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词境堪吟哦

2014-12-08 15:38张艳云
职业·下旬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诗化意境语文教学

张艳云

摘 要:《永远的蝴蝶》这篇经典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富有一种东方审美情致——“诗化”的艺术。它与一般的微型小说不同,呈现出“诗”的审美艺术特征:凝练、抒情和富有意境 。笔者以此篇文章为例,总结了微型小说“诗化”艺术解读的内涵。

关键词:“诗化”艺术 语文教学 意境

《永远的蝴蝶》是台湾作家陈启佑先生创作的一篇微型小说,全文仅451个字,却几乎令所有读过它的人难以忘怀,成为久盛不衰的经典范例。细读文本,发现这篇经典小说的艺术魅力在于富有一种东方审美情致——“诗化”的艺术。它与一般微型小说不同的是,呈现出“诗”的审美艺术特征——凝练、抒情和富有意境。创作者通过淡化情节、巧妙布局,使小说悲剧性高度浓缩;采用“回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和反复渲染,使作品具有诗歌般浓郁的抒情性;通过组合、聚焦意象,营造诗意氛围,构筑典型意境,彰显“诗化”的艺术魅力。

一、语言如“诗”般凝练

“凝练”是诗歌一个重要的审美艺术特征,也是语言最高的艺术追求。《永远的蝴蝶》情节淡化,悲剧性因素高度浓缩;人物形象写意化,简单几笔却将一个诗意、灵动的“樱子”形象勾勒出来。

1.情节淡化、巧设,悲剧感厚重

传统的小说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情节的发展要遵循因果链的艺术法则。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的创作者陈启佑有意识地淡化情节、巧妙布局,将众多悲剧因素高度浓缩,集中展现,文字凝练而悲剧感厚重。

《永远的蝴蝶》的故事异常简单,可以减缩为一句话:女友樱子在雨中替“我”过马路寄信(告知母亲自己要与樱子结婚)却不幸遇车祸死亡。这是一个貌似简单的悲剧故事,然而却给读者厚重的悲剧感,因为作者预设了若干个关节点支撑故事的悲剧性。

其一,樱子车祸丧生这一事件本身就是悲剧;其二,樱子是“我”心爱的女友,而且“我”已准备娶她;其三,悲剧事件是突发的、出乎意料和偶然的——下雨,邮筒在街对面,只有一把伞,樱子主动要求寄信,车多等诸多因素汇聚交杂在一起,如果去掉其中一个因素,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其四,樱子是为“我”寄信而死;其五,信是关于樱子与“我”的甜蜜婚讯的,可樱子并不知情,而且还没来得及品尝这份甜蜜就永远离去了。所有这些悲剧性因素汇聚交杂在一起,作者却以一种高度浓缩的方式(全文仅451个字)集中表现出来,极大地触动了读者的内心——一种浓重的惋惜、追悔、感伤的情感油然而生。

在情节设置上,作者独具匠心,尤其是小说结尾将悲情推动到顶峰。文章由信开头,用追忆的手法描写事情的起因“我白色风衣口袋里有一封寄给南部母亲的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只字不提信的内容,文章由信结尾:“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在最后才点明那是一封报喜的信。读至此,悲和喜的巨大反差给读者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年轻貌美、温柔可亲的樱子的突遇不幸本已让人痛惜,然而她都还没来得及品尝这份甜蜜就瞬间消逝了,这不仅成为“我”内心追悔至深的原因之一,而且在情感上给读者猛然一击,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油然而生。此处布局的巧设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将悲剧美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2.人物写意,勾勒诗意“樱子”形象

人物形象塑造是小说艺术追求的重要元素,作品创作者一般都会不惜笔墨进行描绘、刻画,然而在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却惜墨如金,对“樱子”的形象进行“写意”式的勾勒。出现在小说中的“樱子”,只有一句话、一种情态、一个动作和一个场景,简单几笔却将一个丰满、灵动的“樱子”形象定格在读者的记忆里,永远挥之不去。

