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全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江苏常州 213164)
在国际上一些足球项目非常先进的国家中,都非常注重发掘人才,培育青少年足球后备力量,倡导培养综合素质、整体发展,借助全社会、校园、家庭、俱乐部的综合力量提高培养效力。2009年,足球在中国可谓盛极一时,国家足协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清查腐败。就在这一年的六月份,北京召开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出了《关于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并且出台了《全国青少年校本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以进一步强化领导校园足球工作,推进足球校本化可以良好的促进校园足球的进一步发展。但想要医治沉疴已久的中国足球,并非易事,亟待寻求新思路,以培育新一代青少年足球后备力量为基础,探索新途径,进行有魄力的改革。
就在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关于加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中,第七条提出了“重点办好一批开展足球项目的体校和足球学校。支持职业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扶持开展足球项目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足球学校,创建中等职业教育足球特色学校”。实际上,“校园足球”起初是叫做“学校足球”。之所以有“学校足球”一说,主要是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水平不高,与“体校、足校、职业足球俱乐部梯队”等程式化的、效率不高的培育方式不能长久发展现象提出的。有的领导在计划一些学校足球活动时,基本上是按照符合强身健体、娱乐、大众性等特征来进行的,将以前听来较为正规的“学校足球”改称为现在流行的,类似具有现代感和游戏目的的“校园足球”。
“校园足球”自从推广开始,我国大概有44个城市的2246所中小学举办了系列活动,而事实上,在2246所中小学里,哪一所学校也不属于“体校、足校或中等职业教育足球特色学校”的范畴。所以,《意见》把“体校、足球学校或中等职业教育足球特色学校”归入校园足球范畴的做法还要进一步讨论。如此的“意见”表面上让“校园足球”无所不包,而实际上却极易产生理论上的困惑,误导足球的实际工作。为分清二者的区别,拨乱反正,整合思想,解决新旧足球后备人才发掘方式间的长久博弈局面,亟待将“校园足球”和“非校园足球”之概念进行明确疏导,以此为依据,有侧重、有中心、分层次、差异化地进行。
从我国和国外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实例可以看到,实践中体教联合的实现方式或者途径可分为三类:第一,培训机构不仅承担了体育后备人才运动训练还负责他们的文化学习。而事实上,这种培养形式过于粗糙,往往会导致表面现象产生;第二,学校承担了文化学习部分,培训机构则负责专门的运动训练,结果是大部分的学生由学校去往专门的培养机构都要耗费许多时间,结果导致他们的学习和训练的时间受到影响,培养机构和学校不能解决相互的距离问题,这便阻碍了校体联合培养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第三,青少年在学校中不仅进行文化学习还进行运动训练。根据这种情况,1979年,国家教委在一些学校中创立了传统的体育项目学校,在1988年,还根据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情况,创办了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当下,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发展各省直辖市“校园足球”之时,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足球”培训体制成为了当地管理部门亟待完成的任务。
青少年具有各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要加以区别对待,教师要因材施教,适度的安排教学训练,做到训练的针对性。一般来说,儿童的低年级阶段,应该以游戏形式为主,让小学生提高速度、敏锐度、协调性以及一般的控球技巧,进行足球入门的引导。进入高年级阶段后,再进行足球技能整体培训、培养球场方位战术以及集体配合观念,增强足球兴趣。
初中阶段,适合对学生进行位置技能以及整体配合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球场观察能力。进入高中阶段,则适合培养他们有效的位置、组合等技术,提高足球意识,增强比赛竞技技能。一般来说,8~12岁和14~16岁作为足球培养的重要阶段。教练、家长以及学校需要共同协作,让学生得到德智体各个方面的发展,这其中的哪一项有疏忽都会对他们的未来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高中阶段结束的足球后备人才步入高校水平较高的足球队,或考入高校体育系体育专业的学生,以上两方面的人才递进形式获得了普遍认同,但高中起点的足球人才通过特长生的途径,以相对较低的文化成绩进入到高校非体育院系代表队的人才递进形式,还没有获得国内学术界的认可,现实中也并不存在实例。想要切实推进体教结合模式,就一定要发展这种人才递进模式。
