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高
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连续实施十年,及时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档案(以下简称购补档案)管理工作迫在眉睫。通过对购补档案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对全面提升农机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档案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忠实证明,其史存价值与凭证作用毋庸置疑,更无法替代。农机购补档案是对新时期国家加大农业装备投入,推动工业反哺农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区域阶段性主要农机具保有量增长和农机化水平提升的忠实记录,对推动农机化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1)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档案。包括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制度、工作规范、计划指标、实施方案等文件资料,开展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活动、举办机具推介会(现场会、机具集中发机仪式等)和技术培训的相关资料,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示及相关图片资料,接受群众投诉、咨询的相关记录及处理结果,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相关调研、回访、检查记录材料,年度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工作总结等。
(2)报账资料档案。包括农机购置补贴中标企业的申报拨款报告、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汇总表、购机者清册、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合同原件、购机者身份证明材料复印件及购机发票复印件等。
目前,江苏省农机购补工作档案一般由市、县(区)农机主管部门保存,购补报账资料档案由乡镇、街道职能部门负责归档管理。由于各级财政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逐年增长,补贴机具涵盖了农林牧渔等多个类别,档案资料具有内容繁杂和综合性特点。
(1)反映发展规律。农机购补档案能够准确涵盖农机装备、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等活动,具有反映和记载区域农机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特点。
(2)体现政策特点。农机化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速度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是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购补档案详细记录了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内容,能够鲜明反映时代特色。
(3)信息资源丰富。农机购补档案包含了丰富的农机化知识和信息,通过收集、加工和提炼,把有价值的档案变成农机化科技信息,可以为农机化兴机、强农、富民服务。
(1)有利于科学制订农机化发展方针、政策和农机安全生产措施,有利于防范“套补”等违规行为的发生。
(2)有利于农机化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
(3)有利于记载农机化发展历史,为农机化知识库不断地输送新的内容,为农机化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
(1)重视程度不够。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档案和报账档案分别由市、县(区)农机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农技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的职能部门各自管理。乡镇一级一般都没有专职农机档案人员,有的单位名义上有专职人员,但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档案管理处于次要位置,管理不规范,易造成档案流失。
(2)归档内容不完整。尽管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2008年就出台文件,指出“农机购置补贴档案是管理、监督和检查的重要依据,市、县农机局要指定专人按档案管理的要求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不得弄虚作假,严禁擅自销毁。”要求市、县农机局在当年的12月底前,要完成当年农机购置补贴档案的整理、装订工作,并存放在市、县农机局档案室。明确规定档案的保管期限至少为5年,保管期限从次年的元月开始算起。但部分基层单位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经办人员归档不积极,归档内容不完整。
(3)专业水平低。一些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影响档案的收集、管理和利用。
(4)硬件设备差。部分购补档案室使用的设备都是传统防盗铁皮柜,防火、防尘、防潮、防盗、防霉、防虫、防有害气体的条件差,严重影响了档案的使用寿命和后续的开发利用。
积极宣传《档案法》,严格落实省农机局文件要求,全面提高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和购补工作人员对农机购补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农机购补档案归口管理机制,由各地级市农机局牵头成立购补档案专管机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形成完整的档案管理网络。完善奖惩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兼)职购补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
应把农机购补档案管理列入农机化工作议程,建立立卷、归档、保管、查阅和销毁等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确保档案妥善保管、有序存放、方便查阅、管理规范。要对照档案管理标准化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切实增加投入,全面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水平。跳出传统书面查阅档案的管理模式,积极开发利用购补档案资源,采取电子录入、网络链接、平台共享、信息公开等手段,推动农机化信息交流和技术成果推广,真正发挥出购补档案的资源效应。
农机主管部门要通过开展档案专题学习教育、业务轮训等途径,不断提高档案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档案管理能力。对工作突出的人员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立足岗位主动学习,积极钻研,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提取有效信息资源,研究形成比对数据专题报告,及时提供给有关部门,为农机化决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