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电影需要把握的品质

2014-12-10 06:59:20
电影评介 2014年16期
关键词:成人儿童孩子

周 星

电影《我们天上见》海报

针对以往对儿童电影倡导顾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心接受的创作是不二法则。但依据于旧有传播媒介的法理在新媒体时代遭遇调试和改变的必要。嘈杂接受、心理超常成年化、视觉感受的直观性和疲惫化等等,都明显产生和想象性的纸质文本不一样的儿童接受需要。但从视觉传达的善性角度看待儿童电影则有一些新的发现。如何兼顾一般身心要求又给予孩子急切期望的成长性视觉满足,正是当下儿童电影必须面对的问题。强调善性童心精神是儿童电影本质的要求,有助于适应网络媒体时代的新一代对于电影的接受。

在中国电影的构架中,作为特殊对象的儿童电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个方面需要政府扶助和企业良心来制作,另一个方面在影院放映和观赏上处于尴尬境地。2013年儿童电影在院线发行的250部国产电影中只占 2.4%。[1]而儿童电影的价值原先可以实现的学校放映,又越来越受制于考试制度和出校园安全境况的制约,显得日渐减少。儿童电影原本是上亿观众的受众群落,却落得比较稀罕看到的处境。市场有其特定规律,不可强制要求,但电影还有其它路径观赏却可以调整。这里不再侧重分析。问题在于,我们的儿童电影观念和表现是可以先撇去来分析的。自然,接下来的就是在改变观念和适应市场上来促发儿童电影的影响力。

当电影《爸爸去哪了》热映,评论界惊讶其电影形态的奇特,乃至于是不是电影的概念的争议纷争而起。的确,拍摄不到5天,预算成本5000万的《爸爸去哪儿》,上映却入账超过7亿!网络上人们惊讶“《爸爸去哪儿》7亿票房收官,列华语电影第八”这样的表述语,可以见到当时的惊讶之情。[2]儿童观赏电影具有特殊性,因为针对孩子影像或者是动画片必须兼顾到特定对象,于是传统的认知就是要符合孩子特点。但奇怪的是动画片越来越多成年人看,而立足于孩子玩具的变形金刚之类的创作,却是青年人更为钟情的对象。于是动画片未必就是孩子的唯一钟爱打破了我们执守的迁就孩子的定论。而这一变化后面,带来到底儿童电影是不是只能以孩子为基准创作,或者说孩子只能接受他们身心相宜的观赏?问题的回答需要时代的视野。一定还有更为根本性的东西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比如关于善念、童心、真实感悟、成长锤炼等等新的话题需要探究。

曾经看到一个影像,表现一位家长为了培养孩子,居然就一直说她亲妈死了,于是孩子发奋努力。这样以奇特的欺骗来表现成长,是不是得到正向的激励成果?还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幼儿园孩子不愿上幼儿园。在门口难免哭哭啼啼,但当幼儿园老师出来之时,她立刻破涕为笑,说:“老师我好想来啊,好想你啊!”你会不会愕然?在这里,我们至少看到残酷现实的真相。比如,前一个例子是所谓的为了正义隐瞒而激励的动机,但这样的生活可能性在影像中传达什么?我们是不是过于功利的目标而剔除了真实成长的磨练?后一个故事中折射着孩子自小培养出虚伪的成分,也显示着教育的可怕,而外界压力让孩子学会虚伪却无法真实提升自己的内心的后果又是什么,值得研究。

