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教学模式把传统链接到新课堂

2014-12-08 22:06赵文汉
基础教育参考 2014年10期
关键词:研讨学案环节

赵文汉,安徽省语文特级教师,第三届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阜阳市首届名师,阜阳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阜阳师范学院“基础教育专家库”成员,曾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等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40余篇。阜阳市教育局为其建立“阜阳市名师赵文汉工作室”,并授予“阜阳市首席名师”称号。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为适应国家发展、时代发展、谋求自身发展的关键举措。传统的教育教学必须改革这是无疑的,新课改指明的改革方向、选择的改革道路、搭建的改革框架也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条路如何去走?如何到达目的地?如何填满整个框架?站在教育教学一线的人需要结合教学实际,用哲学的眼光,去认真摸索和探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315”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尊重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传统教育教学中的优秀部分链接到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来。

一、“315教学模式”释义

把一节课的教学流程分解为“导、研、用”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各用15分钟,故称“315教学模式”。“导”是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讲述、介绍、传授,解决学生自主学习学不动的、学不了的那部分内容,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困惑;“研”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即通过合作研讨的形式将教师所“导”内容落实到学习活动中去;“用”是运用、拓展,即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独立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或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提出“315教学模式”的缘起

在新课改取得累累硕果的今天,我们不能不承认其中还存在一些芜杂。如课堂里只见学生不见教师一教师成为可有可无的人。那么,课堂里真的可以不要教师吗?这种极端现象倒逼着我们必须思考如下的问题。

一是新生事物的诞生,是否可以割断历史而独立成为新事物?新课改是否可以完全抛弃传统教学而独立成为新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就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新生事物诞生来突破过去,求取进一步的发展,但新生事物是不能割断过去的积累而另起炉灶。鲁迅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说明,历史是不能割断的,今天的新生必须对历史有所继承。教育的发展也是这样,不可割断历史。

二是新课改对待传统教育教学到底是该抛弃,还是该扬弃?新课改就如同农夫在场地里脱粒麦子(扬场),即把麦粒和杂质一锨一锨地抛向空中,借助风力,刮走杂质,留下麦粒。新课改要革除的是传统教学中的“杂质”而不是整个的传统教学,传统教学中的“麦粒”还是要保留的。

三是传统教育教学难道一无是处?人类文明为什么还能依靠她传承几千年?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实行了几千年,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依靠她得到了传承。这说明传统教育教学自有她存在的道理和作用,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一无是处。这些人忘记了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即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与教育能量。如今,在有的课堂上教师说不了几句话,这把教师自身的教育能量给浪费了。

四是学习方法只能一花独放吗?学生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必须亲自探索或探讨才能学会吗?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不可一概而论,不可同等视之。有些内容需要自主探讨、亲自实践才能真正学会,而有些内容是需要经过教师的传授。

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是来自于美国教育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和“建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是一种自主认知、建构的过程,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学习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重要方式。然而,它不是“学习理论”的全部,它所揭示的学习方式也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样是高度关注教育理论的美国学者戴维·奥苏贝尔则提出了“接受理论”,他认为学习可以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仅仅只是通过发现而发生。教师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有组织、有序列的完整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有用、有意义的材料,无用、无意义的材料已经被教师过滤掉。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讲解教学”,并且认为是高效的。

从学习的发生机制来看,学习渠道和方法确实不止一种。传统只强调“接受式学习”是不对的,但如果为了反对“接受式学习”而只强调“探究式学习”也是不全面的。因此,要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三、315课堂教学模式可解决对传统教学的继承问题

由以上论证可以看出,对一些“激进地走过了头”的做法必须进行纠偏,新课改必须注意对传统教学有所继承。但问题是,如何纠偏?如何继承?对此,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与探索,把其总结为“导——研—一用三环节构成的315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导”环节的基本内容、操作办法及其作用

“导”的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课前导和课中导。课前导环节的载体是导学案,导学案的“质”体现在“导”上,所编之案能否起到“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是关键,决不能把导学案变成一套习题集或者一套“资料集成”。编写者应从一个学习者如何自学本课内容、如何达成学习目标的视角,编写出一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引领学习者逐步读懂、领悟学习内容的学案来。当然,如何执行和落实导学案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在自习课里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而且教师必须批改并作出相应的评价。

课中导包括以下内容:对学生做题情况的总结与评价;本节课的学法指导;对下一环节学生合作讨论进行必要的培训;讲解本节课的新知识,包括涉及的新概念、新定理、新公式、新知识等。显然,第四部分是“导”的主体部分,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四个环节共用时应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宜。

2.“研”环节的基本内容、操作办法及其作用

“研”的目的是将在导学案引导下学生自学的内容和教师在“导”的环节中所讲知识运用到解决课文重、难点中来。其载体是“合作研讨”,它的主体是小组,小组以6人为佳,组织人是小组长,合作研讨的问题是教师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问题数量要控制在3个以内。这些问题的设计一般要体现课文中的重点或难点,要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和教师“导”的内容呼应起来。合作研讨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将研讨结果进行展示,展示形式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板书等。展示完毕,再由学生对展示进行点评,教师在学生点评的过程中要适时进行点拨。

“研”的环节总用时15分钟左右;合作研讨用时8分钟,前5分钟讨论所有问题,后3分钟讨论教师指定给每组的任务;学生展示3分钟;学生点评4分钟。

“研”的环节是对“导”环节的延伸与深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研讨的方式来亲自验证教师所“导”内容,在“自主合作研讨”中建构新知,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改革了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改精神,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研讨,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与交流。这一环节还在于培养了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看法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