“‘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呢。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细细回味“樱子”留给读者的唯一一句话和她“微笑”的情态,你会发现“樱子”的声音是多么轻柔,个性是多么温柔,面貌是多么甜美。如果将“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去掉一个语气词“哪”或者把“我们”改成“你”,甚至是将“小伞”前的“小”字去掉,韵味就截然不同。“樱子”将不再是我们心中的“樱子”了。

接着来看“樱子”的“微笑”,这是作者故意让她留给“我”,留给读者,留给世界最后的表情,如果少了这个表情,“樱子”将少了一分美好,少了一分真纯。还有后文“樱子”的“白色风衣”,不仅从色彩、形态上与“樱子”形象的纯洁、体态的轻盈相吻合,而且从色调、情景上又与全文的悲剧氛围浑然天成。同样如果将“白色”改成“黑色”或“粉色”,将“风衣”改成“大衣”,“樱子”形象的“诗意”将顿然消失。再看“樱子”这个名字,如果换成“梅子”或“桃子”,意味也全然不同。由“樱子”我们可以联想到“樱花”,可以想象那纷纷扬扬飘落的白色樱花的凄美情景,甚至还可以联想到“樱花”的花语——“等你回来”等深意。

无论是“樱子”那一句轻柔的话语,还是那“微笑”的神情;无论是她“白色风衣”的轻盈还是“樱子”这个名字的意韵都为下文樱子丧生(“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的诗意描写埋下伏笔、蓄满情势。这足以显现创作者语言“凝练”“精准”的艺术追求。

二、情感如“诗”般浓郁

《永远的蝴蝶》之所以令读过它的人难以忘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富有浓郁的“诗情”。深究其中原因,我们会发现故事本身的悲情只是一个方面,关键在于创作者选择了“回忆”作为小说主导的叙事方式、采用最易于抒情达意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和反复渲染手法。将深厚浓郁的感情渗入、融化在所描述的环境、人物、事件中。

1.“回忆”和“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

从全文第一段第一句话:“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寄给南部母亲的信。”我们发现作者选择了“回忆”作为小说主导的叙事方式和采用最易于抒情达意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此种“回忆”的叙事方式,拉开了与叙述内容之间的时空距离,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变换,事件本身自然而然沉淀了更多的情感因子。所以当读到作者饱含深情的文字时,读者自然而然地被感染。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不仅让作者细腻、委婉、微妙、复杂的内心情感一泻而出,也让读者能非常顺利流畅地进入小说主人公“我”的精神世界,和他一起流泪、一起悲伤,一起悔恨。小说文本中,有许多袒露情绪的文字,如当樱子遭遇车祸时,“我”内心情绪的反差:“虽然是春天,好像已经是深秋了”“这时她离我只有五米,竟是那么遥远”。当无法面对樱子已经离世的冲击时,“我”内心痛苦的追问:“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一个捶胸顿足、悔恨自责的形象栩栩如生在眼前;当“我”始终无法从樱子丧生的阴霾中走出时,文末发出:“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那种歇斯底里的悔恨之声充盈读者的耳腔。仔细揣摩、体悟小说文本中这些富有浓郁诗情的文字,我们会惊叹自己的情感也变得丰富、浓郁起来了。endprint

2.反复渲染

反复渲染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手法,在回环反复中情感得到强化,形成“一唱三叹”的韵味。微型小说本该惜墨如金,然而在《永远的蝴蝶》中,作者却浓墨重彩反复渲染某个场景画面,如文中反复写到“站在骑楼下”:第一次写“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心绪平静;第二次写樱子过马路寄信,突然暴死在车轮之下,“我”面对意外打击惊愕、悲痛,神情呆滞,“茫然站在骑楼下”;第三次写“我茫然站在骑楼下”在樱子离开人世的巨大打击和痛苦中,“我”陷入深沉的悲痛“茫然”甚至到知觉虚幻。画面的反复呈现,一次比一次强化了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还如作者三次描写樱子过马路寄信,第一次是现实情景:“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第二次是无法面对樱子离世的打击出现的幻象:“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第三次还是描写幻象:“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画面一次次呈现、强化:“樱子”似乎一直没有离开“我”的视线,永远鲜活地存在着。这种幻象画面每呈现一次,便是“我”的内心撕裂一次,痛苦一次。情感一次比一次浓郁,一次比一次厚重,读来一种浓郁深厚的悲情油然而生。