想要让足球团队焕发生机缓解训练教员的工作压力,只有适当的提升训练效率。因此足球人才的选拔极为关键,任何教员必须认真负责,如此才可以有利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那么在选材时,需要按照少年足球运动员选材规定,初级阶段一般是选择体态以及素质满足项目标准的青少年;到了中级选拔阶段,主要侧重技术水平以及对技术战术具备能力,当然身体发展状况也要随时重视;那么,高级阶段便要考量运动员掌握技术以及理解力、战术理念、心理素质等方面了。一般由五点选拔要求:一是要具备极快的速度以及超强的爆发力和一定的协调能力,还要具备坚持奔跑一个半小时的体力;二是心理素质过硬,拥有乐观、自信的信念,耐力持久;三是准确、比赛中快速、完美掌握攻守技巧、尤其掌握位置技术的基本能力;四是需要具备很强的理解、领悟力,不管出现何种势态都能清晰理解比赛走势,并果断作出行动判断;五是要有极强的团队精神。
目前,国内青少年足球人才普遍存在知识文化不足的现象,因此便以体育和教育相配合的形式培育人才,不过这样的教育形式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待于实践检验。培养优秀的足球青少年运动员任重而道远,一定为其要创造优质的环境,不然便会降低足球人才的多方面素质。通过体育和教育配合进行的培养形式,不仅会让人才具备文化道德修养,还便于工作人员选拔足球人才,将来撑起我国足球运动的天空。教育机构有着思想、文化教育、管理、掌控人才成长规律等多种优势;体育部门则具备教练、体育专业技术、场地设施、组织高水平足球训练以及竞赛组织的多方优势。所以,将体育与教育的配合,使资源得到整合,具备青少年成长的极大优势,良好的促进了青少年的成长。训练中,能主动吸收新的文化知识,理解和适应专业的较高要求,而且在退役之后,自身在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有着落,生活也可以得到保障。
根据我国当前的国情,还不能完全达到彻底贯彻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也就是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的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所以,国家的体育教育部门必须足够关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育。目前在国内的校园中,高校校园的基础设施一般较为齐全、完备,同时拥有着高素质的教练人员。在高校校园中创建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会极大地满足足球人才的培训需要。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导致人才比拼愈演愈烈,因此我们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不仅要具备运动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修养。
在现实中,那些足球强国的优秀人才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具备非常高的文化素质,相反,国内的大部分运动员基本上接受的都是体校教育,通常会偏重体育专业技术,而至文化课程于不顾,重体能轻文化。以至于国内的大部分运动员没有较深厚的文化知识积累,这严重阻碍了自身足球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走向社会后的生存道路。所以,必须使足球运动回归校园,完善“校园足球”培养模式的创建,通过高等教育的培养,再加之接受优秀的运动技能培养,逐步摆脱国内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文化素养差,综合素质教育不足的状况。
有数字统计,当下的大部分青少年教练员缺乏较高的专业水平,基本上以专科水平为主,掌握了一般体育理论知识,较少具备实践经验以及深度的专业知识,因此,在开展青少年体育培训的过程中缺乏方向性,存在底气不足的现象。为增强培训青少年的实际效果,可以对教练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按照规定的计划让他们参加实践以及专业知识的训练和学习,组织教练员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聘任某些专业的培训教练与教练员展开足球专业上的探讨和沟通;多举办足球赛事,将平时学到的理论用到实践之中,同时也增强了教练员的指挥水平。
总而言之,国家体育总局与足协都开始积极关注校园足球后备力量的培养,对应着出台了许多深具效力的措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尺之台起于垒土”。在中国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包括了二亿七千万之多的大、中、小学的在校生,在校园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校园足球将蓬勃发展,其未来的道路会越走越宽。这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足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足球运动必将繁荣昌盛。
[1]李卫东,张廷安,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5):22-25,31.
[2]刘玉兰.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90-91.
[3]曾桂生,郁晶晶.上海市校园足球现状的模型分析与发展建议[J].体育科研,2011(1):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