3.“用”环节的基本内容、操作办法及其作用

“用”的环节主要是强化或拓展。根据所学内容的特质,教师可以安排“拓展训练”,即将本节课所学内容运用到原来已学过的章节中去,或者运用到课外去,起到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作用。我们可以采取合作研讨的形式,也可采用学生独立完成的形式。

根据所学内容的特质,这一环节也可以用来进行强化训练,即通过做训练题来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此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无论是用来强化,还是用来拓展,本环节的用时量要控制在15分钟左右。

“研”的环节侧重在学生用来验证教师所“导”的内容,建构新知;“用”的环节则是让学生把验证了的内容拿来使用,用到解决所学内容以外的问题中去,让学生在运用中、拓展中强化刚刚建构起来的新知,完成“新知”的学习过程,或者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315课堂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实录

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谈中国诗》;上课人: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赵文汉。

上课性质:给阜阳市全体高中语文教师上示范课、

上课目的:探讨“新课改如何继承传统教学”。

本节课给学生拟定的学习目标:①记住课文里的新词,基本把握中国诗特点;②掌握解读文本要领;③学会用国际的眼光看待中国诗歌,深爱祖国文化。

课堂使用的教法与学法:①使用导学案教学法,上课的前一天晚上让学生做导学案上的题,经教师批阅后,返回给学生;②通过“导——研——用”三个环节,让学生学会并掌握文章阅读的基本方法。

【课堂实录】

1.激发学生上课热情,驱散学生怯场情绪

教师导语:同学们,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投入饱满的热情。热情来自激发,激发热情有很多种办法,其中一种就是用尽全身力气大声朗读,为了今天我们能够激情投入地上好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跟着老师来大声朗读我们的“学习目标”。

做法:学生起立,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一环节过后,上课前学生的那种压抑的氛围得到了明显缓解。)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聚拢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导语:请同学们看一看屏幕上的名言,知道它们是谁说的吗?

屏幕展示:“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游戏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等四则钱钟书的名言。

学生群体回答:钱钟书。

师:大家都知道,钱钟书是一位大师,同学们能够说说他是哪些方面的大师吗?

生:文学大师、国学大师。

师:同学们说的没错,但是不全面。钱钟书先生还是语言大师、幽默大师。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谈中国诗》,来感受一下钱钟书先生作为文学大师、国学大师的风采,感受钱先生作为语言大师和幽默大师的风采。好不好?

生:好!

师:钱钟书的幽默非一般人的幽默。钱先生的幽默是一种高智商的幽默,欣赏他的幽默是对你智商的挑战。今天我们共同接受钱先生的挑战,看我们的智力配不配欣赏钱先生的幽默?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愿意接受挑战,表现得十分活跃。这一环节的效果很明显,教学目的达成得非常圆满。)

3.解决课文的“新词”,为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做法:把课件和导学案相结合,解决“超以象外,得其环中”、“风会”、“眉眼颦蹙”等课文中的新词,并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解释。

4.引入“导”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导”的内容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阅读素养被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确定为青年学生三大最为重要的素养之一(数学素养、科学素养),可见,阅读素养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教师:要想拥有阅读素养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是一种能力素养,任何能力的增长都是有方可行的。阅读也一样,其方法很多,不是一节课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今天咱们学习并掌握其中的一部分,这部分用八个字来概括。

课件展示:掠其大概、品其意味。掠其大概,即宏观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框架,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品其意味,即微观品味文章的写法、语言的意味,从而欣赏文章的美妙。

5.引导学生如何去掠其大概

分步骤引导学生学习掠其大概的方法,用课件进行逐步展示: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查找资料),通晓作者的写作目的(从文章中的信息里获取);②研读课文,用词语或句子来概括文章的每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段意:使用原文的关键句;使用原文的关键词等。)

6.用教师指导的掠其大概方法,来理清《谈中国诗》的框架结构

(1)用掠其大概的方法给《谈中国诗》每一自然段归纳段意

教师:请用掠其大概的方法,逐段给《谈中国诗》归纳段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讨。

学生活动:在已经做了导学案的基础上,研讨、展示、点评,归纳出每一段的段意。

(2)让学生按照自然段段意到文章段落划分的方法给文章划分段落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各段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把关联程度大的组合到一块,把文章划分成若干个部分。

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在已经做了导学案的基础上,进行小组研讨,口头展示,很快将文章划分成三个段落。

7.引导学生如何去品其意味

教师: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咱们撇开文章的写法不谈,只谈如何品味文章的语言。然而,一篇文章不是每一个句子都值得去品味的,那么哪些句子值得品味呢?有四种句子值得品味。

课件展示:①意蕴句:有多层含义的句子;②修词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③结构复杂的句子,即不是一下子能够看懂的句子;④关键句:在文章的结构上或主旨表达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

做法:以上四种句子,教师从文中各抽取一个句子作为案例(在导学案中已经标出),带领学生学习以下方法。

课件展示,逐步引导:①意蕴句——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揭示出关键词的多层含义;②修辞句——修辞是华丽的外衣,剥去外衣揭示出其本来的意思;③结构复杂的句子——剖析句子结构,由此看作者表达了几层意思;④关键句——把文本中关键句的作用给揭示出来。

8.用品其意味的方法,解决课文其他例子

教师从课文中再抽取四个句子,让学生先进行分析,然后研讨、展示、点评,教师适时点拨。

9.布置课外练习

教师:我们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应用,没用应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我们学习的方法,做“导学案”上巩固训练里《母亲的剪影》一文中老师提出的有关问题。

(责任编辑罗登廉)

猜你喜欢
研讨学案环节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网络研讨”实现教师多元发展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