从上述事例,我们要思考儿童电影价值自身其实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对象,既要给予生活真实的表现,又要正确的凸显或者遮蔽一些未必适合孩子成长的东西。分寸取决于理念。我们需要有基本认知。儿童电影在常人眼里是比较简单的影像表现对象,但其实是最为复杂的创作对象和生存对象。比如在成熟的好莱坞体系中,“动画电影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组成部分,同样成为国际化媒介产业,其重要地位已经被人们公认。”[3]时势造就的儿童电影处在错综错位的认知状态中,不是市场尴尬就是不知为谁而创作。孩子世界是每一个都要经历的,但谁能够返璞归真知晓曾经的“儿童”需要什么?成人的陈规陋习让过来人的经验代替了孩子的需要,反过来,自以为是的适应孩子的所谓理性,又剥夺了孩子应该建立的天性。所以至少需要提醒以下的现象:一是行业外的判断者与行业内的谈论规律者时常错位;二是孩子世界的新视野看待和教育者要求的局促感的错位;三是成熟人试图让自己走过的经验剥夺去经历人生,以为避免走老路者的似乎合理却未必合理纠缠,与孩子并不知情而期待去尝试的必要性之间的碰撞。上述话题实际上都成为儿童电影必须看清的现实处境。这时突破困境的心态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心态放宽的面对现实的正向引导而非主观设置的过度强求造成的误区。

时代认知的变化是判断儿童电影非常迫切的命题。一般而言,对于儿童电影倡导首先要顾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身心接受,这一传统的创作要求是不二法则。但依据于旧有传播媒介的法理,在新媒体时代遭遇调试和改变的必要,因为儿童已经在网络媒介中接受到更多的超越年龄段的东西,嘈杂接受、心理超常成年化、视觉感受的直观性和疲惫化等等,都明显产生和想象性的纸质文本不一样的儿童接受需要。但从视觉传达的善性角度看待儿童电影则有一些新的发现。如何兼顾一般身心要求又给予孩子急切期望的成长性视觉满足,正是当下儿童电影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看看一些实例:在一个国家电影评奖中,人们对于《星星的孩子》产生不同意见,核心是妈妈带着孩子的悲苦生活如何认知。这部影片其实是当年不错的表现智障孩子的电影,但妈妈戏份充分凸显而孩子表现只是陪衬,以及妈妈的艰辛与极端的表现都让有些评委不舒服。儿童电影似乎天经地义是要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戏份和主角都应该是孩子,但其实是有些误解。关切孩子已经和儿童电影有了瓜葛,而对于孩子身心健康的表现也未必不是可以列入儿童电影范畴。但的确,一当表现角度偏向成人,孩子只是一种借助,则传统的儿童电影认知就发生怀疑。这个例子是现代人对于儿童电影的观念的微妙变化,即不仅是看表现如何,而是要看对于孩子表现的态度,即一种对待孩子的品性感知。儿童电影在中国电影中的位置如何见解不一,就广义的儿童看到的影像而言,包括动画电影在内,还是有不少的小观众喜爱观赏,动画不仅是纯正的动画电影,其实真人儿童电影中越来越多出现动画成分,而成人电影也开始出现不少动画成分,显然证明是时代发展趋势需要。但问题是,反而儿童电影在电影市场大发展的趋势中依然冷落而不够景气形成一种反差。

于是单就狭义的儿童电影即剧情片而论,自然剔除出动画电影的剧情片,以往每年50部左右占据全国产量的百分之七左右。以表现儿童为主电影的收益,却似乎在当下受众电影中占据的市场分量微乎其微。2013年儿童电影只有6部占本年度院线发行 250 电影的 2.4%,票房则只有 0.5%。[4]这显然不仅证明在大市场上缺乏创作和观赏,就儿童而言其受众的数量也不可高估。确定无疑的就是,无论就国家需要给予儿童电影拍摄的鼓励而受众在院线难得一见的状况,还是电影口碑上的名气而言,都说明儿童电影处在弱势地位。生产数量扩展看还可以,但在市场出现和孩子可以看到的却不多,叫好的也不多——这显然不正常但却是这一个升学竞争和功利予夺年代童真逐渐失去的无法改变的状况。想想一度有取消小学外语考试的呼吁,在不改变考试制度时这多少让人觉得可笑,不改变态势的设想都只是梦幻,而看电影似乎也可如是观:没有真切化的儿童吸引力市场,儿童电影的创作和生存总是问题。

