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 猛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从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没有很强的战略定力是不行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习总书记多次提出“战略定力”重要思想,强调“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有很强的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咬定青山不放松。”战略定力是习近平内政外交思想的重要体现,充分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沉稳的执政风格。
战略定力是执政党领导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事关一个国家内政外交的全局。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好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等重大问题,对我们党的战略定力提出严峻挑战。
从国际看,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没有战略定力就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当今世界,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崛起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增多。在中国将强未强之际,世界各国反应不一,西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从骨子里不愿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崛起实施遏制;周边一些国家带有猜忌和警惕,一年来南海问题波澜频起,菲律宾、越南等国执意挑起争端,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持续恶化、对抗加剧,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充满期待,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多责任。可以说,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在国际社会看待中国的复杂眼神中,在多个战略方向同时出现复杂形势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战略定力,就会乱了阵脚,导致战略上出现重大误判,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期。可见,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考验需要我们党具备很强的战略定力。
从国内看,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复杂矛盾,没有战略定力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现在,改革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他特别强调,“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必然触及不同阶层的切身利益,引发社会各界不同的反应。必须看到,当前我国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群体,对改革抱有不同期望,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各种声音面前,改什么、不改什么、何时改、怎么改,对执政党的战略定力提出严峻考验。没有战略定力,就拿不定主意,作不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就有偏离方向的危险,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甚至打乱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面对艰巨改革任务的考验需要我们党具备很强的战略定力。
从时代发展看,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激烈交锋,没有战略定力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进入信息时代,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意识出现多元化趋势。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呈现出一些新动向,文化交流中潜藏价值观的激烈碰撞,新兴媒体中展开话语权的激烈争夺,西方国家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其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挑战,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面对多元思想文化,如果没有战略定力,跟着西方的论调跑,对国内外不时出现的一些错误政治观点没有鉴别力,就可能犯历史性错误。习总书记指出:“所谓历史性错误,就是当下不会立即显现出来,但久而久之总有一天会出大问题,而且会出无法挽回的大问题。”苏东剧变就是前车之鉴。从这个意义讲,直面尖锐意识形态斗争的考验需要我们党具备很强的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的本质在于从战略层面抓住要害、找准目标,走好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坚强的战略定力,坚守方向、坚守原则、坚守底线。
在政治层面,战略定力表现为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守。1989年6月,邓小平在同政治局常委同志谈话时说:“是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是个要害。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郑重宣布:“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现在社会上杂音噪音很多,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党中央总揽全局、坚定不移,用行动作回答,始终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改革开放的正确政治方向。
在国家层面,战略定力表现为对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守。国家核心利益是指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绝不能退让或交易的重大利益。一个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什么,那要看什么体制的国家。中国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我们党历来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作为最高准则。1982年,邓小平在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中,明确指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新形势下,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利益,绝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坚持底线思维,处理问题既要朝好的方向努力,也要做最坏的打算,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针锋相对开展斗争,妥善处理同有关国家的分歧和争端,在国际博弈中始终占据了战略主动。
在社会层面,战略定力表现为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守。全面深化改革,势必牵动现有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各个领域和千家万户。习总书记强调指出:“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只要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要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就要坚决破、坚决改。”我们党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改革的一条原则确立起来。在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面前,首先考虑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决定了改革开放的走向,确保了社会安全稳定的大局。
在文化层面,战略定力表现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由于赤裸裸的思想文化渗透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和反感,所以新形势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时,更多的是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包装成所谓的“普世价值”,特别是利用信息网络优势,鼓吹所谓“互联网自由”,企图把西方价值观无障碍地输出到中国。习总书记深刻指出:“敌对势力在那里极力宣扬所谓‘普世价值’。这些人是真的要说什么‘普世价值’吗?根本不是,他们是挂羊头卖狗肉,目的就是要同我们争夺阵地、争夺人心、争夺群众,最终推翻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他多次强调要强化阵地意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说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党的要求,过得硬、靠得住,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党中央及时部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战略定力”这一概念具有丰富内涵,在处理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要有以我为主的立场原则。习总书记强调:“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我们既要有冒的勇气、闯的劲头,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不应改的坚决守住。”他还说:“我们不断推进改革,是为了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因此,战略定力首先体现以我为主的立场原则,在事关旗帜、方向、道路的根本问题上要站稳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原则。“以我为主”是我们党搞革命、抓建设的一贯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和军队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我为主,灵活机动”,始终保持战略指导的自主和作战行动的自由。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必须坚持以我为主,有主心骨,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立足中国国情,保持中国信心,走好中国道路。
二要有胸怀全局的战略思维。
没有从全局上思考问题的战略思维,就没有战略定力,就容易被一些细枝末节或突发情况所干扰。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任何一级首长,应当把自己注意的重心,放在那些对于他指挥的全局说来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动作上。”邓小平也指出:“有些事从局部看可行,从全局看不可行的;有些事从局部看不可行,从全局看可行,归根结底要照顾全局。”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的领域广泛、关系复杂、影响深远。习总书记强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要强化战略思维,把握大势、通观全局,把改革放在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中加以思考,放在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中加以谋划,放在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大环境中加以运筹,始终从政治高度、国家利益的高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为维护国家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可靠保证。
三要有洞若观火的鉴别能力。战略定力离不开敏锐的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所谓洞察力,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所谓政治鉴别力,就是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清是非,抓住事物的根本。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防止一些同志,特别是新上来的中青年同志在日益复杂的斗争中迷失方向。”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利益诉求多样,对于改革者来说,既要认真听取民意,又要不为流言所动。习总书记指出:“社会上很多意见和建议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但也有些意见和建议偏于极端……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要有批判的眼光,冷静观察、不盲目跟风,沉着应对、不随波逐流,时刻保持对新情况、新事物、新思想、新观点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四要有不惧风险的胆略气魄。
战略定力往往要在各种风险考验面前才能体现出来,没有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就无法保持战略定力。1985年,邓小平谈到改革开放时说:“总之,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这场改革不仅影响中国,而且影响世界。”他还告诫,“改革开放越前进,承担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我们处理问题,要完全没有风险不可能,冒点风险不怕。”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我们党和国家就有危险。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习总书记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革命气魄,以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开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程。面对各种风险,面对各种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有一句经典回答:“用我当年插队时农民的话来说,不要听蝲蝲蛄叫就怕得不种庄稼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敢于担当,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开拓创新,勇往直前,把风险化解在当下,让发展乘势而上,为中国赢得一个光明未来。
五要有咬定青山的决心态度。
面对困难矛盾,坚定不移、坚韧不拔是战略定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所谓攻坚期,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分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都需要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疾,就像战场上要攻克最后的坚固堡垒,必须一鼓作气,不可退缩、不可迟疑、不可松劲;所谓深水区,就是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触动一些人的“奶酪”,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阻力会越来越大,必须坚定信心,朝着既定目标走下去,不能停滞、不能回头。习总书记在谈到抓落实问题时曾强调:“目标确定了,任务明确了,就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全面深化改革,务必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凡是看准了的事,就要争分夺秒地“抢”,有胆有识地“闯”,脚踏实地地“干”,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战略定力,一张蓝图干到底,不断把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胜利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