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晓 于海涛 齐鲁江 张其鲁 魏秀华
摘 要:2008—2009年通过对潍麦7号以及以潍麦7号为亲本的后代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进行的抗病、抗逆性研究,明确了潍麦7号作为优良育种亲本的价值。研究表明,潍麦7号在不同生态地域的总体表现为抗病、抗逆性性能优,可作为抗病、抗逆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关键词:小麦种质;抗病;抗逆性
中图分类号:S51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10.024
Study on the Use of a New Wheat Germplasm Weimai 7 in Breeding
ZHANG Lian-xiao, YU Hai-tao, QI Lu-jiang, ZHANG Qi-lu, WEI Xiu-hua
(Weif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eifang, Shandong 261071,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d disease-resistant and resistance of Weimai7 and offspring in 13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through 2008—2009 year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Weimai7 had strong resistance and disease-resistant and it could be used as resistance, disease-resistant of excellent germplasm resources utilization.
Key words:wheat germplasm; disease-resistant; resistance
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的重要基础,新种质的发现、创造和利用,是品种选育取得突破的关键[1-3]。在实际工作中种质资源或基础材料缺乏,使抗病、抗逆新品种的选育经常受到制约[4-8]。因此,发现和利用优异小麦种质,将会导致系列良种的诞生。多年观察试验表明,潍麦7号具有抗病、抗逆性状优良等突出特点。通过对潍麦7号作种质资源利用的后代品系进行抗病、抗逆性以及生态适应性鉴定研究,进一步明确潍麦7号作为育种材料的价值,可为小麦育种提供优异新种质。
1 材料和方法
1.1 潍麦7号田间自然发病及抗逆性鉴定方法
统计潍麦7号2008—2009年在山东省青岛、烟台、淄博、潍坊、济南、泰安、德州、滨州、东营、济宁、临沂、聊城、菏泽13个地区41个试验点的田间自然发病及抗逆性情况,研究潍麦7号在不同地域生态条件下的抗病、抗逆性,并进行差异性统计分析[9]。
1.2 小麦抗病、抗逆性鉴定项目及标准
小麦抗病性性状调查的主要项目有白粉病、叶锈病、赤霉病,小麦抗逆性性状调查的主要项目有耐寒性、抗倒性、耐青干能力和落黄性,其主要调查标准参照宋秉彝的研究[10]。
1.3 利用潍麦7号选育小麦新种质的供试材料
选用的国内小麦品种有小偃54(优质、高产、适合烘烤面包),济南17(馒头和面包兼用型品种),烟475(丰产、抗病),山大10-7(山东大学通过体细胞融合选育的丰产、大穗、抗倒伏性好);馒头、面条兼用型品种鲁935031、白玉149 、烟农15,抗旱型品种鲁麦21;国外品种有引加拿大的硬红春小麦Granadin (晚熟、抗病性优、中筋小麦)、96-27(引美国)等。以前述品种和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的自育品种(系)潍麦6号、62036、Tai黑粒、TaiF157等为亲本材料,通过与潍麦7号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的创新高代稳定品系为鉴定材料,其组合及名称如表1所列。
1.4 潍麦7号新种质的鉴定分析方法
2008—2009年由潍坊市农科院小麦研究室对潍麦7号创新种质后代在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包括潍坊、烟台、滨州、济南和德州5个试点,按水浇地(灌溉条件下)、旱地(非灌溉条件下)两种生态类型,多点试种进行田间自然发病及生态适应性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潍麦7号田间自然发病及抗逆性鉴定结果
根据2008—2009年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的自然发病和抗逆性调查结果(表2),潍麦7号在13个地区总体表现抗病、抗逆性优,但抗病、抗逆性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都表现出高抗叶锈病(0或1级)、赤霉病(1级)和白粉病(1级),耐青干能力特强;在烟台、青岛、潍坊、淄博、东营、临沂地区耐寒性优,其余地区耐寒性较好(为2级);在济南、泰安、东营、菏泽地区落黄性(熟相)较好,其余地区落黄性(熟相)优;在济宁、菏泽地区倒伏较为严重(3级),因此在济宁、菏泽地区栽培管理时,要注意适当减少播种量,施行精播高产,晚浇小麦返青水,浇灌浆水适当提前。
2.2 利用潍麦7号育成的新种质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结果
根据试材对5个试点的叶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的调查,育成品系在灌溉田和旱天发病差异不显著,10个潍麦7号创新种质或品系对赤霉病都免疫。由表3可知,00-62016对叶锈病免疫,烟台、德州试点表现免疫白粉病,潍坊、滨州、济南试点表现稍感白粉病;00-62574在所有试点免疫白粉病及叶锈病;00-62796在所有试点免疫白粉病及高抗叶锈病;01-64853除在潍坊、滨州稍感白粉病外,其余试点对白粉病免疫,济南、德州试点表现中抗叶锈病,其余试点高抗叶锈病;01-65681中感白粉病、对叶锈病免疫;01-67453除在烟台、济南高抗白粉病,其余地区稍感白粉病,对叶锈病免疫或高抗;01-65902高抗叶锈病、对白粉病免疫;01-66569高抗叶锈病,中感白粉病;02-68467除在潍坊、烟台稍感白粉病外,其余试点对白粉病免疫,济南、滨州试点表现中抗叶锈病,其余试点高抗叶锈病;02-69784对白粉病免疫、免疫或高抗叶锈病。endprint
2.3 潍麦7号创新种质的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
由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对潍麦7号创新种质后代在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包括潍坊、烟台、滨州、济南和德州5个试点,按水浇地(灌溉条件下)、旱地(非灌溉条件下)两种生态类型,多点试种进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见表4、5。
00-62016在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潍坊、德州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滨州、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9.9粒、变幅36.7~42.1;千粒质量40.0 g、变幅39.2~40.6 g;平均产量522.0 kg ·(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5.6粒、变幅35.4~37.0;千粒质量37.1 g、变幅35.7~38.1 g;平均产量413.5 kg· (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45%。适应于所有试点的灌溉田生态型及烟台、潍坊、德州旱田生态型种植。