除了中国的教育制度所影响的儿童看电影的时间,还是教育对于儿童影像的重视不足,儿童电影都缺乏竞争可能这一因素。但显然,儿童需要现代影像的熏染,和天然容易接受电影的感化则是事实。而现实缺乏所制约因素,既有外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也有儿童电影自身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创作问题,使得受众吸引力、受众接受度、受众宽泛度都受到很大影响。然而儿童不愿意看影像吗?显然相反,在网络时代,影像的接受习惯大大增强,通过多屏看影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作为网络时代的宠儿,孩子自小就沉浸在网络影像的诱惑中,乃至于产生依赖症。而这时儿童正常的影像尤其是艺术文化主流形态的电影影像的阙如,是并非正常现象。于是,越来越趋近影像的孩子却越来越不能接受大银幕电影的观赏之间的矛盾值得深思。这里熟知的一个时代现象:成人电影的艺术创作也得不到市场青睐,因此儿童电影的市场反响也难以消除,侯克明教授在一次会上提及所谓的“市场放映消极”就是客观现实。

回到现实电影状态中来考察广义的儿童电影,则必须提到关涉儿童影像市场上的两极呈现:低配儿童电影——适应低幼的儿童动画,近几年还比较兴旺,比如“喜洋洋”系列,在一年接一年的年度上映中,总是有良好的市场回报,把持着低幼儿童和家长共同构筑的市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告2014》统计提及2012年全国票房收入前十名影片中,《喜洋洋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为年度第十名。[5]还有另外一端的高配电影——表现相对于儿童而言属于边缘状态的青春成长题材电影,这按照传统必然触及青春成长的残酷性或者是学校教育所忌讳的容易污染纯净的影像。自然所谓低配和高配儿童电影,还有其更为根本的意味:前者说明孩子气质带上成人家长观赏,意味这所谓“低配”是屈就的市场现象,因为我们看起来那影像的低端和无所意义的却是孩子难以抵挡的,同时家长的无奈被挟持观赏,也是一种收视高涨的被动。后者是孩子期望了解成长的所谓“高配”观赏欲望,稍微大点的成长中的青少年,不可遏制的期望知道成长的秘密,而作为过来人的成年人,也对于逝去的时光具有无限怀想的期待。于是这几年青春题材电影的兴旺出乎意料却是情所自然。这里的市场活力难以低估,目前也是宽泛度高的所谓儿童电影的市场得意状态。

就创作而言,高配和低配之间并没有高低之别,比如高配的电影未必被传统认可为儿童电影,因为在一些人观念上,儿童只是幼儿云云,实际上在世界当今认可的“儿童”正是我们以往所划分的包括了“少年儿童”和小于18岁的青年。问题在于,无论是青春成长期的少年还是青年,对于青春、恋爱乃至于异性之间交往不是更为推迟而是提前。所以涉及包括情感和性爱的表现不仅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关注,而且是影像世界需要加以表现的人生组成部分。而传统儿童认知除了落伍外,其实还缺乏对于成长这一儿童最为重要主题的认识。缺少表现或者忌讳表现的最为缺失是让“儿童”们不信任儿童电影,他们有能力去网络上实现窥视成长冲动的东西,我们却自以为是的避讳,比如刘杰的青春片《青春派》,为了避免触及学校教育的麻烦,孩子对于实际上单相思恋爱中的对方,只能在毕业典礼上站出来表达爱慕之情,这一仪式化的宣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却实际上显得做作,但创作者却无可奈何。但我们必须思考:传统的儿童电影概念、观念和所谓为了孩子的禁忌,是不是不切实际也不能真实获得孩子喜欢?而相反,低配的儿童电影,在玩闹性上又太小儿科,甚至说其培育的一代孩子是不是缺少诸如黑猫警长时代的鼓舞勇气的精神?

