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津
(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宁夏银川 75002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大众会因为时代的变迁,环境的的变化,其道德准则和信仰都会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大量研究表明,在社会大众参与体育行为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其体育行为会遵循一定的生活常识和逻辑,而从社会经济学的层面来说,这种逻辑行为和生活常识都属于理性行为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模式。那么在时代变迁的影响下,传统的体育活动就会出现明显的变异,人们对其价值的理解程度出现改变,从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问题。从失范的角度上来说,更多是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分析,而体育同样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要素,这让传统民族体育的失范有了社会基础,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该文通过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失范概念,并分析传统民族体育的示范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民族传统体育示范问题的具体措施,从而为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现在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从当前很多学者的观念来看,对于这一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产生了一些质疑。因为失范这个词汇主要是研究社会学的一种术语。从研究理论体系中更多有社会失范这个概念,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提出是否正确要打个问号。对于这种质疑显然可以理解,因为从失范这理论发展过程来看,失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迪奥提出,并认为失范的概念主要体现了社会的混乱状态。所以社会失范就指的是混乱的社会状态。不过随着对失范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杜尔凯姆在迪奥社会失范理论体系下,进一步发展,并认为失范是各种道德的对立面,而且人类本身就有突破限制的天性,并且期盼不可企及的目标。然后提出了道德失范和行为失范两个概念,于是失范概念不断被延伸,从这个延伸的角度上来说,提出传统民族体育失范的概念显然也是正确的。
另外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民族传统体育却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社会形态,所以从不同程度上出现了艰难发展状况,比如在广西龙胜县平安村,每当出现较大的社会意识形态转变后,村民的价值观就会出现明显变化,那么依附于社会价值观的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在社会意识形态出现变化时,却没有找到切入点,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比如在这个地区传统体育活动“打扁担”活动,这在当时是为了去赶野兽提升村民安全的一种体育活动,却在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安全能力提升的背景下就失去了发展的土壤,进而消失在社会活动中。同样这个地区的打师公活动也是如此。而且这些传统民族体育活动,在一度被认为是封建糟粕而被禁止,这些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而消失。所以说传统体育失范在我国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概念之争,而是在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已经真实的存在。
所谓的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主要指的是结合中西方学者对失范概念的分析,以及根据研究文献中个案考察的社会现实,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主要就是社会在动态发展过程中,因为其构成社会主要要素存在着相互矛盾,这样就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呈现失效状态,其表现就是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目标和促进手段缺乏有效平衡,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行为冲突、意义匮乏和核心形式丢失的问题。
由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无疑会受到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其发展过程不受到人为意志的主观愿望所决定,也就是说传统民族体育受到社会发展影响是一种客观性属性,是其最为基本的特征,这主要体现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客观性指的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不受到人为意志的影响,更多遵循社会的影响,不管人民大众的意愿如何想要保持传统体育文化的持续发展,但是其失范问题依然难以扭转。第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也不以社会大众的意志而受到影响,但是作为社会大众却能够通过多种矫正措施来合理消除对传统民族体育发展可能出现失范的因素,从而减缓民族传统体育失范速度,但是却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民族传统体育最终的失范。
对于当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现状来看,其受到的因素影响无疑是多元化的和复杂化的。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多元化因素的影响,让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出现蔓延趋势的影响因素,也是多元化且复杂化的,而且正是这些复杂的社会元素不断作用于民族传统体育,从而让其产生失范问题同样是和社会的发展进程相契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一种相辅相成关系。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引起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现象,其本质还是来自于社会性问题。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这个现象并不是在某一个区域,某一个地理环境呈现出的现状,而是存在着明显的广泛性,同时也体现出持续性。虽然导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出现失范问题的因素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时期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这些要素都是在社会大发展中都是无形之中造成民族传统体育失范,这样就给消除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现象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时代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所谓时代性主要指的是在某一个地区,受到时间差异性因素的影响,以及社会大众在行为意识和价值方面,并以这些意识和价值衡量标准时,就会不自觉的造成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其根本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不同的时代背景,民族传统体育所代表的行为意义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形态的需要,而且这些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也没有进行改革创新,从而让其符合这个时代需求,所以就不可避免出现失范问题,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民族传统体育失范问题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素。
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客观性属性,从科学原理上来说,彻底解决民族传统体育失范这个现象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却能够通过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来减缓这种失范还是可行的,下面就对此提出相关的措施。
很多调查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行为者只有在有效的组织之下,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来构建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才能够实现体育活动的沉浸性,也就是说能够让体育活动能够有着更好的发展和延续。著名社会研究学家美国学者斯罗尔就,就针对个体层面的师范行为进行研究,并在划分和归纳失范要素的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失范纬度的划分模型。而这种模型简单来说,主要指的是研究个体能够感受到社区领域和自身的距离相对较远,而且社区领域对于个体需求却保持着漠不关心的态度。也就是说如果社区领域对个体的需求处于漠视状态时,就会逐渐形成个体失范问题,而真对这个因素引申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现象的矫正对策,就可以针对组织性问题来进行矫正。因为社区领袖就等同于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或者机构,因此既可以从政府或者相关机构层面进行矫正,具体的矫正措施可以从下面两个层面开展。
(1)要促进组织机构始终围绕体育行为者周围,始终保持联系并尽可能的满足这些体育行为者的需求。(2)组织单位或者机构要有显著可持续性和固定性关注体育行为者,其目的就是要让体育行为者能够感受到组织领袖始终能够与之保持密切的关系,实现短距离联系,这样就能够更加展现出组织机构或者单位对体育行为者存在着重视和关注。从这两个层面上入手,就能够消除政府或者组织机构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影响。
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失范问题时,体育行为者对于过程目标如果充分关注,那么就能够实现体育活动的沉浸性。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体育行为者对体育活动过分关注和追求,也就是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一个的重要因素就是来自于体育行为者自身利益的趋势,让目标发展实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这种过分关注和利益驱使,就会让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失范,所以要想解决这种失范问题,就需要通过创新途径来实现,因为从关注和利益动机出发,对这些行为进行规范,让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发展过程,充分加以引导,让其逐渐形成新的体育形态,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从而减缓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进程。
想要让民族传统体育形式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环境,那么体育行为者只有通过不断充实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才能够有效实现沉浸性。目前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更多展现出人类的情感精神,并且借助于体育活动的形式来展现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信仰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这样都会导致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内容无法展现出体育行为者的精神情感,也难以符合社会大众情感精神的追求。也就是在新的社会发展环境下,陈旧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些体育行为者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内容进行不断的筛选,并放弃某些形式之后,就会让这些体育活动失去了原来的吸引力,导致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新型的民族传统体育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内容的创新,在精神情感上能够适应新的时代需求以及社会大众的希望,重点关注人类共同认同的需求和精神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才能够有效消除民族传统体育的失范进程。
总而言之,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缓解失范进度应该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失范主要指的是传统规范的失效,而这种失效包括了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变化,语言文字的改变和伦理道德的变化和群众心理的变化等。第二,失范主要指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普遍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正处于一种相对初级的阶段,其规范并没有形成,更没有形成系统化,社会大众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而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构成影响,对于认同规范程度来说无疑是处于比较弱的程度。正是上面的问题导致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体现了客观性、复杂性以及时代性的特点,而根据这些特点,基于内容创新、目标创新以及组织管理创新等不同的途径进行矫正,就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失范的进程,从而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依然发挥着自身的精神文化内涵,体现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郑国华.禄村变迁中的传统体育流变研究[J].体育科学,2010(10):80-96.
[2]宾金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体育现状与应对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0(6):14-16.
[3]汤立许,蔡仲林.近10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1):63-68.