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刘畅
(1.上海体育学院;2.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对上海民间体育文化传承的忧思①
——基于杨浦区绵拳的调查
魏娜1刘畅2
(1.上海体育学院;2.上海体育学院 上海 200438)
采用了实地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绵拳的传承现状进行调研。研究发现,民间体育绵拳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着文本资源稀缺,保护手段单一等突出问题。民间体育项目绵拳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境况下,处于“失语”状态,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绵拳是本文研究的初衷。间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与现代历史进程相融合,更加需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从整体上看,随着社会转型、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民间体育处于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状态,文化流失现象严重。绵拳是民间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民间体育 绵拳 现状 问题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发展的重要性。2011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提高文化原创力,挖掘民俗体育文化内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重点实施文学、影视、舞台艺术和美术等创作工程和“民族、民俗、民间 暠荟萃工程,鼓励创作文艺“新品、优品、精品”。[1]民间体育文化的活力,在于其生存土壤的肥沃程度。民间体育文化的发展需要与现代历史进程相融合,更加需要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从整体上看,随着社会转型、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民间体育处于不同程度的边缘化状态,文化流失现象严重。绵拳是民间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1.1 文档资料保护情况
1985年由国家体委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由上海武术院在上海武术“挖掘”中,对绵拳进行了全面性的挖掘,将调研所得成果录入由上海武术馆编写的《上海武术挖掘整理专辑》一书中。
杨浦区文化馆于2006年,在区域内对上海绵拳的资源展开了普查,收集、整理工作。2007年至2010年召开两次绵拳座谈会,在2010年的座谈会上探讨了上海绵拳的起源、流传和现状。
1.2 活动开展情况
在2008年上海“川沙杯”国际武术博览会上和2011年“感恩杯第十届香港国际武术节”的武术比赛上,绵拳俱乐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绵拳的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在澳大利亚酝酿成立国际绵拳武术研究会,在全球范围推广中华传统武术。根据我们实地调研发现,在绵拳俱乐部里,墙上挂满了参加武术比赛的奖状及奖杯,金牌。
2011年1月23 日,上海绵拳在杨浦区文化馆群星剧场第一次系统对外公开进行演练。同年2月22日,江浦社区文化中心、兰桂坊绵拳俱乐部在昆明学校签订三方协议,自即日起,三方支持“绵拳”技艺在民间的推广,由兰桂坊绵拳武术俱乐部委派教师到昆明学校,为学校开设绵拳的拓展课,为教师开设绵拳辅导活动。建立了以昆明学校上为首的上海绵拳传承基地。绵拳校园传承基地如今分布在杨浦区昆明学校、齐齐哈尔路第一小学(分校),绵拳掌门人每周安排时间,分别前往两个学校,教授学生学习绵拳,普及绵拳知识。[2]校园传承基地是利用体育课的时间进行教授,学习绵拳不仅对身心健康发展有利,还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根据调研得知,前辈们根据绵拳的特性对课间操进行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1.3 传承人的培育情况
孟光银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孟光羽),因有“刚、绵、内、髓”四把劲著称于世,江湖上称“孟四劲”;在山东、河南两地走镖,后拜一位经商的老翁学拳而得绵拳。1920年后孟光银来到上海,被江湖上称为黑手的唐殿青推荐他到李瑞久府上教授,后经自己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上海绵拳。
2.1 绵拳文本资源稀缺
由于历史的原因,民间体育文化从未得到过与精英文化等同的地位,始终停留在口传心授、自生自灭的边缘状态,没有人真正关心它的生存与灭亡。[3]绵拳的文本资料是传播的主要记录形式,是传承的主要载体。现在绵拳的文物和文本流传没有统一整理。这些历史的记号一旦流失,损失极大。杨浦区文化馆仅仅只是针对绵拳发展的实体上进行了整理与保护。在全国,不单单是绵拳,其它一些拳种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有些拳谱散落于民间,出现了“传承速度落后于发展速度,流失速度快于传承速度”的窘境。对于绵拳而言,区文化馆应聘请绵拳相关领域的专家撰写绵拳的专著,出版发行。
2.2 绵拳保护手段单一
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紧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而这些建筑物存在着普遍性的结构雷同,布局雷同等问题。大量建筑物的重建,把传统的原生态文化丢弃在一旁。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固然与其文化价值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社会环境也是影响文化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变量。[4]绵拳作为民间体育文化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城镇化的冲击。根据调研发现,对绵拳的整理与保护,杨浦区文化馆对绵拳的发展进行了规划并建立了绵拳的传承基地,仅对绵拳的练习的套路及练习时所需要的架子进行保护。此种保护手段仅是冰山一角,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绵拳是一项简单的体育运动,对于场地选择的要求不高,只需一片空地就可以进行练习。建立一个绵拳的陈列室,将绵拳的有关器械,绵拳的技术动作图解等在展示柜里展示出来。展厅的建立,是历史的见证,是让后人记住历史,体会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绵拳展示厅具有的内涵价值远高于它的建筑成本。这种价值的体现需要时间的沉淀,它附带着一种无形的教育价值。
