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郁
(福建省松溪县农业局土壤肥料技术推广站 353500)
松溪县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北部,闽江源头,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温适宜,年平均降雨量1557~1743 mm、日照总时数1972 h,山地丘陵多为红壤土,pH值4.5~5.5,一般土层厚度在1 m以上,土壤肥沃。松溪县是福建省12个生态农业示范县之一,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以前就已产茶,其自然地理条件非常适宜茶树生长,2013年全县茶园面积4580 hm2,茶叶总产量7000多t。近年来,茶小绿叶蝉在松溪县发生面积大、危害重,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及质量。
我国茶区的茶小绿叶蝉以假眼小绿叶蝉为优势种[1],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力强、世代重叠等特点。茶树受害后,主、侧叶脉或叶缘、叶尖红褐焦枯失去光泽,芽叶卷曲,节间缩短,停止生长,质地变硬变脆,泡茶有烟焦味,是茶树高产优质的重要制约因素[2]。2013年松溪县茶小绿叶蝉为害面积大,茶园受害后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30%以上。
茶小绿叶蝉在松溪县茶园1年发生9~12代,茶小绿叶蝉成虫体长3.1~3.8 mm,体黄绿色至淡黄色,刺吸式口器,为害茶树嫩梢,喜在芽梢、嫩叶背面栖息。在松溪县3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开始活动,把卵产在茶树幼嫩组织上或者芽尖下2~3片叶下;第1代若虫在4月上中旬开始出现,为害春茶;5月下旬至6月中旬,出现第1次虫口高峰;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第2次虫口高峰。第1次虫口高峰虫量多于第2次虫口高峰。
在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措施上应根据虫情监测情况,坚持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控制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避免或减少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农业防治可降低防治成本并控制环境污染,是减轻茶小绿叶蝉为害程度的重要方法之一。调整和改善茶树的生长环境,增强茶树对茶小绿叶蝉的抵抗力,创造不利于茶小绿叶蝉生长发育或传播的条件,以控制、避免或减轻茶小绿叶蝉为害。
3.1.1 适时采摘 松溪县茶园主栽福云六号、福安大白等优质茶树品种,采收时分批及时采摘幼芽嫩叶,可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的卵、若虫数量,减轻茶树受害程度。
3.1.2 合理施肥 春季浅耕除草,结合开沟施肥。不能偏施氮肥,否则有利于茶小绿叶蝉发生,基肥占全年总施肥量的60%,常规茶园每667 m2施专用肥或复合肥30~35 kg,幼龄茶园施15~25 kg。
3.1.3 冬季清园 秋茶采摘结束后,进行清园,剪去病虫枝、枯枝、鸡爪枝,使茶园通风透光,降低茶小绿叶蝉的越冬基数。
利用茶小绿叶蝉具有趋光性,以及偏嗜黄绿色、浅绿色的特性[3],可采用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杀虫或黄板诱杀等物理方法进行防治。杀虫灯诱杀可以在茶园内每2.0~2.7 hm2安装1盏频振式太阳能杀虫灯,挂灯高度根据茶树高度而定,一般距茶树茶梢60 cm左右为宜。黄板诱杀是将涂有性信息素的黄板挂在小竹竿上,插在茶行间,板的下边与茶梢相距3~5 cm,黄板一般长35~45 cm、宽20~25 cm,从5月中旬开始,在茶园内每667 m2安放黄板+性信息素20~25片,可有效降低茶小绿叶蝉虫口密度,减轻其危害。
茶小绿叶蝉害虫的天敌种类主要有蜘蛛、瓢虫等[4],寄生性天敌主要有寄生蜂、缨小蜂等,对茶小绿叶蝉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防治上应减少茶园施药次数和施药量,在防治指标内适期用药,保护天敌的繁殖,充分发挥生物防治作用。可选用一些生物源或植物源农药,如白僵菌、印楝素等。2013年松溪县应用生物源、植物源农药占农药用量的45.5%,应用生物防治面积约623.1 hm2(次)。2012年6月在松溪县郑墩镇双龙茶厂进行生物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生物农药速效性较好,药后7 d防效均达75% ~90%,其中白僵菌的持效性最好 (表1)。
表1 生物农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效果
目前,受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的制约,茶树上有害生物的防治还离不开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仍是防治茶小绿叶蝉的重要方法。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松溪县茶园主要选用吡蚜酮、噻虫嗪、联苯菊酯、吡虫啉、溴虫腈、啶虫脒、高效氯氰菊酯等农药进行防治。2013年在松溪县祖墩乡双源茶厂进行3种农药防治茶小绿叶蝉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 (表2)表明:3种供试药剂速效性均较好,药后2~7 d防效达70% ~80%。
表2 3种农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
[1]葛钟麟,张汉鸪.中国茶叶蝉种类研究 (一) [J].茶叶通报,1988(1):15-18.
[2]陈宗懋.有机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J].茶叶通报,2000,26(4):186-188.
[3]赵冬香,陈宗懋,程家安.假眼小绿叶蝉对不同颜色偏嗜性的研究 [J].茶叶科学,2001,21(1):78-80.
[4]张必正.假眼小绿叶蝉生物防治技术体系研究成功[J].中国农村科技,200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