三、意境如“诗”般凄美

在《永远的蝴蝶》中,创作者动用了众多的意象来营造氛围:雨、湿冷的柏油路面、骑楼、雨伞、眼镜、孤独的邮筒、飘飞的蝴蝶、信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情绪场”,挥发出那凄婉忧伤的诗情诗韵。但是在众多的意象之中,作者将焦点聚集在“雨”和“蝴蝶”这两个具有东方传统审美文化内涵的意象上,营造出“诗”的凄美意境。

1.“雨”——渲染悲凉

在中国传统古诗词中,“雨”这一意象被众多诗人词家赋予“愁思”“愁苦”等情愫。诗人或借雨诉相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永远的蝴蝶》以“雨”开篇,并以“雨”贯穿全文,“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寥寥几笔就营造了一种阴冷、愁苦的氛围,为全文铺设了一种伤感的基调,把读者带进一种惆怅的氛围:闪烁的灯火仿佛哭泣的眼睛,湿冷的街面如含泪的面容,孤独的不是邮筒,而是“我”自己。

樱子横过马路寄信时,被汽车撞飞,不幸遇难,继续写雨来渲染气氛:“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这两处写的雨,已不是纯客观自然界的雨了,而是融注了“我”的心理情绪的雨,这“雨”带给“我”的是难以言表的悲伤,这“雨”带给“我”的是一生一世的永远的痛苦,文中的气氛被渲染得越来越浓烈,整个作品构成了一种特有的氛围,形成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意境。如果从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大背景中去考量,就不难看出创作者将笔触聚焦“雨”这一意象的原因。小说中的“雨”不仅是营造全文阴冷凄凉的氛围的必要意象,更是“我”追悔、愁苦、悲痛的泪水的象征。

2.“蝴蝶”——点染凄美

“蝴蝶”意象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意象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浩瀚精深的传统文化海洋中,所有关乎蝴蝶的典故、诗词、传说为“蝴蝶”赋予了一种特有的东方文化魅力。在传承和沿袭了传统文化中“蝴蝶”意象特定的内涵后,《永远的蝴蝶》的创作者大胆采用“蝴蝶”这一象征物象。我们从作者寥寥两笔的勾勒(如“微笑”“白风衣”“撑伞”)中,一个如蝴蝶般美丽、温柔的樱子形象便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因为明了“化蝶”的深层文化意蕴,所以我们更能理解作者为何将“车祸发生,樱子丧生”的悲哀、痛苦场景叙写得那么诗意、柔美——“随着一声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在“我”极度惊愕的瞬间,樱子幻化为一只“蝴蝶”,这只“夜晚的蝴蝶”便是被毁灭的生命和美的化身。它超越了生命的界限,泯灭了物我之间的区别,化瞬间为永恒。

当“我”在短暂的意识幻化重回现实之后,小说这样描述:“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这里顺时印象已经被“定格”。等到“蝴蝶”第三次出现——被作为篇名并冠以“永远”时,它由直感过渡到了一种执着的祈愿。生命毁灭的事实转化为精神的涅槃,爱情由此获得永生的价值。

小说《永远的蝴蝶》的创作者通过聚焦“雨”“蝴蝶”这两种典型意象,将深沉浓郁的诗情灌注、倾洒其中,营造出一种“诗化”的凄美意境,让读者置身于一种典型的东方情韵之中。

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作为一个优秀的文本,笔者以为它的闪光点便是“诗化”艺术,它结构精巧、语言凝练、诗情浓郁、诗意深厚。因此这也决定了我们只有在“诗”的视域下,从意象、意境、情韵等方面细细吟咏、推敲琢磨,才能真正体味它最本真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童尚兰.中国古典文学中蝴蝶意象的文化意蕴[M].南昌:华东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3]沈鸿.古诗词中秋愁意象解读[J].文学教育,2008(3).

[4]赵前宁.在小说里诗意地栖息[D].南京师范大学, 2010.

(作者单位:宁海县技工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诗化意境语文教学
“本”性的诗化建构与文化纠结——阿来《河上柏影》简论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论西夏偈颂的诗化——以西夏文《贤智集》为例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废名诗化小说的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