作或是短期旅游的外国人,让他们提供跨文化交际成功或失败的真实案例,并编辑成册,作为共享分析材料。
通过协作的小组模式,学生一方面克服或降低了自身的交际焦虑,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组内成员间的互相信任和有效合作。利用个人的社交网络或单凭自身的社交能力找到被采访者,也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这一任务,除了能搜集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对于学生本身,与外国人的面对面访问,也是亲身参与真实跨文化交际的体验。通过一手的跨文化交际感受,加深了对书本概念的理解,培养和提高潜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文化—交际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类活动系统。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文化和交际形成单一的语言形式的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如何真正有效地让学生认识这一能力,并有意识地培养、提高这一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重大任务之一。
在跨文化交际课中利用协作学习模式,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建构。小组协作增强学生交际意愿和交际信心的同时,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得到更有效提高。 当然在小组协作模式中如何围绕教学主题设计合理的小组活动,全程对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对教师来讲也具一定的挑战。
[1]Ruben,B.D.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or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J].Group and Organizational Studies,1976:334-354.
[2]Kim,Y.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stem-theoretic view.In S.Ting-Toomey&F.Korzenny(eds.)Cross-Cultur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M].Newbury Park:Sage,1991.
[3]Dodd,C.H.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London:Williams Brown,1995.
[4]Perry L&Southwell L.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skills:Models and approache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11,22(6):453-466.
[5]Imahori T&Lanigan M.Relation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1989,13(3):269-286.
[6]Byram,Michael.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7.
[7]Earley,P.C.,&Ang,S.Cultural intelligence:Individual interactions[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8]Myron W.Lustig&Jolene Koester.跨文化能力:文化间人际沟通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毕继万.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2005(1):66-70.
[1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14]高教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5]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7.
[16]Johnson,D.W.&Johnson,R.T.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Cooperation and Technology[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9.
[17]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