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永智?朱威?赵洪岩
摘 要:随着工程施工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而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与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全面人才,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为了满足需要,我们专业本着一切结合实际的方针,以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目的,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关键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一、课程体系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要变原有单一的学科式教育为项目式的课程教育
学科式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因科目多而加剧教学学时的膨胀而挤占实践教学的时间,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过渡学习”的浪费。割断了学科的联系,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而工程专业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员能够顺利完成岗位中的各项任务,而任务的完成,往往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知识所能支持的。因此可将相关学科适当综合化,既发挥学科课程的特长,又克服了原有单科分段的弊端。项目式的课程模块化可实现课程结构的柔性化。构建应用性、实用性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更多应用型和创造型人才,适应课程体系的要求。
2.课程体系改革要以岗位任职能力为需求突出特色设置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可采用模块式结构。专业设置一个共同的教学计划,学员通过学习某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
(2)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课程能满足行业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涵变化、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课程能使学员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
(3)采取“学习一操作一学习”的方式提高学员实践操作能力,重视实践课程体系,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教学学时两者之比约为1:1。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学员达到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实践,学员能巩固理论知识;二是通过实践,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三是通过实际操作实践,学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4)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例如,课程设置要切实保证“双证书”制度,学员不仅要完成理论学习,至少还要取得一门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总的来说就是要变偏重理论讲授为注重实际任职操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因此,我們重点在于教会专业的学员如何实践。
3.课程体系改革要变偏重经验积累为注重前瞻
(1)课程建设注重前瞻性并不是要学员放弃经验的积累,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存在
的。
(2)课程内容要逐渐与施工岗位的流程接轨,内容要涵盖岗位操作的主要知识点。同时要解决课程内容不断丰富与学时日益缩减的矛盾。针对专业发展趋势以及施工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遵循教学和学科发展规律,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先进技术与常规工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程内部优化与培养目标的整体优化、改革方案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等辩证关系。结合我专业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专业课程的改革。
4.新课程体系的优点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还应考虑降低教学成本,分析课程体系建立所需的教学硬、软件环境,一切着眼于提高学员的任职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以上因素,新课程体系有以下优点:
(1)新课程体系体现了“能力本位观”课程论的教育指导思想,适应施工岗位综合能力的需要。
(2)新课程体系注重工程专业教学和施工岗位紧密结合,将课堂教学与施工岗位紧密联系起来。
(3)新课程体系注重强化实践性,以岗位需要为重点内容,引导学员自觉进行岗前训练,以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不是孤立存在的,理论教学方法也应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专业和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们要求教员根据课程设计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技能比武教学法、项目开发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现场情景教学法、问题牵引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个别科目也融入了任务法。
1.充分运用任职技能教学力推任务驱动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复合教学法推动教学改革
专业任职技能课教学与施工岗位需求相结合是我专业改革的重点,为实现教学目标,任职技能教学更注重实效性。因此,我们在技能教学过程中可运用的是新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即将任务驱动和项目开发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法,它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它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通过学员分组、合作,在教员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员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员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在将课程分类成模块后,在实训基地将每个模块开发成一个项目,再将项目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任务,在平时教学中完成各个任务,最后整合成一个完整项目,好的项目也运用反推法完成,效果显著。学员通过整体项目学习后,不仅激发了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员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
2.充分运用技能比武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
通过学员比武竞赛,发现和培植一批好学苗,以点带面,加快全校学员技能水平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员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3.充分运用现场情境教学法推动教学改革
首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将综合训练基地搬进课堂,然后再将课堂移到综合训练基地。这样反复练习,学员基本达到了施工岗位的要求。
4.充分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达到为今后技能做准备的目的。在分析过程中,学习者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从而培养学员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配套课程教学资源
1.编写系列配套教材
根据“教、学、训、考”一体化要求,把教材的编写重点从以知识为本位的模式转到以能力为本位的模式,按照培养目标与要求→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文化基础课的程序,制定教材建设规划。一要按照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创建以能力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文字教材、视听教材及计算机辅助教材等。二要处理好理论与能力(技能)的关系,扭转理论脱离实际、实践技能弱的状况,加强技能的培养,尽量缩短岗位适应期。三要选择成熟的、稳定的以及学员可以接受的“四新”技术充实到课程教材中去,从工种实际和任职岗位能力要求出发,着眼应用选择教材内容。既保证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又反映其发展趋势。
2.建设“一体化”教学训练中心
集“教、学、训、考”为一体的工程专业“一体化”教训中心是课程改革必须配套的基础条件,有利于提升教学训练质量、效果、节约经费。教训中心的建设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做好方案论证。根据新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现有的实验、操作训练的设备、工具进行整理维护。按照工种教学与训练的实际需求,做好各要素的配套与平衡,二是功能完备。教训中心的设备、功能与专业教学训练要相匹配,适用、好用、够用,而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要避免出现功能不实用、实际需要程度低的设备器材。三是探索管理模式。教训中心不同于传统观念上的实验室,其管理与运作也不能够单纯的按照教学场所或实验场所进行,必须结合其使用功能,探索规范化的管理措施,确保教训中心发挥作用,使课程改革能够得以落实。
伴随着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改革也必将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永恒话题,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改革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所以教学改革也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改革不单是方法论自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牵动教育教学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