00-62574在所有试点及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差,且丰产性极低、熟期晚,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但由于其抗病性突出,可作为抗病源中间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00-62796在所有试点或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9.6粒,变幅 38.2~40.7;千粒质量45.0 g,变幅42.3~47.6 g;平均产量556.8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7.6粒,变幅35.1~39.2;千粒质量40.9 g,变幅38.5~44.5 g;平均产量469.7 kg ·(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12%。适应于所有试点或生态型种植,且丰产性好。
01-64853在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潍坊、济南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在烟台、滨州、德州3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8.3粒,变幅 37.0~40.8;千粒质量39.5 g,变幅38.9~40.4 g;平均产量523.1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6.5粒,变幅35.4~37.7;千粒质量38.4 g,变幅36.8~41.0 g;平均产量406.1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50%。适应于所有试点的灌溉田生态型及潍坊、济南旱田生态型种植。
01-65681除在烟台、潍坊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及烟台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外,在其余小麦试点或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且产量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但粗蛋白(干基)含量15.04%,可作为优异高蛋白亲本材料利用。
01-67453在5个地区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在潍坊、滨州、济南、德州4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8.5粒,变幅 46.0~51.0;千粒质量50.7 g,变幅47.6~53.0 g;平均产量561.3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38%。适应于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种植,且丰产性好;不适宜旱田生态型种植。
01-65902在5个地区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潍坊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槟州、济南、德州3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7.7粒、变幅 46.0~50.4,千粒质量49.5 g、变幅48.5~51.3 g,平均产量565.0 kg ·(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9.2粒、变幅38.0~40.6,千粒质量38.8 g、变幅37.4~40.3 g,平均产量334.0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3.28%。适应于除滨州、济南、德州的旱田生态型以外的其余试点或生态型。
01-66569在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济南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差;在潍坊、烟台、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滨州、德州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5.4粒、变幅 31.0~42.3,千粒质量41.1 g、变幅39.8~42.3 g,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4.8粒、变幅31.4~37.6,千粒质量39.0 g、变幅37.5~40.3 g,平均产量376.6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5.04%。最适应于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及潍坊、烟台、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
02-68467在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济南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5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到差,因此不适宜旱地种植。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0.9粒,变幅 38.2~42.8;千粒质量35.8 g,变幅34.7~37.2;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02%。适应于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籽粒黑色,还可作为黑小麦亲本种质利用。
02-69784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1.5粒、变幅 38.6~43.6;千粒质量43.1 g、变幅39.5~45.0;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9.2粒、变幅 38.0~40.3;千粒质量39.7 g、变幅37.8~41.7g;平均产量427.1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3.46%。适应于除德州的旱田生态型外,在其余试点或生态型中都适宜种植。
3 结 论
目前种质资源或基础材料较为缺乏,限制了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的效果。本研究表明: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都表现出高抗叶锈病(0或1级)、赤霉病(1级)和白粉病(1级),耐青干能力特强;在烟台、青岛、潍坊、淄博、东营、临沂地区耐寒性优,其余地区耐寒性较好(为2级);潍麦7号在济南、泰安、东营、菏泽地区落黄性(熟相)较好,其余地区落黄性(熟相)优;济宁、菏泽地区潍麦7号有倒伏现象,栽培管理时要适当减少播种量,施行精播高产,晚浇小麦返青水,浇灌浆水适当提前。
综合评价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的总体表现为抗病、抗逆性优,可作为抗病、抗逆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10个潍麦7号创新种质或品系在10个生态点对赤霉病都免疫,可作为赤霉病的抗源亲本。抗病性优的品系有00-62574、00-62796、01-65902、02-69784;适宜灌溉田种植的品系有00-62016、01-64853、01-67453、01-65902;适宜所有试点或生态型种植的品系有00-62796、02-69784;旱田丰产性突出的有00-62796、 02-69784;灌溉田丰产性突出的有00-62796、01-67453、01-65902、02-69784;01-66569粗蛋白(干基)含量高(15.04%)。
参考文献:
[1] 董玉琛,郑殿升.中国小麦遗传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郭秀焕,赵平,冯承业,等.小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和利用[J].中国种业,2003(8):41-42.
