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刚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成功的语言描写可以鲜明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深刻的印象。本期小文通就送你一条“语言计”,先来看看这篇习作——
“小萌,这衣服洗得褪色了,咱们把它扔了吧!”一天妈妈收拾衣柜时,拎着一件黄色外套和我商量着。“别扔,我还要穿呢!”我连忙阻止,要知道这可是我最喜欢的一件衣服啊。正巧我在网上看到一则生活小常识,介绍了茶叶水的用途——可以使褪了色的衣服恢复原来的颜色。“有救了!我那件心爱的黄色外套有救了!”我兴奋地喃喃自语道。 ①没等看完,我就急不可待地找出茶叶想试一试。
一会儿工夫,半盆茶叶水就泡好了。我拿来衣服扔了进去。我要狠狠地把你泡上一顿,让你和刚买来时一样漂亮。②想到这儿,我不禁哼起了最喜欢的那首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就在这时,好朋友来找我玩儿。我把盆往旁边一放就跟她跑了出去。整整一个下午,我玩得尽情尽兴,直到很晚才回家,自然把泡衣服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第二天早晨刚起床,爸爸就对我说:“小萌,看你把衣服泡成什么样了?黄一块,白一块的,难看死了。” ③
我一听就急了:“怎么会呢?网上介绍的还会有错?”
我一个箭步蹿了过去,伸手捞起衣服一看,差点儿哭了出来:“我的妈呀!简直像一堆用水泡透了的烂纸,黄不黄,白不白的!”
我把所有的罪过归结到了网络信息不靠谱头上,爸爸严肃地批评了我:“你只看到了它的一半,没看到下面的注意事项——浸泡前要用温水打湿,浸泡时不能超过半小时;不能用太浓的茶水浸泡,浸泡时需把衣服翻转几次。” ④
我一愣,眼泪随即开始在眼眶里转圈。爸爸走到我身边,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做事要一丝不苟,认真仔细,这样才能做好事情。” ⑤
听了爸爸的话,我惭愧地低下了头。
“语言计”第三步:活用引语
有时候,我们还要在对话中引述别人的话。引述别人的话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讲述别人的原话,并把它放在引号里,这叫直接引语;另一种是用自己的话来转述别人,并且不能用引号,这就是间接引语。总的来说,如需详细描写,展现当时情境,可选择直接引语方式;如不需要特写的场面,更为了上下文语气一致,可选择间接引语方式。
树对鸟儿说:“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鸟儿说:“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鸟儿说完,向南方飞去了。
——新美南吉《去年的树》
这两段对话就是直接引语,直接写出了人物之间的对话内容,可以再现出当时的情境。读者读罢,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树和鸟依依惜别的画面。
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会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林海音《冬阳·童年·骆驼队》
这段话中的“要学骆驼,沉得住气”,就是作者转述了老师所说的话,被称为“间接引语”。作者为什么要转述“老师”说的话呢?你细读,便会发现,作者转述的话均采用短句,与后文连在一起,语气连贯,融为一体。
1.要善于积累在生活中听到的有特点的人物语言,这种做法称之为记言。这会为习作积累生动的素材。
2.依据表达的需要,决定采取直接引语方式还是间接引语方式。如果选用直接引语方式,再细致考虑提示语的位置。
3.依据表达的需要,让神态、语气、声调、动作、心理等走进提示语,让提示语丰富起来。
人物的语言,推动了本文情节的发生发展。小作者笔下的语言非常生动,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符合当时的情境。读罢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小文通已经把小作者的表达秘诀标了出来,赶快来看看吧!
①人物的语言流露出她内心的兴奋,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起到了过渡的作用,真是一箭双雕。
②“狠狠”“一”让读者感受到“我”内心的得意和自信。与后文的“急”“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③爸爸的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人物的语言揭示了发生这件不愉快事情的原因,让读者一下子释然了。
⑤人物的语言揭示了“理”,通过这件事,小作者应该获得怎样的启示。这也是这篇习作带给读者的思考。
方法一:将动作、神态等描写融入提示语
提示语在对话描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丰富而灵活地运用提示语,可以让读者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让神态、语气、声调、动作、心理等走进提示语中,让笔下的语言更具体、更形象。
该我“捉人”了,我在院子里四处张望着。门微微地动了一下,引起了我的注意,透过门缝儿我看见了一个伙伴。我暗暗高兴,装着没看见的样子,故意走到门边停下来,嘴里小声说着:“哎呀,他们都躲哪儿去了?我都累了,先靠着门歇一会儿吧!”话音刚落,躲在门后的小伙伴连忙央求说:“别,别,别,我在后面呀!”我乐了,装着大吃一惊的样子说:“门后怎么还有一个人呀?”他只好走了出来,和我挤挤眼睛,不好意思地笑了。
——天津市 闫鼎新
在这段话中,小作者笔下的提示语多么丰富啊,“故意走到门边停下来,嘴里小声说着”,提示语中融入了动作和声调;“躲在门后的小伙伴连忙央求说”,提示语中融入了语气;“我乐了,装着大吃一惊的样子说”,提示语中融入了神态。因为作者笔下的提示语丰富了,一段话俨然变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方法二:变换提示语形式
提示语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作用各不相同:
(1)提示语在前面。这种形式较为常见,一般强调是哪个人说的。
(2)提示语在中间。这种形式突出了前面的说话内容,也使得前后意思得到简单的区分。
(3)提示语在后面。一般强调了说话的内容,还可以强调说话的语气。
吃包子时,我突发奇想:“苹果咬一口能成为商标,为什么包子咬一口不能成为商标呢?”
“你以后可以注册一个商标——被咬了一口的包子!”妈妈笑着说。
爸爸听了也大笑起来。
原来,创意来源于生活呀!
——任秉聿
任秉聿同学在描写自己和妈妈的对话时,先采用了提示语在前的形式,而后采用了提示语在后的形式,使对话在问和答之间连贯自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