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剧照

于是不能不提到其它常态儿童电影市场生存也还是问题所在,严重更还在于孩子们仅能看到的影像性质显然偏向成人形态。无论就市场呈现还是表现形态,儿童影像接受都未必乐观。正因为市场状态的不佳,也因为需要切近视觉趋向,屈就现实的结果是,儿童电影创作又呈现出一些屈就市场的表现,打斗、情感纠葛、常人情态的折射等等,更加疏离儿童需要。前一阶段电影《西游·降魔篇》的暴力显示明显,却市场大卖,儿童是看电影的主力,票房的主要奉献者也是他们。这里既显示未有分级制度的矛盾,也是折射儿童看电影所受到诸如电游暴力系列影响。而最为可怕的是现代孩子从5岁开始都已经依赖移动媒体游戏,对于影像的一种偏移性依赖不可低估。而在西方世界对于电影娱乐受到严格控制意见也不一,但研究者认定“道德问题始终是电影控制的焦点。”[6]

我们提出儿童电影或者儿童影像的善行品质问题正是要害所在。无论是高配还是低配,都是一种外在说辞,而电影对于孩子还是成人都一样要面对精神表现的实质问题。成人所需要的电影在人性深度上是最高的标准,在孩子表现的电影中,不在于娱乐表现如何,也未必在于是不是按照所谓的孩子身心阶段的研究成果来表现,而在于是不是具有给予孩子善行品质的熏染。由于现实生活中丢失了不少传统道德和基本守则,于是我们现实发生的孩子在机场残害母亲、女孩当街毒打奶奶等等事端,而李天一这一未成年人,从以前小小年纪霸道毒打成人夫妻被劳教,到去年轮奸女性被判刑,不能不说折射时代教育包括影像教育的不良影响。为善的品德缺失比起观赏的缺失更为令人担忧。所以,强化儿童电影最为重要的核心是培育善行善性无比重要,这是站在电影给予孩子根本意义上提出的问题。

当然,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儿童电影既要顾及时代情境的变化,更要遵循儿童身心需要的特点,才能是特种题材创作的存在前提;既要按照不同年龄段的需要进行区分表现,又要有把握电影妥当的跨越生理年龄的人本基础感知,是当下儿童电影超越以往概念的所在——必须具有复杂性把握而非单一传统把握。但无论如何,精神美好和向善追求是当务之急。看到一些动人的皮克斯动画,充满着对于人生美好或者悲剧的抚慰令人动容。我们需要学习的不仅是技术而是动人图景中的情味,让我们知道皮克斯经典动画引领世界动画电影潮流绝非技术也不只是营销,而是一种美好的心地构造。那份暖到人心深处的爱是动人之极的所在。善行品质对于儿童电影而言远比外在的年龄确认或者儿童表现多寡来得重要。因为在创作者脑子中有没有对于人间美好需要弘扬的理念,决定了创作会不会偏斜,而影像中哪些适合还是不适合孩子观赏的老观念,远不如呈现出对于善恶的褒贬和情节赋予的情感逻辑导引来得重要。

关乎儿童电影的现代认知,又有两个命题需要思考:一是需要趋近成人气质和儿童观赏的交织性电影,即涉及青春题材的“泛众电影”,近年中国电影突飞猛进的市场获取中,正是因为青春表现的出众而使得电影呈现不一样的风貌。而包括女性导演处女作第一票房的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内,激发的观影人流中青年粉丝占据重要位置。至于当下的郭敬明、韩寒等青春新一代的电影,轻易就有大把的票房收入,抓住的正是青春期观众的观赏欲望。当然,他们的电影还不是传统意义的儿童电影,但显然越来越成为支撑中国电影市场的一个方面军,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不可谓不小。与此同时,儿童电影还要坚持创作罔顾成人市场的纯净性电影,即以儿童为本位,更多顾念孩子成长阶段特殊性要求,以孩子为中心的电影。满足好奇、创造青春梦幻、培育勇敢精神、健全人格等等,应当成为儿童电影的表现主题。展开说必须提到现代受众,包括孩子对于成人电影的接受度很高,想想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受到欢迎自有其理由,但显然并非良策,因为在精神世界上不对味。在没有分级制的背景下,多数电影是“大小齐看共观”的而非单一受众,但有意味的是,那基本是成人性质的电影被孩子观赏;而理想的应当是孩子可以观赏的电影成人也有兴趣观看;然而事实是儿童电影多数既不被孩子看好也无法老少通吃。跨年龄电影的共赏缺乏,究其实质,存在着创作普泛性接受原则的缺乏,一味求取奇异夺目的市场争夺,而实际上无论儿童电影还是成人电影多数都难以被接受。

