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浩
(太原理工大学物流专业在读本科生,山西太原 030024)
浅谈BRT快速公交规划建设的新思路
冯浩
(太原理工大学物流专业在读本科生,山西太原 03002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逐步显现出来,首当其冲即是城市交通问题,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机动车数量迅猛增长,使得城市路网不堪重负,而由此产生的道路拥堵问题和环境问题成为许多城市的顽疾。因此发展BRT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BRT发展概况,然后主要从BRT线路规划的角度提出BRT建设的新思路,对BRT线路的规划建设和运行进行了简要阐述。
BRT线路规划 干线 支线 BRT高架线
(1)BRT的概念:BRT是Bus Rapid Transit的简称,即快速公交系统,是一种现代化的类似于轨道交通的新型大运量交通方式,它在运营上集中了现代化的智能交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可以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舒适的服务。
(2)BRT的组成部分与优势:BRT公交系统由全封闭的专用路段,现代化的公交车辆,相配套的公交车站以及智能化公交系统组成。它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1)较低的能耗和建设运营成本;2)高质量的服务;3)较短的建设周期。
近些年,我国许多城市将大规模修建轨道交通线路视作缓解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轨道交通的确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运量大,安全可靠等等,但它也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以地铁为例,一条地铁线路从开始建设到运营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财政补贴,因而一座渴望拥有地铁的城市必须有非常强大的财政支持,而这对于一些发展中城市来说无异于是一项巨大的负担。而且地铁的建设工期较长,一条中等长度的地铁线路从开工到通车大约需要5年时间,而地铁线路均处于城市最繁华的路段,地铁施工对城市路面又有着极大的影响。而这诸多问题却是BRT快速公交所不存在的。
(3)BRT的起源与发展:BRT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巴西库里蒂巴市。库里蒂巴位于巴西南部,拥有全巴西最为繁忙的公交系统,是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主要承办城市之一。近几十年来,BRT发展迅速,几乎遍及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许多欧美发达国家也在大力建造BRT快速公交系统。
BRT线路规划时应注重线路的系统化,网络化,立体化和封闭化,并力求发展多用途多功能的BRT线路。
图1
图2
(1)BRT线路的系统化和网络化:在城市BRT公交系统总体规划时,应对BRT线路根据其重要性和所处地位进行较为清晰的划分。一般来说,干线依托城市的交通主干道修建,路面较宽,车道也较多,而对于城市中较为狭小,干线无法通达的区域,支线便可以扩展BRT的服务范围。需要说明的是,支线和干线的不同仅仅体现在它们在城市公交系统中的地位,而它们的修建规格和运行标准都是一样的,它们属于BRT快速公交线路。与此相比,BRT公交接驳线则有较大的不同,接驳线并非真正意义上的BRT线路,它作为BRT干线和支线的一种补充,将干线和支线均无法通达的区域的乘客运送到最近的BRT车站,一般接驳线可通过原有公交车道改建而成,BRT公交干线,支线与接驳线就如同城市的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共同构成了城市的公交运输网络。
(2)BRT线路的封闭化和立体化:经验表明,一条BRT线路的封闭程度越高,那么它的运输效率也就越高,而保证线路封闭的重要手段便是立体化。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BRT线路可以采取全线或部分线路高架的形式,这样既可以减少对日趋紧张的城市用地的占用,也可以做到与社会交通互不影响。
2.2.1 BRT线路的经由与走向
确定线路的经由与走向是BRT线路前期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线路经由与走向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1)客流量与客流集散程度。规划时主要应了解城市主要地段客流量,客流方向及客流聚集的区域。(2)线路的性质和意义。规划时主要应明确修建的线路是干线,支线还是其他性质的线路以及该线路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作用。(3)线路敷设方式。规划时主要应确定以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目前城市的环境最适合的敷设方式。(4)城市交通状况及建筑分布。规划时主要应确定城市路网及大型建筑的分布,修建时与现有路网结合,尽量减少对大型建筑的干扰。(5)城市的短期和长期规划。线路规划应具有一定前瞻性,与城市协调同步发展。
2.2.2 线路的敷设方式
BRT线路的敷设方式根据其与地面的相对位置分为地面线,地下线与高架线。本文叙述的重点是高架线。
(1)地面线。地面线的车道设置:BRT地面线路总体来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线路独自成道,不与社会车道相邻,另一种是依附于社会道路,存在公交车道分置于道路两侧,或集中于道路中央或一侧等三种情况,对于依附于社会车道这种情况,从乘客的角度来讲,假设道路两侧要乘公交的乘客数量相同,且每侧要去往两个方向的乘客各占一半,那么对于三种情况来说,乘客步行上车的总距离相同(每名乘客步行距离相加)。当然,从美观的角度来讲,车道分置两侧更为美观,因为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对称美。
图3
(2)地下线。地下线一般通过城市中心繁华地带,是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小的一种方式,目前只有美国波士顿等较少城市采取地下敷设方式。
(3)高架线。高架线是BRT的一种重要敷设方式,它既保持了专用道,又对城市干扰较小,而且减少占地面积,但高架线路的问题在于可能会对城市景观造成影响,同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噪音污染,不过只要工程设计处理得当,高架线会是一种非常适应城市环境的敷设方式。
1)高架线平面设计:高架线一般采取两种方案:位于道路中心和位于快慢车隔离带上,前者对环境干扰小,后者对临近建筑物干扰大,故前者较为常见。当高架线路位于广场,绿地,湖泊等地段是,则应尽量使线路与环境融为一体。2)高架线交汇方案设计。
A.干线与支线交汇处理
a.支线在终点与干线交汇
如上图1所示,双车道为BRT支线,四车道为BRT干线,公交车辆在支线行驶,可沿匝道驶入干线,同理,干线公交车辆也可由此驶入支线。
b.支线在起点与终点均与干线交汇
如图2中左图所示,阴影部分为某市大型火车站,车站设南北两个广场,左图中左侧即为BRT干线,一条支线从干线引出经过火车站站房,铁路及广场后再与干线交汇,其中与干线垂直的两段支线为高架线,与干线平行的一段支线为地下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火车站附近交通问题较为严重,而这种支线地下敷设的方式对地面交通影响很小。而支线与干线的交汇方式则如图2中右图所示,由于公交车辆行驶完支线后不会经过干线中与地下支线平行的一段,所以不用设置从支线向干线与地下支线平行段分流的车道。
B.干线与干线交汇处理
a.修建苜蓿叶型互通式立交。当两条BRT干线交汇时,在周边环境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苜蓿叶型立交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如图3中左图所示,当公交车辆通过苜蓿叶型立交时,直行车辆行驶不受影响,右转车辆通过右侧匝道,左转车辆通过立交进入匝道后顺时针转270度驶入另一条干线。
b.设置换乘枢纽。如图3中右图所示,当两条干线交汇但周边环境不允许设置立交时,可在两条干线上分别设置公交车站,两座高架公交车站连同一些地面设施共同组成换乘枢纽。
BRT公交在专用道路上行驶,保障了运行速度,同时也没有阻塞风险,因而使用专用公交。一般采用铰链式公交车较为合适,这种公交容量大,速度也有保证。
智能化系统在BRT上的应用包括GPS车辆定位,车辆实时营运信息,智能信号系统等。车辆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安置在车内的GPS定位系统及网络通信系统将车辆所处位置和车上人员搭乘情况反馈到公交调度中心,调度中心将这些数据传送到监控平台供公交管理部门使用,同时车站也根据这些信息了解公交到站时间,从而引导乘客有序乘车。
本文简要介绍了BRT快速公交系统的相关信息,事实上,BRT的修建与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断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