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考古的新方式

2014-12-09 09:01:54顾晓龙
博览群书·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微博

摘 要: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公共考古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新的方式带来新的希望,本文通过自己的日常观察,并结合网络实际情况做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微博;公众考古;新方式

一、公共考古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从物质追求已经向精神追求开始转变。历史在中国有悠久传统,人们对历史学科越来越感兴趣。而考古学科作为历史门类中的主要学科,但是考古却很少让大众了解。虽然随这《鬼吹灯》、《盗墓笔记》这类披着考古外衣的小说在网络上和实体出版物的火爆传播,考古开始被国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但是人们对考古的内容和意义等考古学科的基本知识却基本不了解。更糟糕的是,这些年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电视台,对一些鉴宝节目的推波助澜。表面上使广大公众了解了古代文物的类型、种类以及一些的珍贵文物,但是实质上是对考古的误解,是市场化环境导致的一种逐利行为,是另一种意义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在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急需真确的理论指导。虽然在中国日益迅速发展的今天,理论指导实践很难面面俱到,没有一个所谓的“真理”,所以我们需要在不断变化的公共考古实践中思考和总结。

二、新时代的公共考古(以新浪微博为例)

(一)微博考古内容(以新浪微博为例)

自2011年微博创立以来,微博越来越成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平台信息,广大民众开始在该平台上获取信息和发表意见。微博广受欢迎,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接受这种信息交流方式。在这一波浪潮中,也有许多转播考古信息的帐号开始出现。

现在各类博物馆(遗址)基本开了微博帐号,对博物馆的重大事件也在第一时间进行通报。其中有许多关于考古的信息,如举办的常规活动,馆藏资源的展示,相关小知识的介绍,互动的小活动,但是具体的管理并没有一个模式。不同的帐号有不同的受众群体,但总的来说是一部分对博物馆以及考古有兴趣的游客、相关专业学生、从业人员。一方面我感觉到微博帐号在转播考古信息、发挥教育功能做出的巨大努力,另一方面我感觉它还是在做着和网站一样的工作,有內容但无法吸引更多的用户去关注。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博物馆微博帐号在公共考古上做的实践是有意义的,是积极的。

除了一些博物馆微博帐号外,微博上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关于考古的微博帐号。

1.一些考古类杂志。如@大众考古,@中国文物报

2.一些考古官方组织。如@中国考古网

3.一些个人类的微博。如@武老道的宿敌是伦敦

其中@中国考古网不仅发布一些考古届的重大事件,如年度十大考古发现,还对一些热点考古问题进行介绍,如新考古学,平时还摘录一些名家名句供大家思考。是一个不错的微博帐号。该帐号在内容的选择上有深有浅,既能让广大公众看的懂,又让大家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考古学杂志,2013年7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以生动活泼的文、图形式向大众普及科学的考古学、文物学以及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让这些科学走出“象牙塔”,帮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大众对考古学及对文化遗产和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领略科学魅力,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作为本身就是以实现公众考古为目的的刊物,其微博更重要的是对刊物本身的宣传,当然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有转发的,也有不少是其自创的。作为一本杂志,资讯内容的丰富度肯定不是一般的帐号所能比的。

(二)关于微博考古的思考

作为私人用户我能感觉到对考古类微博关注的更多的是一些圈子里的人,其他也都是知识水平比较高的爱好者。在微博的这个圈子里的考古帐号和现实中的博物馆观众在某些方面类似。大的、有名气的微博帐号很受大家喜爱,一些小的、没有名气的却无人问津。当然与现实中的博物馆承载量有限相比,微博是一个自由的,免费的,无人数限制的受教育工具。只是它同样存在受众有限的问题,或者可以说,并没有覆盖到我们希望覆盖的广大人群。考古学文化以及它能给人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并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本是公众考古的目的所在,也是当下考古学人所思考的,将更多的,有启迪意义的考古学知识向大众传播。

在微博推动公共考古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通过微博这一新技术手段,新交流平台中,考古学文化得到了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总结。

1.要加大对内容的丰富和完善,以达到吸引广大年轻人的目的。年轻人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这样我们的文化就进行了传承,文化就可以在代际传承中改善民众的素质,启迪智慧。21世纪是网络时代,当下网络与大众日益紧密,社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变化的越来越快,我们也只有更紧社会的变化才能更好的传播考古学文化。

2.作为服务大众的微博帐号,应该是易获取的。各类微博帐号应该扩大更多的传播渠道,从而让更多的人可以获取到,而不是淹没在无尽的网络信息流中,或是只有少数人浏览。

3.作为考古类的帐号,面对如“河北冀宝斋”类似事件时,一些官方的微博帐号应该第一时间出来发表意见,从专业角度出发,为公众答难解惑。这不仅是自己的义务所在,也是扩大自己影响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崔玉范. 美国的公众考古教育——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一个途径[J]. 南京社会科学,2007,08:123~128.

[2]李迎博,邓金慧. 畅谈公共考古与文化传承[N]. 洛阳日报,2009-08-31002.

[3]刘国祥. 公共考古的开展及其意义[N]. 中国文物报,2010-06-25007.

[4] 曾江. 世界迎来公共考古热潮[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1-10001.

[5]刘文科. 近十年来国内公共考古学研究述评[J]. 丝绸之路,2013,14:30~33.

[6]韩少华,李伯谦.公共考古是考古学很重要的一部分[N]. 东方早报,2013-09-02008.

作者简介 顾晓龙(1990-),男,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专业文物与博物馆,研究方向:博物馆管理与研究。

猜你喜欢
微博
基于社交网络的英语互动微平台建设
新浪微博的“语—图”互文分析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统基本功能设计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23:47:47
微信与微博平台谣言差异分析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19:04
基于微博营销的企业推广模式研究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人民论坛(2016年27期)2016-10-14 13:08:58
神回复
意林(2013年15期)2013-05-14 16: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