[3] 何中虎,张爱民.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张连晓,张其鲁,李兴明,等.抗病、高产、专用小麦新品种潍麦7号选育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81-82.
[5] 何中虎,肖世和,庄乔生.“九五”全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72-75.
[6] 解宗方.河南省粮食作物育种方向的选择[J]. 河南农业科学,2013(11):21-26.
[7] 钮力亚,于亮,付晶,等.小麦抗逆高产高效新品种选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2):83-86.
[8] 何中虎,夏先春, 陈新民,等.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J].作物学报,2011,37(2):202-215.
[9] 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0] 宋秉彝.小麦田间诊断指标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84(2):1-28.endprint
2.3 潍麦7号创新种质的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
由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对潍麦7号创新种质后代在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包括潍坊、烟台、滨州、济南和德州5个试点,按水浇地(灌溉条件下)、旱地(非灌溉条件下)两种生态类型,多点试种进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见表4、5。
00-62016在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潍坊、德州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滨州、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9.9粒、变幅36.7~42.1;千粒质量40.0 g、变幅39.2~40.6 g;平均产量522.0 kg ·(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5.6粒、变幅35.4~37.0;千粒质量37.1 g、变幅35.7~38.1 g;平均产量413.5 kg· (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45%。适应于所有试点的灌溉田生态型及烟台、潍坊、德州旱田生态型种植。
00-62574在所有试点及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差,且丰产性极低、熟期晚,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但由于其抗病性突出,可作为抗病源中间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00-62796在所有试点或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9.6粒,变幅 38.2~40.7;千粒质量45.0 g,变幅42.3~47.6 g;平均产量556.8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7.6粒,变幅35.1~39.2;千粒质量40.9 g,变幅38.5~44.5 g;平均产量469.7 kg ·(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12%。适应于所有试点或生态型种植,且丰产性好。
01-64853在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潍坊、济南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在烟台、滨州、德州3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8.3粒,变幅 37.0~40.8;千粒质量39.5 g,变幅38.9~40.4 g;平均产量523.1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6.5粒,变幅35.4~37.7;千粒质量38.4 g,变幅36.8~41.0 g;平均产量406.1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50%。适应于所有试点的灌溉田生态型及潍坊、济南旱田生态型种植。
01-65681除在烟台、潍坊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及烟台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外,在其余小麦试点或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且产量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但粗蛋白(干基)含量15.04%,可作为优异高蛋白亲本材料利用。
01-67453在5个地区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在潍坊、滨州、济南、德州4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8.5粒,变幅 46.0~51.0;千粒质量50.7 g,变幅47.6~53.0 g;平均产量561.3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38%。适应于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种植,且丰产性好;不适宜旱田生态型种植。
01-65902在5个地区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潍坊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槟州、济南、德州3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7.7粒、变幅 46.0~50.4,千粒质量49.5 g、变幅48.5~51.3 g,平均产量565.0 kg ·(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9.2粒、变幅38.0~40.6,千粒质量38.8 g、变幅37.4~40.3 g,平均产量334.0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3.28%。适应于除滨州、济南、德州的旱田生态型以外的其余试点或生态型。
01-66569在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济南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差;在潍坊、烟台、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滨州、德州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5.4粒、变幅 31.0~42.3,千粒质量41.1 g、变幅39.8~42.3 g,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4.8粒、变幅31.4~37.6,千粒质量39.0 g、变幅37.5~40.3 g,平均产量376.6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5.04%。最适应于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及潍坊、烟台、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
