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康 陈卫岗
苏州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高效农业的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但是传统的粮食如水稻、小麦和油菜的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73.33 khm2、66.67 khm2和133.33 khm2左右,这些传统的粮食作物每年大约产生50多万吨秸秆,由于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造成大量秸秆被遗弃地头或直接烧掉,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2009年江苏省人大《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正式施行,标志着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有了法规保障。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作为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方式,不仅能抢农时、避免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能以地养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麦秸秆还田以水耕为最佳耕作工艺。水耕可以使秸秆与泥土充分搅拌,实现多道工序一条龙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耕作成本,这也是吸引农民由被动消极实施秸秆还田转化为积极主动地实施秸秆还田的关键。主要技术路线有两条:
(1)机收小麦切碎秸秆→撒施基肥→放水泡田2天→与中拖配套的秸秆还田机作业(一次两遍)—完成埋草和平整地;
(2)机收小麦切碎秸秆→中拖配套旋耕机翻耕(控制焚烧源)→撒施基肥→放水泡田2天→与中拖配套的秸秆还田机作业。
稻秸秆还田使用双轴灭茬旋耕机的最大优点是一次作业旋耕两次,能使秸秆与泥土充分拌匀,但是双轴灭茬旋耕机价格要超万元,作业成本比较高。苏州地区使用较多的还是水旱两用埋茬耕整机(拆去挡泥板,浅耕),或使用带旋耕的田间开沟机开沟、旋耕、埋草复合作业。其技术路线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切碎秸秆→辅助人工将秸秆均匀撒在田中→秸秆还田机(田间开沟机)旋耕→播种小麦。
农民对建设循环经济、绿色农业的认识不够,对秸秆还田的重要性和焚烧秸秆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加上化肥、燃气等供应充足,使用便捷,秸秆作为生活燃料的角色已基本淡出,农民图省事往往会将秸秆一烧了之。
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效益显现期较长,其增产增收的效果一般要2~3年才能逐步显现。秸秆在分解初期,可能会发生微生物与作物争氮问题,甚至出现黄苗、死苗、减产等现象,因此在秸秆直接还田时,应适当增施一些氮肥,缺磷的还要补施磷肥;但这样又会增加秸秆还田的成本,农民不易接受。
据测算,秸秆机械化还田成本比一般翻耕每亩要高10~15元,不少农民不愿承担这块费用,机手也不愿意增加成本,尽管政府采取了补贴政策,实行中仍存在一些困难。
农机部门要利用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新型秸秆还田机具的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农民购买新机具、更新老设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纠正他们长期依赖化肥的思想,逐步建立用地养地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机制。要通过对比试验,用科学的数据,对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产量、经济效益进行核算,让农民看到秸秆还田的好处,使秸秆还田成为广大农民的自发行为。
农机部门要加强与财政等部门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政府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的补贴力度,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和服务组织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减少农民支出。自2006年开始,江苏在全省启动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乡镇、示范县和试点县项目建设,至2013年苏州全部县区均已列入示范县建设项目,每年每个县(区)获得省级项目建设资金30万~90万元不等,部分市(区)镇两级政府也对秸秆机械化还田进行作业补贴或对作业机手进行补贴,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推进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推广。
农机推广部门要结合召开现场演示会、送农机下乡、农机科技入户等活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加大对机手、种田大户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民和机手尽快掌握和自觉应用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同时,因地制宜、及时组织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工作,特别是重点抓好对农机大户、种田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跟踪服务,指导农机手和各类农机服务组织按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标准进行作业。
农机推广部门在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的同时,要注重示范典型的培育,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如吴中区临湖镇陆舍农机专业合作社多年坚持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摸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路线,该合作社的水稻、三麦亩产量比一般农户分别要高出50 kg和100 kg以上。通过这些典型示范带动,促进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