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一笑
“九旬院士吴良镛站着作报告,台下学生睡倒一片。”
9月16日,人民大会堂“开学第一课”演讲之后,一则报道引发众多关注。媒体从道德层面抨击90后大学生的缺乏担当,反思教育体制或者阐发“一代不如一代”。在吴良镛心里,这些都言过其实,其科学秘书武廷海还替他表达了对部分学生睡觉的理解。
吴良镛透露报告题目是自己定的,且尽量选择了学生能理解的讲。其报告中直言“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讲稿全文显示,老先生讲述的确实都是十分坦诚的个人经历,非常接地气。
当然,抛却各种客观环境因素,在生命的探索中,当年青遇到年老,尊与不尊已经不是道德沉沦,而是一种精神追慕的价值多元。“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则是欢愉。
这是一种多维环境所造成的差别, “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风尚。”
但是,当他一手拄拐杖,一手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缓走上报告台的时候,吴良镛已经不仅仅是一位大师,更多的是一位怀着职业情怀的追梦者。“想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给后代带来启迪。”他说。
92岁高龄的身躯,吴良镛立了35分钟,讲完自己亲自撰写的《志存高远、身体力行》。这些都可以是表面文字。但作为梁思成的学生和继承者,吴良镛毕生的梦想是让人们诗情画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他用当年梁思成的精神轨迹,致力于解决 “城市病”和“千城一面”的庸俗化倾向,不断重申半个多世纪前的常识:中国城市不应是西方僵化的复制品,而是富有传统和灵魂的家园。
吴良镛曾经说:“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是看他是否设计出了像埃菲尔铁塔一样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而是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
从梁思成、林徽因、吴良镛一直到清华建筑系,这种情怀从未远离。
“记得1940年7月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学习,以建筑为专业。”在吴良镛面前,传统秩序的失落、时代精神的迷茫都是一种折磨,他一直在前进。
一个真正的大师,不是看他站着演讲还是坐着演讲,而是看他所要表达的东西是否能够足以警醒视听。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吴良镛不仅站着,而且透析了这个时代。
慎则无敌,贤则无败,即使所有人都睡下,吴良镛也会站着。这是中国老一代学界前辈审慎,也是一代中国建筑师对后继者的希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