02-68467在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济南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5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到差,因此不适宜旱地种植。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0.9粒,变幅 38.2~42.8;千粒质量35.8 g,变幅34.7~37.2;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02%。适应于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籽粒黑色,还可作为黑小麦亲本种质利用。
02-69784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1.5粒、变幅 38.6~43.6;千粒质量43.1 g、变幅39.5~45.0;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9.2粒、变幅 38.0~40.3;千粒质量39.7 g、变幅37.8~41.7g;平均产量427.1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3.46%。适应于除德州的旱田生态型外,在其余试点或生态型中都适宜种植。
3 结 论
目前种质资源或基础材料较为缺乏,限制了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的效果。本研究表明: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都表现出高抗叶锈病(0或1级)、赤霉病(1级)和白粉病(1级),耐青干能力特强;在烟台、青岛、潍坊、淄博、东营、临沂地区耐寒性优,其余地区耐寒性较好(为2级);潍麦7号在济南、泰安、东营、菏泽地区落黄性(熟相)较好,其余地区落黄性(熟相)优;济宁、菏泽地区潍麦7号有倒伏现象,栽培管理时要适当减少播种量,施行精播高产,晚浇小麦返青水,浇灌浆水适当提前。
综合评价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的总体表现为抗病、抗逆性优,可作为抗病、抗逆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10个潍麦7号创新种质或品系在10个生态点对赤霉病都免疫,可作为赤霉病的抗源亲本。抗病性优的品系有00-62574、00-62796、01-65902、02-69784;适宜灌溉田种植的品系有00-62016、01-64853、01-67453、01-65902;适宜所有试点或生态型种植的品系有00-62796、02-69784;旱田丰产性突出的有00-62796、 02-69784;灌溉田丰产性突出的有00-62796、01-67453、01-65902、02-69784;01-66569粗蛋白(干基)含量高(15.04%)。
参考文献:
[1] 董玉琛,郑殿升.中国小麦遗传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郭秀焕,赵平,冯承业,等.小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和利用[J].中国种业,2003(8):41-42.
[3] 何中虎,张爱民.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张连晓,张其鲁,李兴明,等.抗病、高产、专用小麦新品种潍麦7号选育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81-82.
[5] 何中虎,肖世和,庄乔生.“九五”全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72-75.
[6] 解宗方.河南省粮食作物育种方向的选择[J]. 河南农业科学,2013(11):21-26.
[7] 钮力亚,于亮,付晶,等.小麦抗逆高产高效新品种选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2):83-86.
[8] 何中虎,夏先春, 陈新民,等.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J].作物学报,2011,37(2):202-215.
[9] 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0] 宋秉彝.小麦田间诊断指标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84(2):1-28.endprint
2.3 潍麦7号创新种质的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
由潍坊市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室对潍麦7号创新种质后代在山东省小麦主产区,包括潍坊、烟台、滨州、济南和德州5个试点,按水浇地(灌溉条件下)、旱地(非灌溉条件下)两种生态类型,多点试种进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见表4、5。
00-62016在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潍坊、德州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滨州、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9.9粒、变幅36.7~42.1;千粒质量40.0 g、变幅39.2~40.6 g;平均产量522.0 kg ·(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5.6粒、变幅35.4~37.0;千粒质量37.1 g、变幅35.7~38.1 g;平均产量413.5 kg· (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45%。适应于所有试点的灌溉田生态型及烟台、潍坊、德州旱田生态型种植。
00-62574在所有试点及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差,且丰产性极低、熟期晚,不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但由于其抗病性突出,可作为抗病源中间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00-62796在所有试点或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9.6粒,变幅 38.2~40.7;千粒质量45.0 g,变幅42.3~47.6 g;平均产量556.8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7.6粒,变幅35.1~39.2;千粒质量40.9 g,变幅38.5~44.5 g;平均产量469.7 kg ·(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12%。适应于所有试点或生态型种植,且丰产性好。
