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众传播环境下的控制分析

2014-12-08 03:37刘瑞亮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崛起大众传播破解

刘瑞亮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以微博、移动电视、云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方式出现多样化趋势,当今社会传播环境进入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使传播成为日常生活状态,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交互作用、网络即时性传播对传播界限的模糊,信息效用的最大化都为社会的传播效率及社会组织结构提出了不小的压力,这实际上暴露出技术理性与社会环境的矛盾。

关键词:大众传播;新媒体;崛起;社会控制;破解;限制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专门从事传播学研究的胡正荣教授认为大众传播就是通过大众传播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这种传播中传播者职业化,讯息大量、快速复制,传播媒介也是机械和电子设备系统,受众非个性化。大众传播是社会化的传播。[1]

当前社会体现出来的信息传播途径表现形式多样,且与日常生活及生产联系愈发紧密。诸如数字呈像技术、3D打印技术、卫星传感技术、音频数字技术、数字虚拟技术、车载移动技术等等,让信息时代的我们目不暇接。更需要我们关注的是这期间,大量知悉或未知的海量信息包含在传播途径中释放出来。信息的传播和日常生活的差距日渐缩小且对其影响越来越明显。

进一步讲,信息传播实质上是一个社会行为的写照。在一个社会转型过程当中,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方式很容易在某个层面上对社会行为加以阐释,成为社会外在表现的重要手段。资深研究员陈崇山说 :“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同样伴随着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体系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体制、技术、规模、结构和内容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新的、可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变化之巨大使它成为社会变革中一个突出部,其社会功能的扩展和公众对其使用方式的变化也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2]

二、新媒体传播的崛起

新媒体是以数以亿次的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充分发挥网络功效,把网络客户端、手机客户端最大化的链接起来,形成立体形式的网络传播空间和维度。其表现出来的外在为数字系列,例如数字打印、数字影像、数字触屏等。可以概括的说它是除了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四大媒体以外的新兴第五大媒体。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的微博就是大众传播新形式代表之一。截至到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博客用户规模3.53亿人;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超过电脑上网用户的3.86亿人,手机首次成为中国网民的“第一上网终端”。我国而农村网民数量达到1.46亿人,占中国网民人数的21.7%,而且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仅2012年上半年就增加了1463万。[3]

新媒体的发展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分析认为:新媒体的传播是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全民传播、全速传播、全媒体传播、全渠道传播、全互动传播、去中心的传播、去议程设置传播和自净化传播,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是空前的。“社会化网络对传统媒体,对社会变革的影响,还没有结束,刚刚才开始显现。”

三、大众传播环境中的诸多弊端

(一)中国特色的政治传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播媒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其权力的力度也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而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换而言之,就是由人为色彩较浓的主观调控,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市场经营模式。但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这种蜕变是不可能完全在市场调控环境中得以实现。从媒体自身发展的市场角度看,政治传播又过多的干预了媒体自身的宽松环境,某种程度上限制其发展。

(二)大众媒介的隐患

纵观大众媒介的效能,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给社会主体带来海量有价值的媒介信息,又能够在这种复杂的信息中传递出所谓的垃圾信息,误导受众。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

1、纷繁复杂的信息扰乱公众视听,在传播、接受传播的过程中使得受众被动,失去判断能力,从而迷失方向。

2、大大降低受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标准。

3、大量浪费受众主体的私人时间和精力。

再如大众传播使人产生冷漠心理、导致文化渗透和文化侵略等等。

(三)网络媒体的缺点

新兴的网络媒体在经过与传统媒体形式比对后,我们会发现其诸多缺点存在:

1、海量信息、真假难辨。

在当前,网络媒体缺乏监管,更缺乏法律条文的正确严格的约束。任何新兴事物在发展阶段都会面临诸如此类问题。如果让这种缺乏管理的状态继续,那么势必造成垃圾信息的泛滥,给别有用心的人机会,网络成了他们扰乱正常社会秩序的工具。

2、受众的文化水平低,自我提升速度过缓。

我国的传统农业国家基础决定了国民整体素质的落后,而与市场经济打开后网络新媒体发展速递比,素质的提升速度显然是落伍的、滞后的。故能发现,网络媒体这种便捷、有效的传播工具或者说是信息接收途径的使用权还只是掌握在少数有学历、有文化的人手里。

四、加强社会控制

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使传播成为日常生活状态,信息效用的最大化都为社会的传播效率及社会组织结构提出了不小的压力,这实际上暴露出技术理性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的限制因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是加强社会控制,浅见如下:

(一)强化媒体体制改革

大众传媒过多的与政治权利结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蒙蔽、控制与统治的手段,尤其是如果它与一定的政治权力或经济利益集团相结合或被它们操控,会是对于民主与真正的公共生活的威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健全媒体监督机制、强化媒体深层次制度改革。具体做法分为两方面:

1.强化传统媒体体制改革

从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素质、整合媒体人力资源、政策和经济扶持、产业链创新等四方面入手。

2.强化新媒体体制改革

对于新媒体的资源整合至关重要,处理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主流媒体和非主流媒体的关系。

(二)加快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

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基本作用就是规范约束社会主体的行为,使得主体的言行与社会发展的节奏相吻合。法律的根本特点就是在国家机器的强大支持下具有强制力。监管的范围就是国家内的社会主体,社会执行效果权威、显著。完善和加强大众传媒的法制建设势在必行。具体做法为: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精神,进一步加强与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公安部、新闻出版总署等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完善信息产业部审批程序、建立互联网络的长期有效的监管制度。提高技术监管水平。

结语

J.W.凯里在《莫尼斯和麦克卢汉》中说:“传播媒介是‘巨大的社会隐喻,它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还告诉我们世界的存在方式;它不仅刺激并愉悦我们的感官,而且通过改变我们对各种感官的使用比例,实际上改变着我们的性格。”在当代大众传播技术环境内,新闻传媒影响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威力之处不言而喻。

综合来看,对于当前大众传播环境下的种种限制,加强社会控制是可选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64页

[2] 陈崇山 (孙五三主编《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3]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公布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猜你喜欢
崛起大众传播破解
广播新闻创新性改革文献综述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公司僵局的破解
如何破解县域中小型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新形势下的主持人舆论引导力
后大片时代下华语中小成本电影的崛起
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信任障碍和破解思路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
“破解”八项规定,民间“智慧”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