2.3 绵拳传承形势严峻
青年是人口流动性极强的群体,这类人群为了追逐现代化时尚,更多的倾向于经济发达区域,从事与时尚联系紧密的职业,导致了绵拳的继承人形单影只。新一代的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国家发展的主力,肩负着建设美好祖国的重任,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绵拳是民间体育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新一代青少年的努力。绵拳的法定传人只有一个,在传承力度上略显单薄,因此,可适当增加传承人数量。我们在实地调研过程中,绵拳传承人孙红喜说道:“我现在年纪大了,想做很多事情,但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绵拳传承的担子在身上压的很重。”(2013年11月10日,在绵拳俱乐部对传承人进行访谈)。另外,传承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政府赋予传承人名义,传承人对自身应承担的责任理解不够深刻。杨浦区文化馆应发挥导向的作用,对传承人进行专业培训,让其明确作为传承人所应承担的责任等。
据调研发现,绵拳的传承人保留着师徒传授制的传统,拜师学艺时,磕头、敬茶等是必不可少的门规。拜师学艺是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保留,也是对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尊重,应继承并继续发扬光大。传统的师徒传授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拜师学艺的礼节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绵拳传承人可分为两种方式进行传承:其一,对于绵拳的秘密口诀,可由传承人本人传授给自己的徒弟,也称秘传。其二,非秘传方式是绵拳的基本套路等技术可向广大群众传授。此种传承方式的实施既对民间传统的文化价值进行了保护及传承,又给绵拳注入了新鲜血液。
2.4 绵拳经费投入不足
政府主导下的绵拳离不开政府在经济上给予的支持,文化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发挥主导的作用。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必然导致文化的流失与消失。冯骥才先生在谈到关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困难时曾说:“从具体操作上说,缺乏人手与资金。但从更关键的层面上说,就是这项攸关民族精神的工作,在诸多地方进入不了领导层的视野。甚至当这些文化遗存与经济开发发生矛盾时,文化人的声音往往就被视为噪音了。在这种地方,你会感到,让这些有权力但缺乏文化眼光的决策人明白过来才是最大的困难。”[4]根据调研发现,参加国际武术比赛的交流赛经费均由参赛人员自己承担。由于区文化馆提供的资金不足,传承人的经济承担能力有限,经济的紧张使绵拳失去了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绵拳传承和发展。杨浦区文化馆应加大对民间体育的组织力度,合理分配资金,消除绵拳在发展资金上及其他方面的后顾之忧。
2.5 绵拳媒体导向偏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成就了媒体在传播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强权盛行。若想获得视觉上或听觉上的满足,选择媒体获取信息是最佳途径之一。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宣传,教育的功能。当今竞技体育的发展与媒体是紧密联系的,娱乐导向作用是竞技体育宣传的核心力量。纵观电视媒体,网络媒体更多的是对竞技体育的宣传,关于民间体育报道寥寥无几。民间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徐晋先生在其《昆曲不绝》一文中曾将昆曲衰落的个中原由概括为3条:“社会不助,媒体、中介不助,观众不助”,并强调:“趋热避冷,跟风炒作,是目前媒体的恶习。[5]绵拳作为民间体育,在成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杨浦时报在当天报道过此消息,但没有给予持续性的关注。媒体应加强社会责任感,不应以经济利益为目的,应正确处理好利益与责任二者之间的关系,给予民间体育及时的关注及大量的人文关怀。民间体育需要媒体作为助推器,推动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及传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竞争的主题逐渐从经济竞争转变到文化的竞争,即“软实力”。发展中华民间体育运动,其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民众增强体质或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而更重要的则是如何塑造出一种可以充分满足历史要求的新兴伦理精神。[6]当今中国体育的发展与世界的体育是紧密联系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我们需谨慎,用辩证的观点去审视。在现代体育发展的境遇下,寻找一条适合于本国体育发展的路径,我们应把现代体育与民间体育二者有机结合,并体现出中华民族体育的个性。如何体现其个性,每个城市都具有自身的体育文化特色,该特色均代表着自己城市的文化形象,例如:绵拳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必然。根据绵拳自身所具有的特点,符合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条件。民间体育贯穿着人类的历史足迹,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毅然挺立在世人面前。
[1]上海市人民政府[EB/OL].http://www.shanghai.gov.cn/ shanghai/node2314/index.html.
[2]储静伟.“非遗”上海绵拳进杨浦两所学校[N].东方早报,2012-06-07.
[3]姜蔚丽,吴小花.挖掘整理民间体育文化的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2):105-106.
[4]张基振.文化视野中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以潍坊风筝为表述对象的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7.
[5]徐晋.昆曲不绝[N].中国文化报,2001-07-02.
[6]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体育的哲学宣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509.
G852.9
A
2095-2813(2014)11(c)-0202-02
魏娜(1990—),女,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