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彬
(福鼎市医院,福建 福鼎 355200)
周围性面瘫是康复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季节性,通常急性起病,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发瘫痪多见,治疗不及时,极易留下后遗症。对于本病治疗,中西医药物、针灸、物理治疗等疗法众多,各有所长。但许多研究表明:综合治疗比单一治疗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采用针刺配合物理疗法综合治疗本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发病3 d内来我院康复科门诊就诊,并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的192例门诊病例。按门诊就诊顺序号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6例,2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表 2。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男 女969653554341年龄/岁53.37±7.4151.96±6.75病程/d 2.18±0.542.03±0.57
表2 2组治疗前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比较(n,%)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照《针灸治疗学》[2]面瘫诊断标准制定,西医诊断参照《神经病学》[3]相关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②发病时间在3 d内。③知情并自愿接受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 耳源性、外伤性面瘫、腮腺炎、腮腺肿瘤、后颅窝病变等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面瘫。②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及造血等系统的严重疾患,以及恶性肿瘤、精神病、糖尿病等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对本疗法有明显禁忌症者。④治疗同时采用其他治疗方法者。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 Mann-Whitney U检验。
2.1 治疗组 采用针刺配合物理疗法治疗
2.1.1 针刺治疗 ① 急性期(病程≤10 d):以毫针针刺,取穴:阳白、迎香、地仓、承浆、颊车、牵正、翳风,手法:宜轻刺浅刺。配风池(患侧)、合谷(对侧)、太冲(双侧),手法:泻法,针刺留针30 min。② 恢复期(病程>10 d):以毫针针刺,取穴: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承浆透夹承浆。闭目不全加攒竹、丝竹空透鱼腰、承泣透四白;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配足三里(双侧),用补法,合谷(对侧)、太冲(双侧),泻法为主,针刺留针30 min。
2.1.2 物理治疗 ① 急性期:针刺留针同时加TDP对准患侧乳突和耳前区照射治疗30 min;再用五官超短波4 cm直径圆形电极置于患侧乳突和耳前区并置,无热量治疗15 min。② 恢复期:针刺留针的同时加TDP对准患侧乳突和耳前区照射治疗30min;再用电脑中频治疗仪,选择锻炼肌肉处方,于额肌及颊肌各并置一组中号圆型电极,电流大小以患者面部肌肉收缩能耐受为度,治疗20 min。以上治疗每日1次。
2.2 对照组 采用药物配合物理疗法治疗
2.2.1 药物治疗 ① 急性期:醋酸泼尼松片30 mg,口服,1 次 /d,连服 5 d,7~10 d 逐渐减量,以至停药;地巴唑10 mg,口服,3次/d;甲钴胺注射液0.5 mg,肌肉注射,1 次 /d。 ② 恢复期:地巴唑 10 mg,口服,3 次 /d;甲钴胺注射液 0.5 mg,肌肉注射,1 次 /d。
2.2.2 物理治疗 急性期与恢复期物理疗法同治疗组。
2.3 疗程 2组治疗以10 d为1个疗程,间隔3 d继续下个疗程,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统计疗效。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系统[1],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①痊愈:面部各部位运动功能均正常,H-B分级I级;②显效:仔细观察可看出轻微功能障碍,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良好,眼睛用很小的力量即可闭合,口轻度不对称,H-B分级Ⅱ级;③有效:有明显的功能减弱,无严重外形损坏,面部静止时基本对称,上额运动微弱,眼用力可完全闭合,口明显不对称,H-B分级由Ⅳ、Ⅴ、Ⅵ级经治疗后改善为Ⅲ级;④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口仅有轻微运动,H-B分级Ⅳ~Ⅵ级。
3.2 结果 见表3、表4。
表3 2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比较
表4 2组疗效比较(n,%)
本病属传统医学“面瘫”范畴,本病的发生多为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脉,面部经气阻滞不通,筋脉失养,导致颜面一侧肌肉弛缓不收,受对侧牵拉而成口僻。
本病急性期针刺手法上宜轻刺、浅刺,以引邪外出,并给面神经一个弱的刺激,使神经产生兴奋。小剂量超短波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神经营养功能,消除面神经的缺血水肿,减轻神经受压。TDP可使患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进一步改善血供,促进代谢,减少组织水肿,促进无菌性炎症及早消除。而恢复期患者处于正气恢复阶段,宜补气养血,濡养筋肉,故针刺采用透穴治疗,以活血通络,疏通面部经筋气血。中频电疗可使面肌被动运动,并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减少面肌萎缩,减轻面神经损伤后的变性、坏死,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本观察显示:在急性期尽早使用综合治疗可有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并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在急性期和恢复期物理疗法相同的情况下,针刺配合物理疗法比药物配合物理疗法更能明显改善面神经损伤程度,有效地降低其后遗症,且起效迅速,疗效确切,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1]HOUSE J W,BRACKMANN D 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85,93(2):146-147.
[2]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3]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