长期以来,儿童电影除了拘泥于儿童需要身心适应性的简单逻辑之外,还有死板的教化意识主宰,造就电影创作的自身窠臼难以踏出。随着整个电影逐渐改变主观教化意识重负,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取得创作的良好收获,但相比起来,儿童电影的翻身气象还没有很好实现。进一步说,受到刺激的动画片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相反儿童剧情片的变化还显然缓慢。不能不提出中国电影文化表现缺失中,对于精神层面的善行意识的补救是当务之急。对照诸如国外的《我的导盲犬》、《小鞋子》等等之动人,也正是一个道理:具有善行品格——给人向上、向善的导引熏染。

善行品质是什么?是养成纯洁的眼光和对人对事的真挚情感,是关怀他人而不解风情的孩子真挚追求,是保护天真心性而无邪的生存,是不以暴力和丑恶为伍的人性培育!最近看到网友评论儿童电影如何发展时说:“心怀良知璞玉,方能敦行致远”,的确如此。何止是孩子,中国成人世界理当如此。但儿童电影首当其冲应当倡行这一点。也就是说,儿童电影该回到最为真实的儿童世界认知中,在孩子心目中,世界就是单纯的天地,我们没有理由去玷污这一认知,而满足孩子影像认识世界的真纯性基础上,我们也要不假掩饰世界的复杂性,给予儿童接受真实的权力。

在阐释以上认识的基础上,下面结合参与2013年金鸡奖入围片的儿童片进行观点阐发分析。

儿童电影自然首先是给予美好的期望,让孩子具有对于纯洁的向往。这并不减损认知丑恶判断力。电影《星空》有忧伤也有社会家庭的矛盾,但到了孩子心灵表现,却是美好的期望,对于老人的怀想。少男少女之间也似乎有情愫的接近,但那都是彼此正义的贴近和善良心性的吸引。无论触及家庭危机还是学校霸道行径,都不能抵挡主要表现形态,即孩子对于拼接星空美丽的渴望和对于萤火虫飞扬的梦幻怀想。在美好的气息中感受是具有情感虚拟的成分,但与以前虚构的主观教化美好不同,不是遮蔽问题,但进行善意的美好熏陶。而我们的一些儿童电影依然习惯培育教化意识的所谓斗士,似乎个性十足却其实工具概念性凸显。

我们需要改变超越基本孩子观念的斗争哲学的培育,以往意识形态已经很多斗争故事,也有似乎表现不错的作品,如《红孩子》、《鸡毛信》、《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等等。而《小小飞虎队》自然是这一类题材似乎主题不错的作品,但就孩子斗争而言,并没有脱开习惯的战斗牺牲这本质上是成年人生活的故事,残酷且不说,多少有点激励未成人打斗的出格,就是英雄之一的诱导是成为激愤残酷战斗而言,都似乎不是时代需要倡导的方向。单就主流形态的推崇斗争而非平和生活而论,拔高战争的正义感,和鼓励斗争英雄都是不值得大加赞赏的对象。想想以往歌咏赖宁小小年纪救火牺牲而言,就已经造就了后来不切实际的孩子殉难事件,而人们已经改变观念,不允许推动不受保护而超越年龄的牺牲。