01-64853在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潍坊、济南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在烟台、滨州、德州3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8.3粒,变幅 37.0~40.8;千粒质量39.5 g,变幅38.9~40.4 g;平均产量523.1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6.5粒,变幅35.4~37.7;千粒质量38.4 g,变幅36.8~41.0 g;平均产量406.1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50%。适应于所有试点的灌溉田生态型及潍坊、济南旱田生态型种植。
01-65681除在烟台、潍坊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及烟台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外,在其余小麦试点或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且产量较低,不适宜大面积推广,但粗蛋白(干基)含量15.04%,可作为优异高蛋白亲本材料利用。
01-67453在5个地区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在潍坊、滨州、济南、德州4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8.5粒,变幅 46.0~51.0;千粒质量50.7 g,变幅47.6~53.0 g;平均产量561.3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38%。适应于所有试点灌溉田生态型种植,且丰产性好;不适宜旱田生态型种植。
01-65902在5个地区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潍坊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在槟州、济南、德州3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7.7粒、变幅 46.0~50.4,千粒质量49.5 g、变幅48.5~51.3 g,平均产量565.0 kg ·(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9.2粒、变幅38.0~40.6,千粒质量38.8 g、变幅37.4~40.3 g,平均产量334.0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3.28%。适应于除滨州、济南、德州的旱田生态型以外的其余试点或生态型。
01-66569在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济南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差;在潍坊、烟台、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滨州、德州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35.4粒、变幅 31.0~42.3,千粒质量41.1 g、变幅39.8~42.3 g,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在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4.8粒、变幅31.4~37.6,千粒质量39.0 g、变幅37.5~40.3 g,平均产量376.6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5.04%。最适应于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及潍坊、烟台、济南地区旱田生态型。
02-68467在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从中等到好,烟台、济南灌溉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差;在5个地区旱田生态型中的表现为中等到差,因此不适宜旱地种植。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0.9粒,变幅 38.2~42.8;千粒质量35.8 g,变幅34.7~37.2;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4.02%。适应于潍坊、滨州、德州灌溉田生态型,籽粒黑色,还可作为黑小麦亲本种质利用。
02-69784在灌溉田中平均穗粒数41.5粒、变幅 38.6~43.6;千粒质量43.1 g、变幅39.5~45.0;平均产量507.0 kg·(667 m2)-1;旱田中平均穗粒数39.2粒、变幅 38.0~40.3;千粒质量39.7 g、变幅37.8~41.7g;平均产量427.1 kg·(667 m2)-1;粗蛋白(干基)含量13.46%。适应于除德州的旱田生态型外,在其余试点或生态型中都适宜种植。
3 结 论
目前种质资源或基础材料较为缺乏,限制了抗病、抗逆新品种选育的效果。本研究表明: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都表现出高抗叶锈病(0或1级)、赤霉病(1级)和白粉病(1级),耐青干能力特强;在烟台、青岛、潍坊、淄博、东营、临沂地区耐寒性优,其余地区耐寒性较好(为2级);潍麦7号在济南、泰安、东营、菏泽地区落黄性(熟相)较好,其余地区落黄性(熟相)优;济宁、菏泽地区潍麦7号有倒伏现象,栽培管理时要适当减少播种量,施行精播高产,晚浇小麦返青水,浇灌浆水适当提前。
综合评价潍麦7号在13个不同生态地域的总体表现为抗病、抗逆性优,可作为抗病、抗逆优异种质资源加以利用。10个潍麦7号创新种质或品系在10个生态点对赤霉病都免疫,可作为赤霉病的抗源亲本。抗病性优的品系有00-62574、00-62796、01-65902、02-69784;适宜灌溉田种植的品系有00-62016、01-64853、01-67453、01-65902;适宜所有试点或生态型种植的品系有00-62796、02-69784;旱田丰产性突出的有00-62796、 02-69784;灌溉田丰产性突出的有00-62796、01-67453、01-65902、02-69784;01-66569粗蛋白(干基)含量高(15.04%)。
参考文献:
[1] 董玉琛,郑殿升.中国小麦遗传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 郭秀焕,赵平,冯承业,等.小麦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和利用[J].中国种业,2003(8):41-42.
[3] 何中虎,张爱民.中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 张连晓,张其鲁,李兴明,等.抗病、高产、专用小麦新品种潍麦7号选育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1):81-82.
[5] 何中虎,肖世和,庄乔生.“九五”全国小麦育种研究进展[J].麦类作物学报,2001,21(3):72-75.
[6] 解宗方.河南省粮食作物育种方向的选择[J]. 河南农业科学,2013(11):21-26.
[7] 钮力亚,于亮,付晶,等.小麦抗逆高产高效新品种选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2):83-86.
[8] 何中虎,夏先春, 陈新民,等.中国小麦育种进展与展望[J].作物学报,2011,37(2):202-215.
[9] 莫惠栋.农业试验统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0] 宋秉彝.小麦田间诊断指标的研究[J].北京农业科学,1984(2):1-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