站在历史角度,有理由推出关于孩子战斗的历史记录,我概括为“暴力的美化”,站在现实角度却又是儿童英雄电影的一种明显弊端,无论是为了什么都不应该灌输斗士的情绪。单就儿童观赏《西游·降魔记》而言,已经折射出我们电影吸引人的偏斜观念,这自无需申说。但想想复杂性表现的《小鬼当家》,涉及的斗争却尽显机智和巧妙,整体故事充满欢悦的斗争,而关键是有否正能量的向上认知,和是不是符合孩子心性。看看孩子脾性的《狮子王》和《猫和老鼠》,那种骨子里的精神培育和游戏欢悦,都是我们所缺乏的。一些儿童电影包括动画片的成人争斗的残酷风行显然缺乏善行的锤炼。

儿童电影的另外一个难题是表现孩子和成人世界的关系。主体性是我们判断儿童电影还是成人电影的分野,但其实更为重要是儿童被感动的不是比例多少而是儿童可以理解的情趣如何。影片《孙子从美国来》、《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是相反的例子。《孙子从美国来》表现不得已而且厌烦混血孙子的爷爷,与孩子之间融合与不可割舍的关系,孩子的情感个性,老人的情绪与心性都大不相同,难以分清表现孩子比重如何,平分秋色的情节却将孩子与成人关系表现得栩栩如生。应该是都能够接受的好电影。善行就在生活中,哪怕成人表现略多,但充满着对于童心的尊重就值得赞赏。类似的有此前蒋雯丽导演的《我们天上见》的意味。而《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几乎是实录般的孩子故事,自然流水一般的进程,让两个孩子个性纤毫毕现。也许有自然化缺陷,但孩子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我的神马查干》对于孩子记录生活质感一般的表现也是如此,似乎过于流水样的生活不事雕琢,却其实表现态度的真实。关键在于孩子个性和心性的真切美好得到展示,观赏中会体察到一种纯真的情怀。

值得好评的还有《我的影子在奔跑》,其在孩子和成人平衡点上是一个独特作品。妈妈对于具有精神残疾的孩子的培育,既没有拔高其劳累和无奈,又恰当表现为孩子可以如何牺牲的分寸。而孩子的成长之真切与母亲生活遭遇的困境之真实,构成了故事的双重真实意味。而关键是孩子的神奇表现使得儿童性得到良好体现,至少本片在处理成人艰辛和孩子异常之间的各自品性的处理到位,显然印证了最为重要的是对于生活情态的真诚细致表现是首要因素。而怀抱着善念而表现善举的精神具有如何美好的意义,人们念念不忘的伊朗电影《小鞋子》之所以动人心扉,是因为其为善的精神牵拉着我们的心。

带着善良之心去表现,则无论是成人故事还是孩子生活,都足以让儿童得到善性的熏染而获得身心愉悦。上举的《我们天上见》的艺术精神就值得推崇。苦难不是不能表现,但是不是具有深植其中的善性的情感和精神才是关键。需要强调:其一,当下电影受众的所谓观影经验的成熟性决定了不要过于限定思考精神——法国高考始终把沙特之类的哲学作为考题,而孩子其实自以为什么都能做那个年龄段的认真思考;其二、而网络时代什么都超前看到甚至达到麻木的程度时,成人惊恐的忧虑有时他们自以为很可笑,如何进行感染自然引导而不是教育或者强化狭隘的意识,是微妙的问题;其三、坚持美好的熏染而不做自以为是的低下身姿或者模仿呀呀学语般的俯就,是同样尊重孩子的要害。

[1]刘浩东.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4:9.

[2]腾讯娱乐[微博].《爸爸去哪儿》7亿票房收官 列华语电影第八[EB/OL].(2014-04-23)[2014 -08 -31]http://ent.qq.com/a/20140423/019862.htm.

[3]马华.《功夫熊猫》创作的文化启示[M]//卢燕,李亦中.聚焦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衍变与创新.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209.

[4][5]杨名品.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9 -10,87.

[6]詹庆生.欲望与禁忌——电影娱乐的社会控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266.

猜你喜欢
成人儿童孩子
成人不自在
留守儿童
杂文选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儿童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5期)2016-05-06 12:24:5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4期)2016-04-13 12:28:43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3期)2016-03-11 12:32:40
孩子的画
孩子(2016年2期)2016-02-23 12:47:58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